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平台下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初探
黄仁风 王慧西
【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也小学数学中的重要一环。传统课堂中,计算课教学多借助情境创设,小组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但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跨时间、跨地域”的全新网络平台下的“空中课堂”正逐步被社会认同。计算课教学因教学环境与方式的客观变化,必然引发我们新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网络平台;小学数学;计算课;空中课堂
一、化繁为简,分解知识重点
在“空中课堂”实际教学中,因为网络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导致无法对一个知识大点进行综合性分析。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受到了屏幕的限制,教师很难通过神情及肢体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习状态。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中,教材创设求剩余灯笼的具体情境引入混合运算,意在锻炼学生信息分析能力的同时回顾运算法则,增加趣味性也突显学习的必要性。但因教学时间的客观改变和师生互动环节的局限,在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时,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输入文字进行反馈,学习状态不积极。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认为课堂乏味,没有感觉在学习新的四则混合运算内容,只是完成了一个问题而已。
对“空中课堂”而言,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再分析《四则混合运算》,它与普通运算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计算的复杂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运算顺序多样化。混合运算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而非其他。所以在有限时间内,必须减少例题的综合性,突出唯一性。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以直接关联的旧知唤醒新知,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教师可以去掉不必要的教学情景,以典型练习题为切入点,顺势引导。按照题型,大致可以分为4类:
1.直接计算类,结合旧知,掌握运算顺序基本规律。形如:15×(13+25),60-80÷16×12,通过计算唤醒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在练习中回顾运算方法,激发学生新的运算思考。
2.流程图表类,数形结合,丰富运算顺序表现方式。形如:
利用图示,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运算顺序,增加了计算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3.文字敘述类,分析运算关系,熟练列式。形如:540除以6的商比11的8倍多多少?结合算式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沟通算式间联系,提高列综合算式能力。
4.算式组合类,观察算式联系,综合提升。形如“将240×2=480,140×4=560,560-480=80组成一个综合算式”。在文字类的基础上进行再次抽象,深入理解综合算式算理。
二、活用资源,重构知识脉络
计算教学的知识点前后联系非常紧密,逻辑性强。以练习题推进教学时,要注意因学生个体性差异,导致对例题有独立的思考角度与方法。这样在教学中,实则将知识点按个性化再一次进行了细分,不利于多数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对此,在网络教学中,教师还要对知识链进行重构。如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结合网络教学的优势,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多教材对比,寻找知识共通性。借助互联网,搜集各版本的学习素材。从不同版本的例题中,抽取同样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发现前后知识联系。
2.丰富练习题设计,搭建知识桥梁。凭借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练习题库,设计过渡性的练习题。比如针对例1与例2的衔接,我们可以设计形如“2→A→B×2+6”这样的练习题,使学生初步感用箭头符号也可以表示运算顺序,为例2做铺垫。
3.打破学习壁垒,建立多维度沟通平台。网络教学虽限制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但也创造了更多的沟通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跨学习小组,跨班级的学习交流。以学生带动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学习热情,了解真实学情。
通过这三个途径,可将《四则混合运算》知识链重构为“了解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顺序→熟练掌握列综合算式→综合提升运算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或将初步成为一种常态教学模式。教师主要通过对知识点的分解,再借助网络资源重构知识脉络,引导学生在从“知道”到“运用”的过程中,理解运算法则。
1.从学生思维起点入手,探寻知识本质。以练促教,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起点,不过度拔高。从学生已有的混合计算知识为切入点,反推新授课知识重点,探寻知识核心内容。这样的设计,结合了网络教学时间缩短的客观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凸显了计算教学注重计算过程理解的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
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全新知识体系。教学方式的改变,其知识体系也应作出相应调整。知识脉络要更清晰直观,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在经历知识演绎推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的一大助力,借助互联网建立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知识体系,将会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透彻。
【参考文献】
[1]贺娟.浅谈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教学[J].学周刊,2018(12).
[2]何建强.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教学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