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专业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

    雷绍广 钱进

    

    

    

    [摘 要]在高校转专业制度渐趋开放的背景下,转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发展情况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学习适应性直接反映了转专业本科生的学习现状与发展可能。基于此,笔者通过访谈的方式,对江苏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16教14班41名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认知及学习态度3个维度进行研究,了解该班学生的整体学习现状,分析其学习适应性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校转专业制度提出考察申请者的需求与兴趣、开辟学习不适合者退出路径、构建转专业评价反馈机制3个方面建议,推进该校转专业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转专业;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学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9-0076-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9.014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转专业制度的相关概念

    《高等教育辞典》中对“转专业”的释义:转系大学生入学后,因某些特殊原因,如另有专长、生理限制等,从原所在系转到其他系学习[1];《教育大辞典》中对“转专业”的释义:高等学校学生由原专业转入另一专业学习[2]。可见,转专业是指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生从一个专业转换到另一个专业进行学习的活动,属于学校管理活动中的一种。国内有关转专业的文件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高等教育部试行的《关于处理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草案)》。该规定中仅支持“有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以及“本人认为极不适合在现专业学习的”两类学生转专业,无特殊困难以及其他志愿、兴趣等原因要求,均不允许转专业[3]。可见,政策出台之初,转专业仅属于极个别的行为,不具有公共意义,高校层面也鲜有规范学生转专业行为的规章制度。近年来,随着高校中大类招生制度、弹性学分制、人才分流培养制度、模块课程体系等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和高校内部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转专业的指导性文件,转专业也从偶发性的事件逐渐转变为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200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指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的所学专业”[4]。2017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规定中又重申了“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学生,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的,不得转专业”[5]。可见,为了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国家在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时,更加注重将学生的特长或兴趣与专业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学习自由范围,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二)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概念

    所谓学习适应性,通常是指个体依据学习内外条件的变化及自身学习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动力与行为,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能力特征[6]。由于新专业与原专业的课程和知识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且转专业本科生在没有学习基础课程的情况下直接上专业课程,学习中会面临较大的挑戰性;同时,转入新专业后,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班集体,全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适应感。可见,研究转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为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其成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笔者对江苏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16教14班41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转专业后的学习适应状况,以及转专业后所面临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为改善该校转专业制度提出合理的建议,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长与发展。美国学者Sangeeta认为,学习适应性的评定标准主要由“学业成绩”和“学习兴趣”2个部分组成[7]。因此,笔者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拟从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认知和学习态度3个维度来分析该班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习适应性情况。

    二、江苏师范大学转专业工作的发展现状

    教育部明确规定允许转专业前,江苏师范大学的各项学生规定中均未涉及到转专业的相关条例,学校中可查的转专业案例也寥寥无几。直到2014年,江苏师范大学才出台了《江苏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以文件的形式给予了全校学生转专业的权利。可见,江苏师范大学实施转专业的时间较晚,实践经验也是较少的。目前,江苏师范大学出台的《江苏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版)》具有如下特点。

    (一)转专业的受众面较广

    从申请对象上来看,本科1年级的学生只要是“对某个专业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潜质、已修读课程全部合格、平均学分绩点≥2.0、无处分”,原则上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本科2年级的学生如果也有转专业的意向,除了满足上述条件之外,接受降级学习的,也是可以申请转专业的。从江苏师范大学的成绩综合评价表(见表1)中可以看出,平均分在70分以上,无挂科、无处分的本科1、2年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转专业的权利。可见,该政策的受众面是很大的。

    (二)转专业工作的参与部门多

    江苏师范大学将每年的转专业工作视为全校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层面:由教务处牵头,学生工作处、监察处等多部门参与,成立本科生转专业工作小组,负责制订总体方案、考核细则、工作日程以及转专业学生名单的审核;学院层面:由院领导、系主任及相关教授等组成学院转专业工作小组,负责学院层面的各项具体实施工作。多部门的参与保证了转专业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

    (三)转专业流程的科学规范化

    江苏师范大学的转专业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流程。首先,教务处发布转专业工作通知后,各学院制订本年度的转专业工作计划,并送至教务处复核、汇总,而后发布于学校网站。其次,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在综合教务系统提交申请,各学院按照有关规定和条件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进行初审后,报送至教务处。再次,教务处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进行资格复审,并在校内网站公示资格审核结果;从次,教务处组织转专业学生考核,学校本科生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转专业考核成绩、转专业名额等规定确定拟转专业学生名单,并在校内网站公示。最后,获批学生统一办理转专业手续[8]。转专业的整套流程强调信息公开,这不仅保证了工作的公平与公正,也为意见不同者提供了申诉的可能性,从而促进此项工作科学、合理地发展。

