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

徐学庆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展开工作部署。乡风文明,就是要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这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然而,目前我国乡风文明建设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亟须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尽快扭转农村社会道德滑坡的不良局面。具体而言:一要提高全社会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三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四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 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全面振兴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8)09-0071-06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具体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这不仅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今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字总要求既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又各有其功能、缺一不可。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和保障。当前,一些乡村存在的陈规陋习、道德滑坡、封建迷信、涉农犯罪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全面振兴。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转变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理念,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以繁荣兴盛的乡村文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1.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
乡风就是乡村的风气,是特定乡村内人们的信仰、观念、操守、爱好、礼节、风俗、习惯、传统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且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被村民效仿、传播。乡风文明是乡村社会风气的进步状态,是乡风中摒弃了消极成分后的精华部分,是乡村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① 离开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就不仅是不全面的,也是难以实现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充分说明,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一以贯之的目标要求。一方面,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风文明既是永恒的目标,又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乡风文明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所在, 文明乡风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为2018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九大重点任务之一。这足以体现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为什么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作为农村发展主体的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核心,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表现。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良好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的形成,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动力和保障。充分发挥文明乡风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的治理体系,增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主力军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能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能提振农民的精气神,促使农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充分调动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人民群众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乡风文明本身就是农民精神生活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农民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体现。
因此,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当前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乡风文明建设不斷走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由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机制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尚有缺陷,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一些典型性问题已严重干扰到乡村善治的社会基础,亟须深入研究以寻求破解之道。
1.部分农村地区乡风失范,农村伦理道德异化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互碰撞,思想观念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
其一,集体观念日渐淡漠,个人主义思想抬头。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的农业集体经营被农户个体经营代替,村民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要么大大削弱,要么名存实亡。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农业经济生产活动,对集体组织的依赖性越来越弱,农民集体主义观念因此受到极大削弱,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抬头。比较突出的表现是:许多地方的村民会议长期开不起来;不少农民对集体公益事业态度冷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一些农民社会公德意识严重缺失,随意倾倒垃圾、污水等破坏公共环境卫生的不良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司空见惯。
其二,拜金主义盛行,荣辱观发生畸变。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生产、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大,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经营形式的多样化给农民创造了发展经济、改善家庭生活的有利外部条件,但也给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提供了潜在的“温床”。一些农民的金钱观、荣辱观、是非观发生了畸变,他们关注的是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而不在乎做什么、做得对不对,甚至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不惜牺牲道德底线换取经济利益。农村文化教育条件的落后、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社会经济结构的城乡二元化也在相当程度上加速了乡村的衰落和农民道德素质的滑坡。
2.一些农村地区不良习俗泛滥,乡村社会风气堪忧
乡风民俗同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目前我国农村已达到小康,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不少地方的乡风民俗不仅没有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而产生较大进步,反而出现不良习俗沉渣泛起并大为泛滥的态势。
其一,当前农村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費、攀比之风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红白喜事的操办规模越来越大,消费档次越来越高。由于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乡村原本的传统习俗、礼仪文化逐渐异化,并成为一些群众炫耀物质财富和人脉关系的幌子。大多数普通农民虽然对此力不从心,但在从众心理和面子文化的影响下,往往不惜债台高筑而选择随大流。作为民间自发组织的村庄红白理事会,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有力引导和支持,加上自身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规范,因此,其中大部分流于形式,职能发挥有限。
其二,一些村庄赌博恶习沉渣泛起。较之传统的赌博恶习,目前农村的赌博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花样繁多,城里的赌博方式也向农村输送;二是赌博面牵涉的面较广,参赌人员多,呈现普遍性;三是赌博场所较为固定,一般把家作为赌场;四是赌博时间相对固定,农闲时节尤其是春节等节日时段最为集中;五是青少年参与赌博的人越来越多;六是参与农村赌博的城市人员增多。赌博本身就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人一旦陷入赌博泥潭,往往越陷越深,积习难改,并因此产生更多犯罪行为。
其三,封建迷信思想和活动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当人们的经济到达一定水平后,不再满足于物质,而转向精神的需求,但是很多人分不清优秀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胡乱地去追求,造成了部分糟粕事物的死灰复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治理环境的日益宽松,一度销声匿迹的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地区悄悄地死灰复燃,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生活贫困、文化落后的偏远山区,“集资建校不积极,捐款建庙很踊跃”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不文明乡风泛滥的深层次原因
