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
丘永强
【摘要】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分清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还会找到自己学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涨,课堂听课效率自然便提高了。本文简要阐述了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习惯
预习就是指在学习某种事情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分清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还会找到自己学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涨,课堂听课效率自然高。长期坚持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会提高,思维变敏捷,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抓问题本质的能力也会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习惯?
一、展示预习成果
布置预习任务之前,先寻找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展示预习成果,让学生打消对预习的恐惧,树立预习的信心。
二、指导预习方法
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为主要切入点,抽出一定课内时间带着学生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予细致的指导。
1.布置任务。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这样做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如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小数性质》时,以问题形式布置学生预习。问题如下:(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时,首先要看什么部分?如果整数相同,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3)什么叫做小数化简?
这样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对初始阶段有实质性帮助。
2.标注式预习。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学生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或疑难的地方画一画、圈一圈,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为学生制定一套预习符号。如“?”表示疑问,“~~~”表示不太清楚,“!”表示理解,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或写体会,这些对新知识的接受来说,都是有益的。
三、不同知识类型不同的预习方法
1.动手操作的预习方法。对于公式的推導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去动手,通过剪、拼、折、移、摆等操作,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典型应用题的预习方法。(1)先审清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2)对题目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反复推敲,理解含义。(3)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3.空间图形题的预习方法。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布置预习任务时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有充分时间和空间观察,才能生出新知,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得以提升。
引导预习一段时间后,教师便可适当放手了。这里的放手是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可以让他们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对于预习中遇到的疑难,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分析,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因为有了问题,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少群.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J].试题与研究,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