    三、转专业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分析

    为满足学生转专业的自由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江苏师范大学为小学教育、英语(师范)、汉语言文学(师范)等转入学生较多的专业单独编班,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全力保障这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小学教育16教14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从学生基本情况表(见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江苏师范大学转专业制度较为开放,该班级学生来自文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4大学科门类17个专业;班级成立之初,学生的学科背景多样化,学生间的学习范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对该班级的研究较能反映转专业本科生学习现状的整体情况。

    (一)学业成绩的现状

    江苏师范大学转专业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已修读课程全部合格,平均学分绩点≥2.0”,即课程考核都及格,且平均分不得低于70分,转专业成功也说明了该班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应当是中等偏上的。但笔者通过调取该班详细成绩资料后发现,该班学生平均分在78.18~89.4之间,除了无90分以上较为优秀的学生外,还存在3位学生部分学科考核成绩处于及格线左右的情况。此外,全班有17人以调剂生的身份进入学校,占总体的41%。可见,该班生源质量在整个学校中处于中下等水平,但也不存在显性的学习困难学生。该班级成立后的前2个学期,13名学生出现了学习成绩显著下滑的现象,相较于转专业之前,成绩下滑了一个档次,甚至有8名学生存在学科考试不合格的情况。但也有8名学生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更有2名学生从75~79分档提升到了85~89分档。该班成立后的第3~4学期,学生整体成绩呈上升趋势,不仅挂科现象消失了,更有4名学生提升到了优秀档。从该班成绩分布表(见表3)中可以看出,转专业成功后的2年多时间内,该班学生成绩在经历过整体性下滑后,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笔者通过对该班学生的访谈了解到,转专业成功后,该班学生都搬进了新宿舍,更换了新的学习场所,加之转专业后所学的内容、学习方式较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得到激发,但现实的困境与差异性所造成的学习不适应在短期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因而在转专业成功后的1年内,学生成绩出现了普遍性的下滑。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班主任、辅导员及各科授课教师亦对其学习和生活进行了悉心的指导,该班学生逐渐适应现实的学习状态,并逐渐融入到学习中,因而成绩稳中有升。可见,转专业本科生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去适应新的专业学习环境,而学习适应性的培养需要学生、班主任、辅导员以及授课教师的多方合作。

    (二)专业认知的现状

    专业认知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以及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有较为清晰、准确的整体认知[9]。正确的专业认知是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前提,所以研究转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现状能较好地反映其学习适应性。由于该班有41%的调剂学生,更有56%的学生在访谈中表明自己在入学初就有转专业的想法,因此从理论上来看,转专业之前,该班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就有了较为正确的专业认知。笔者的访谈结果也显示:该班学生中,有35名学生(占总体的85.3%)考虑到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比原專业好而申请转专业;经过2年的学习后,仍有34名学生(占总体的82.9%)认为该专业有较好的就业前景,或是认为即便有一定竞争性,但就业前景也很乐观。目前,该班中29名学生(占总体的70.7%)有明确的就业规划,并在按照计划努力学习;但也有5名学生在访谈中表示,该专业与自己的预期有很大的差异,有3名学生明确表示转专业仅是一时兴起,考虑到身边同学都申请转专业,自己也申请转专业,与那些想转专业却未实现的同学相比,转专业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自己的运气。

    可见,转专业之前,多数学生对该专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认为该专业符合自己的生涯规划与发展,对转专业有了较为清晰的规划,因而转专业后对该专业仍有较准确的专业认知,也有较好的学习适应性;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由于对该专业缺乏深入地了解,都反映出该专业与自己的预期差别很大。

    (三)学习态度的现状

    通常情况下,多数学校都会对转专业有一定的绩点要求,学生要想成功转专业,必须努力学习,以达到基本的绩点要求。但转专业成功后,学生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倦怠感,甚至学习态度较之前有较大的退步。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小学教育16教14班学生中,有24.4%的学生存在上述心理,即在转专业成功后,短期内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有所提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积极性和热情会逐渐消退;加上转专业后存在的各种不适应性,学习倦怠感会越来越强。即便这样,63.4%的学生在积极性消退后,依然会保持转专业之前的学习状态,更有14.6%的学生因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而表现出一如既往的热情。此外,在课外学习与活动方面,70.7%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比赛中,63.4%的学生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讲座和报告会,更有34.1%的学生反映当前学院或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不能满足其课余需求。