1.一些地方政府和党政干部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党中央也一直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无论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家都把“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要求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各级政府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往往是自上而下呈“倒金字塔”型逐级递减的,具体情况往往是“热在县里、喊在乡里、冷在村里、落实不到户里”,其结果往往是乡风文明建设收效甚微,难以遏制不良乡风肆意泛滥。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以下两点。
其一,地方政府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各项投入不够。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各项投入不够,既是地方政府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的表现,又是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的结果。乡风文明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作保障。目前我国乡风文明建设之所以难以开展且成效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各项必要投入不够。首先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农民本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但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去了,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难以承担起乡风文明建设的重任。作为农村文化工作管理部门的乡镇文化站往往是机构和人员精简的重点,许多乡镇文化站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的“三无”现象突出;农村文化专干不专业、不专职、不专心的“三不专”问题严重。其次从财政投入角度看,文化建设领域的财政投入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文化建设所能获得的财政支持与农村人口总数还难以真正匹配,加之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致使资金投入不够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突出困难。最后从物力投入角度看,农村文化设施不足且利用率不高。在不少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要么极度匮乏,要么陈旧落后,要么相当简陋。虽然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拥有比较“豪华”的公共文化设施,但普遍存在管理不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很多时候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
其二,一些基层乡镇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普遍存在错误认识:搞乡风文明建设是务虚;要“先富口袋,再富脑袋”;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了,乡风就会自然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出于国家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现实需要,许多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经济发展上,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没有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往往止步于一般性号召,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不够理想。
2.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乡风文明建设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自取消农业税以来,包括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在内的农村各项工作经费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拨款。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建设都需要财政支持,分配给乡风文明建设的拨款往往是极为有限的。就全国范围而言,除极个别村级组织有村办企业并有稳定的集体收入外,全国绝大部分村级组织没有集体经济积累,有的还负债累累。受经济实力和经费制约,大部分村级组织连维持正常运转都比较困难,更不要说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常常因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而无法实现可持续性。从全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来看,乡风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大都是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庄,而乡风不好的村庄一般也是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村庄。
除此之外,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容易使农民失去对集体的依赖感,并进而影响到村民对集体主义的认同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不少农民通过个人努力创造了日益丰厚的个人财富。对此,如果不善加引导,就会出现价值取向过度趋利化的不良现象,给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提供可乘之机。
3.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力,“官风”不正带坏乡风
村干部的一言一行对村民影响极大,村民往往效仿、追随村干部,村干部的“官风”直接影响着乡风民风,“官风”不正就会带坏乡风。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以加强,村干部的“官风”有所改进,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村干部“微权力” ?② 腐败依然存在,“官风”不正直接影响到乡风文明建设。
其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力,不利于扶正“官风”。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党支部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个别党支部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一些支部成员信念动摇、随波逐流,个别党员甚至带头搞封建迷信活动。二是针对基层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农村工作难度高、任务多,但村干部的经济报酬低,很难吸引真正想干事的人才留在农村发展,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其二,村干部“微权力”腐败直接败坏了乡风,阻碍乡风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不敢腐的震慑已经形成,但是一些村干部仍心存侥幸,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村干部“微权力”腐败问题仍然存在。相对于“大老虎”,“微权力”腐败的主体只能算是“小苍蝇”,但“微权力”腐败发生在农民身边,侵害的是农民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的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③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微权力”腐败侵蚀了党的执政基础,破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政府公信力,败坏了社会风气,自然也败坏了乡风。
4.农村教育落后,新一代文盲为不文明乡风泛滥提供了土壤
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农民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乡风文明程度的高低。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比较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为不文明乡风泛滥提供了土壤。具体而言,农村教育的落后主要表现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落后和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
其一,农村义务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从教育资源配置看,城乡差别很大。农村学校教师待遇较低,优秀教师频频流向城市。不少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持续下滑,农村学生辍学现象越来越严重,新的文盲半文盲不断产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总是千方百计留在城市,极少有回到农村的,而且初高中毕业生纷纷外出打工,致使文化素质较低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乡村主要群体,他们难以承担起乡风文明建设的重任。农村的文盲、法盲、科盲为不文明乡风的泛滥提供了土壤。
其二,国家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在社会转型期,传统道德趋于崩溃,面对复古思潮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双重夹击,思想战线宣传部门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形势要求。一是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问题比较严重,致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空当,农民的精神信仰出现盲区。二是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不少农村地区缺乏专职机构和专门人员分管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上讲齐抓共管,实则谁也不管。三是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呆板。大话、空话、套话、开开会、发发资料、贴贴标语,这样走过场的思想政治教育换来的也是农民走过场式的参与,很难起到教化引导农民的作用。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实现乡村全面振興,必须顺应广大农民对文明乡风、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1.提高全社会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为的基础。全社会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的深度决定着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力度。