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使用教材 提高生物教学实效

王道正


【内容摘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需要教师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联结点,才能做到“用教材教”。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熟悉教材内涵、创设真实情境和巧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如何用好和用活教材,提高生物教学实效的问题。
【关键词】生物教学 提高实效 运用教材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生物教学既要有传授知识的过程,又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既要读出它的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还必须要读出这些知识中包含的方法论知识和伦理性知识,大胆科学地处理教材,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删减等,实施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真正体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熟悉教材内涵,用对教材
重构和转化就是教材内容应在课堂上如何切入、呈现、改进、替代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十分熟悉教材内容,这是用好教材的重点。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结合师生的生活经验,为学困生和学优生的提高补充材料,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例如教材加强了生物知识与社会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与环境的联系,如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的问题:“你吃比较咸的食物时,例如你吃腌制的咸菜,连续磕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又如:学习酶的特性联系到科学、技术、社会,“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有更强的去污能力,把衣物清洗得更加干净鲜亮。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可不是直接来自生物体的,而是经过酶工程改造的产品,比一般的酶稳定性强。”等等有很多的事例,同时提供了很多的生物发现史,如“DNA结构发现史”。这些内容反映在资料连接、阅读、选学等材料中,其育人的价值很高,可以从中去理解、感悟生物的学科思维、科学素养以及学科之间的合作、科学无国界的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充分挖掘新教材蕴藏的丰富信息,用好用足不让其白白浪费。并且新教材中提出了很多需要学生讨论的问题,教师不需要滔滔不绝的讲演,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通过合作学习来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阅读中也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教师、同学交流或讨论。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提升有效教学。
二、创设真实情境,用活教材
真实的情境是学生获得科学素养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真实的情境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明确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知识;其次能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能够使学生关注生活,对生活充满好奇,并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用科学技术充实自己的观点,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在“植物果实中糖的转化”专题复习中,可以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引入课题:随着时间的延长,香蕉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从讲台上拿起两个不同颜色的香蕉,一个是黄里带青,另一个是黄褐色,请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已有的经验说出香蕉会颜色变深、质地变软、味道变甜等。教师追问:“香蕉为什么会变甜?”学生讨论、提出各种可能性后,教师再解释原因,且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例如在学习“生物个体发育”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这两节课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学校的生物标本室上课。我们学校的生物标本室里有蝗虫、蛔虫、青蛙等个体发育史的标本,这样就可以直接的观察到了个体生长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并且能深刻理解了变态发育和不变态发育的概念。
在“DNA分子的结构”教学中,教师利用可拆卸的DNA模型教具,把模型建构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边学习、边观察、边组装、边思考,既动手又动脑,体验模型建构的研究方法,加强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1)初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教师通过三维电脑动画展示DNA 分子的结构层次(空间结构——平面结构——单链结构基本单位),图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要点。(2)通过主装DNA模型,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桌面的一些DNA模型的小零件,猜测一下每一个零件分别代表什么结构。然后利用小零件组装成脱氧核苷酸,组装好后,互相检查组装出来的模型最多共有多少种脱氧核苷酸。又把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组装过程出现了问题:是否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脱氧核苷酸和磷酸如何交替连接?每组同学连接的DNA模型是不是一样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在本案例中,教师把模型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建构模型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这一知识难点,使理论知识更直观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又加强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
三、巧用教学方法,用好教材
1.优势互补,立体结合
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一讨论式教学法、启发一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每种教学方法都是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对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例如讲授式教学方式,有结论准确、时间省等优点;探究式教学方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但存在费事、学习的效果差异较大等缺陷。问题探究教学法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并且也不一定能落实好基础知识。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优化教学方式有三个原则:(1)为学习设计教学,也就是由原先注重教师如何教的设计转向注重学生如何学好、会学和发展的设计。(2)改变只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与结果兼顾的学习,由直接给予知识的结论转向帮助学生探究知识,体验过程,建构认知结构,感悟方法。(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变“灌”变“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分析每个模块中不同知识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确定不同的教法与学法。如学习细胞的减数分裂和细胞增殖知识时,对于染色体、染色质、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等这些概念,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教授式方法利于学生的理解,而对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则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直接观察并前后四人一小组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汇报补充完善各阶段的特征并进行总结。然后再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各时期,并画图而进行比较、讨论分析两者的区别和相同点。通过这样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模式,落实了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处理、讨论,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完成分析、比较、判断、归纳等科学方法训练。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并及时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观点,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习的热情。可见,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教师应该应多采取启发式教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教学地位,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指导学生学知识,变教会学生知识为学生会学知识,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思考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课堂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两方面。主体性保证自己能动起来,有自觉性、积极性和预期性;参与性保证自主性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与社会、集体和谐统一的。在学生自学开始之前,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使学生思考具有方向性。在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只需适当分析总结,就可能收到良好效果。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的教学可改为学生自学的形式,老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中“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并思考和回答《“光合作用过程”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思考和归纳,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最后教师总结。老师只作了指导、引导的作用,整节课的主角是学生。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也轻松。
3.先做后引,提升能力
“困惑”或“扰乱”状态是产生学习渴望和发生学习的最佳时机。如何把握这一时机促成学生的概念系统转化?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启用思维助手(讲座或实验方法、小组学习、参观博物馆、专家的介入、研究性信息、某个项目、自编的表演、游戏、模拟、设计概念地图、隐喻、故事等)。复习课中比较实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还要留一部分时间用于学生提问,用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该环节中,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说”,让学生“问”,让学生“质疑”,让学生“答疑”,教师只是适当的给予鼓励和引导。例如在《种群的增长方式》复习课中,抛出问题后,笔者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按小组讨论学习,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列出自己存在的问题。10分钟后,我挑选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发言,下面是小组代表的发言片段:
A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引起天台始丰湖水华是由于始丰湖周围的居民和工厂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始丰湖,水体N、P含量超标,引起蓝藻大量繁殖造成的。由于始丰湖很大,水体营养丰富,蓝藻将会呈“J”形增长,由于蓝藻的增长难以控制,所以我们组认为控制始丰湖水华的最好措施是将始丰湖填掉。
B组代表:始丰湖水华的原因,我们组的观点与A组一样,但我们认为蓝藻在始丰湖中将会呈“S”形增长,因为始丰湖再大,面积也是有限的,而且始丰湖中还有其他生物与蓝藻有竞争关系,对蓝藻生长具有制约作用。因为“S”形增长有K值,所以我们组认为可以通过减小K值可以控制蓝藻数量,具体措施是禁止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始丰湖。
之后,其他同学做了补充,比如控制始丰湖水华的措施还有“放养蓝藻的天敌”、“捕捞蓝藻”等。通过讨论,学生对种群的两种增长模型的产生原因、特点、环境容纳量等加深了理解。尽管与教师自行讲解相比,由学生先做后引的教学策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学生从这种尝试中真正锻炼了思维能力,主动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教师深入教材的研究,再度开发教材,将教材内容和插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重组等,才能实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对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引起重视,并以现代教育理念合理、有效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慎英、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刘恩山、方红峰、郑春和. 生物教学研究与案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张洁. 浅谈提高生物有效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J]. 中学生物学,2013,(6).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教师进修校)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