    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70%以上的学生在转专业成功后会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并愿意在课程学习之余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但也有30%左右的学生在转专业成功后,因专业认知上的差异及学习不适应性,表现得较为消极。所以,解决这些学生的学业成长与发展问题是今后学校进一步提升转专业科学性的有效途径。

    四、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通过研究表明,江苏师范大学小学教育16教14班的学生在转专业后,整体上的学习适应性较好。在学业成绩方面:该班学生整体上呈现出先下滑、后稳步上升的趋势;在专业认知方面:多数学生在转专业之前对小学教育专业有了较为准确的认知,因而转专业后能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较为熟悉,也能对自己的事业生涯有较为明确的规划;在学习态度方面:虽有少部分学生存在转专业后的短暂学习倦怠感,但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较转专业之前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高昂的学习热情。可见,江苏师范大学的转专业制度基本上顺应小学教育16教14班学生的学业成长与发展,也间接地反映出该校转专业本科生学习适应性较好。同时,笔者在研究中还发现,部分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习适应性不是很好,学业成长与发展也不够显著,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明确表示现专业与自己的预期差异较大。基于此,江苏师范大学至少可以从全面考察申请者的需求与兴趣、开辟学习不适合者退出路径、构建转专业评价反馈机制3个方面来完善该校的转专业制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长与发展。

    (一)考察申请者的需求与兴趣

    中国青年网的一份调查显示:约有 44.5%的学生入学前很少了解或不了解自己的专业[10]。同时,由于入学初期的本科生接受的大都是通识类教育,对本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因而常常会产生一些专业认知上的偏差;加之父母和身边同学的影响,他们常会在专业选择上有所动摇,甚至会为了考虑就业前景而放弃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是激发他们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转专业本科生今后的学习适应性,甚至是今后的学业成长与发展。因此,全面考察转专业申请者的需求与兴趣是保证他们正确、合理地转专业的必要保证。目前,江苏师范大学开放的转专业制度使得学生只要满足转专业的基本绩点,就可以申请转专业,这也造成了转专业申请者的基本条件之一——“要对某个专业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潜质”的考察落不到实处。现行制度中,各学院在面试环节对学生需求与兴趣的考察且所占比重仅为30%的规定,显然是不能决定学生转专业成功与否的。学校在该项考察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对有的转专业意向的访谈与职业兴趣测试,全面了解其转专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专业类课程学习,加强本科生的专业认知,使其更加明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

    (二)开辟学习不适合者退出路径

    目前,在转专业的权利保障方面,江苏师范大学明确规定:“转专业成功的学生不得放弃”,且“经转学、借读进入我校学习,或已有一次转专业经历的学生”不可进行二次转专业,这种规定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但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较差,确实不适合在新专业学习,或是由于身体原因和一些突发性的状况不能满足新专業学习的要求,甚至有结果证明原专业更能激发其学习动力、更适合其学业成长与发展的情况下,应当为学生开辟必要的退出路径,满足其发展需要。为不适合的转专业成功者开辟退出路径是必要的,该举措反映了学校“以生为本”的办学定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也能切实提高学校的培养质量和效率,解决落后生的教育问题。因此,学校可为转专业成功的学生开辟退出机制,通过申请审核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通过降级重新学习的形式,允许部分不适合者退回原专业,从而更好地为其今后的发展创造可能性。

    (三)构建转专业评价反馈机制

    江苏师范大学全校性的转专业工作已开展6年,虽形成了科学、规范的转专业流程,但缺乏对转专业工作具体、有效的考核。作为完善高校转专业机制、调整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参考之一,转专业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是该校转专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该校可以通过跟踪调查转专业和非转专业学生的学业成长与发展,采用问卷等回访方式,对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自我满意度评价、学习态度现状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校、学院层面的转专业工作总结活动,全面评价转专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构建畅通的反馈机制,从而为完善转专业制度,更好地服务学生提供更多可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朱九思,姚启和.高等教育辞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332.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19.

    [3]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中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规章大全 1950—2006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0503/t20050325_81846.html, 2018-12-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2/t20170216_296385.html,2018-12-21.

    [6]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9.

    [7]刘培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22.

    [8]江苏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EB/OL].http://www.jsnu.edu.cn/a1/42/c11461a237890/ page.htm, 2018-12-21.

    [9]毛芳才.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途径探究[J].高教论坛,2012(09):82-85.

    [10]刘博超.高校转专业为何那么难[N].光明日报,2016-07-10(004).

    (责任编辑:申寅子)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