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学习和认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难点和重点都在“全面”、都在农村,“全面”就是城市和乡村都不能落下,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都要搞好。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切实改变“重城市、轻乡村”“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全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乡风文明作为文化最核心的层次,不像作为文化载体的设施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因而更容易被人忽视,更容易成为“短板”。特别是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提出来以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显得更“虚”了。因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内容原本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些外显性“硬件”,看得见、摸得着,如村容村貌整治、环境污染治理等,这些内容被“划归”生态文明建设后,原本就“虚”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更“虚”了,也更容易被忽视。因此,必须更加重视乡风文明建设,要像抓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那样来抓乡风文明建设,真正做到“虚功实做”,久久为功。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稳定的经费保障和物质基础。培育文明乡风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互惠互利、互为支撑的关系。发展农村经济,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有两个着力点。
第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壮大村级组织集体经济。村级组织集体经济的普遍衰落是农民集体观念淡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必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要在明确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实施并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实现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市场化、实体化,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唯有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才能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第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腰包鼓了,获得感、幸福感强了,才会有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实力和心情。一是政府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继续贯彻落实各种补贴政策,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二是农村青年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崇尚劳动,崇尚科学,立志做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3.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④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样,乡风文明建设关键也在党。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一要增强支部凝聚力。要创新组织形式,根据农村区域特点、产业特色、党员人数及职业分布设置党支部,实现党组织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要创新基层党组织的选人、用人机制,把那些讲政治、敢担当、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熟悉农村工作、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选进支部班子。党支部要敢于亮剑,对不文明行为和丑恶现象要敢抓敢管敢制止,对义行善举要善于发现、给予表彰,以优秀榜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二要增强党员的示范引导力。农村党员生活在农民群众之中,党员一言一行对周围村民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要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第二,加大村干部“微权力”腐败治理力度,以良好“官风”引领文明乡风。一是全面实施村务公开制度。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及时公布财务收支状况和村务中的各项重大问题,充分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引导工作,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把廉洁教育作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必修课,强化反面警示教育和正面典型教育,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廉洁意识,养成“不想腐”的文化自觉。三是完善惩处机制,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必须加大对村干部“微权力”腐败的惩处力度,坚持零容忍态度,对违法违纪行为绝不姑息。
4.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
第一,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一要高度重视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学点开齐开好所有规定课程,加大信息化基础条件投入和优质资源配置。二要高度重视农村学校规划,将农村和城镇学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置,完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配置和投入标准。三要高度重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四要搞好“控辍保学”工作。只有切实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短板,才能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第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造就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要补齐农村文化设施短板,以政府为主导,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坚持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发挥“新乡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四是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既齐抓共管又各司其责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格局。既要建立农村文化投入长效机制,形成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又要建立考评奖惩机制,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注释
①参见于法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国家治理》2018年第3期。
②村干部“微权力”主要是指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依法依规享有的管理村务的基本权力。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地区的重视以及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大量资金进入农村,农村成为“微权力”腐败高发区。参见刘子平:《村干部“微权力”腐败治理机制创新探究》,《中州学刊》2018年第7期。
③參见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67页。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页。
The Significance and Path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Xu Xueqing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strategic height, which calls for the deployment of work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prosperity, ecological livability, rural civilization,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prosperity of life. Rural civilization i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farmer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civilization. Thi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the soul and guarante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ower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tyle civilization in China.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tyle civiliza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so as to reverse the bad situation of the decline of rural social morality as soon as possible. Specifically speaking: first, we should improve the whole 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and lay a soli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ivilization; second, we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ivilization; thir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lay a solid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fourth, we should develop rur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armer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