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将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思考

    武永丽

    【摘 要】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家长、社会都过分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影响学生一生的德育教育,我认为,要想使学生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就应该让学生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学习人生之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可用之才。

    【关键词】 道德行为;人生观;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01

    1 引言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教育战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我们在教书的同时务必把育人视为重中之重,让学生先学做人,再做学问。注重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优劣的能力。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中记载:“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

    2 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校受“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重智轻德,德育、法制、心理教育流于形式,使得德育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有的人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品德的优劣无关紧要。这种想法是可笑的。因为下面我会举例来证明。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给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等等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但校园的垃圾却没有一个成绩优异者去主动捡起,还有的见了老师连声招呼都不打,有的甚至以为自己学习好都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因此,学习成绩优异并不代表他品德高尚。再说众所周知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清华大学“朱令”事件,云南马加爵事件等等,这些学生都是名校学子,曾经因为优异的成绩,使多少人为他们骄傲过,可是他们却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竟会因为小小的同学矛盾,就会产生杀人的念头。究其原因,其实还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学会宽容,不懂得尊重生命,太过自私,平时一直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经受不了打击,接受不了批评。因此“高分高德”论是荒谬的。爱因斯坦说过:“学校应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说的没错,优异的成绩会给我们带来良好的机遇,但优秀的品格会让我们受益终身。初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不光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人的品质与修养。

    二是我们对初中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评价不科学,使得教育观念难以转变,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我们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并进行考试测试,我们都只注重这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只注重学生道德理论的学习,并没有考虑这些理论是否能落实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比如,我们初二课本专门学习,孝敬父母,理解老师,叫学生来背,他们都能背下去,要体谅父母,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等等,考试也能写到卷子上。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孝敬自己的父母的吗?未必!反正理解老师做到的要远比背下的理论少的多,在学校不免会碰满口脏话的骂老师的,甚至动手打老师的现象,可到头来老师却要无条件地忍受这些伤害,不得不说是我们老师有一部分责任,因为我们平时没有让他们真正去落实实践所学的道德理论,因为我们不够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因为我们没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为我们只奖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没有奖励捡垃圾的,没有表扬孝敬父母的,没有夸赞尊敬老师的。所以他们认为,垃圾捡不捡都一样,那为什么要去捡呢,我们的学生不是没学会宽容,不是不知道爱护我们的环境,不是没想过孝敬父母,是我们没有给他们表现自己品德的机会。

    3 道德理论转为道德行为的方法

    3.1实践体验

    理论源于生活,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我们应在实践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不定期的选定主题,如学习雷锋、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爱护环境、志愿服务等,可以是歌咏比赛的形式,也可以参加劳动,也可以举行朗读比赛等等。也可与家长联系,利用网络资源,让学习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如可以给学生布置给妈妈洗脚的作业,拍成视频,发送至学校,举行评比活动,检查学生在家是否真正孝敬父母,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父母的辛苦,让他们学会仁爱、孝敬等优秀品质。教师还可以家访、电话沟通,建立家校联系卡等,让老师走进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总之,通过实践体验,来内化提升他们的品格修养。在教学中不应仅仅是停留在教条条框框,让学生背条条框框上,而应把教材理论渗透到现实的情感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以情明理、以理服人的效果。

    3.2獎励激发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愿主动捡垃圾,不愿孝敬父母,不愿尊敬老师,因为垃圾捡不捡都一样,捡了没有表扬,扔下没有批评,那为什么要捡呢,孝顺了父母也没人知道,我们不孝顺也没有关系么,我们人是有惰性的,没有东西去激发他,就会自然发展下去,而不会努力去做。所以,我们的领奖台上,不应该只有学习之星、进步之星,还应该有道德之星、文明之星、校园美德少年等,应注重对学生在道德行为方面的鼓励激发,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扬肯定,来营造一种重视德育的校园氛围。他们不是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他们只是缺少做这些好事的驱动力。

    3.3学科渗透

    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光是思想品德老师的事,任何一个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给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阶段,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这是学科渗透的关键。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处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分析中。长期的熏陶,渗透,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

    陶行知说过“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合格的成员,做国家合格的公民。想到做'字,就可以悟出,光记住些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多实践,多体验,多表扬,多激励,让他们有荣耀感,必能激发起他们的信心,从而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炼造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理想、信念、仁爱、宽容、孝敬、奉献等优秀品格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黎结群.以情感人,以理寓学,教育研究,2012.23期

    [2]爱因斯坦《论教育》1936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