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意识与幼儿园大型活动的组织
罗静
幼儿园大型活动往往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它一般由园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协调和组织某个年龄段甚至全园的幼儿及教师、家长共同参与,整合多个领域的活动,为幼儿提供真实、可操作的环境,创设展示、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经验和能力的提升。很多幼儿园都看到了大型活动的独特价值。然而要组织好大型活动,使之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前,不少幼儿园的大型活动流于形式,反映出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等问题。如何让大型活动充分发挥其价值,是我园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的问题。“花朵美食广场”活动就是我园通过几年来的反复实践,做得越来越成熟的一个大型活动。
“花朵美食广场”活动是大班主题活动“劳动最光荣”的延续。在开展主题活动“劳动最光荣”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周围人的各种职业及其职业特质,如教师、保安、厨师、保健医生等。幼儿提出想要亲身体验一下不同的职业。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可以在幼儿园体验“厨师”的职业,因为我园原本就将炊事活动融入课程中,每个月都会组织幼儿开展美食制作活动、帮厨活动、农乐园活动等,诸如制作青团、重阳糕、八宝饭、元宵、水果色拉等,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炊事活动经验。于是,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我们决定在幼儿园举办一次“花朵美食广场”活动。“美食广场”是我们创设的游戏情境,活动内容源自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坚持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幼儿的语言表达、同伴交往、问题解决等能力由此得到了发展。
怎么开办“美食广场”
决定开办“美食广场”后,如何开办成为幼儿迫切想了解的一个问题。大班年级组教师通过审议,决定给幼儿实地参观、考察美食广场的机会,让幼儿自己去寻求解答。教師考虑到一对一的指导更能顾及每个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就请家长带领孩子去参观。在《给家长的一封信》中,教师说明了参观的缘由,并向家长推荐了一些美食广场的地点。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实地考察了美食广场,并共同完成了参观记录。幼儿来园后,教师组织他们进行分享交流。
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们发现这一次的参观经历确实让幼儿对美食广场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每个幼儿的关注点不同,各自获得的都是比较零散的经验。教师们决定再带幼儿进行一次集体参观,让幼儿将参观中获得的经验与即将开展的“美食广场”活动建立联系。参观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归纳出一些大家都想了解的内容,包括美食是如何制作的,美食的品尝和购买,美食的宣传与展示,收银的方式,工作人员的分工,等等。随后,大班年级组在园部的协同组织下,确定了参观的时间、地点,形成了参观的预案。
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幼儿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第二次参观,通过观察、采访等方式求证和解答之前提出的问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参观,幼儿对如何开办“美食广场”有了更深的认识:“招牌和海报要布置在醒目的位置,要让别人看了就想吃。”“厨师在营业前就要准备好做食物的材料,烹饪速度要快,不然客人要着急的。”“顾客要先去售卡台买好美食卡。”“顾客可以到专门的地方坐着用餐。”“顾客吃完后,服务员要快速整理餐桌。”……回到幼儿园,教师利用现场拍下的照片和视频帮助幼儿回顾这些内容,对零散的经验进行了梳理。
参观活动为幼儿“美食广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经过第一次由家长带领的个性化的参观,幼儿获得了一些感性经验;经过第二次更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参观,幼儿的经验得以更好地整合,并与后续的活动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助推者,通过设计和组织参观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观察与体验,由此推动后续活动的开展。
“美食广场”的菜单
参观之后,经过再次讨论,教师与幼儿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美食广场”活动是整个大班年级组各班联合开展的一项大型活动;各班在“美食广场”设立不同摊位,自己准备、制作和售卖两种美食;可以邀请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来购买和品尝美食。
对于“美食广场”究竟打算售卖哪些美食,各班分头去做准备。比如,在大一班,幼儿经过了一番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我们要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来卖。”有的说:“食物要健康有营养,不能多吃糖和油炸食品。”有的说:“我们在幼儿园包过饺子、馄饨,还搓过小圆子,可以选我们以前制作过的美食。”有的说:“要有吃的,也要有喝的,不然会口渴。”……幼儿在发表观点时都给出了理由。通过讨论并综合大家的意见,大一班最终决定以健康美味、适宜操作为选择原则。随后,大家用投票的方式从各自提议的多种方案中选出了酸奶盆栽和寿司。
与此同时,其他班级也在票选美食。大二班选择了杨枝甘露和热狗,大三班选择了水果奶昔和三明治,大四班选择了水果益菌多和披萨,大五班选择了串串香和棉花糖奶茶,大六班选择了水果捞和饺子。年级组将每个班的方案列在一起,引导幼儿讨论。大家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雷同,干湿不平衡,西式餐点较多,等等。对此,大家也讨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对雷同的食品作筛选,用中式餐点替换部分西式餐点,减少饮品比例。最后,在年级组的统筹下,各班对菜单进行了微调,使其更为合理。比如,将大三班的三明治用卷饼替换,将大四班的水果益菌多、大六班的水果捞分别改为绿豆汤和豆腐花,将大五班的棉花糖奶茶改为单纯的棉花糖。
美食菜单的确定经历了不断讨论、反复斟酌的过程,幼儿由一开始的各持己见,到渐渐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发表观点并讨论,将幼儿对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炊事“练兵”
敲定了美食菜单,孩子们都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但马上有人提出菜单上的美食不会做怎么办。大一班的一个孩子提议先练一练,得到了同伴的支持,大一班便生成了“炊事‘练兵”活动。很快,这一活动得到了全年级的响应,各班分头针对自己班菜单上的美食进行“练兵”,从中发现制作难点并设法攻破。
比如,大一班幼儿在制作寿司时发现,海苔比较大也比较脆,不容易卷紧,卷好后也不方便切。有幼儿在试验后发现可以先把海苔剪小,之后再卷就比较容易。大家都学了他的方法,果然成功率高了很多。大家在品尝时又发现,寿司直接拿在手里比较黏,也不太卫生。有幼儿提议加一个外包装,但不知道拿什么材料做。有幼儿找来班里的蛋糕花边纸垫,把它卷成圆锥形,在接口处用贴纸固定,然后把寿司放在里面。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既卫生又美观,于是提前制作了大量外包装,方便到时使用。
又如,大一班酸奶盆栽的制作方法是把小块蛋糕垫在花盆状的酸奶杯底部,倒入酸奶,撒上奥里奥饼干碎末,最后插上一片薄荷叶,做成盆栽的样子。幼儿在用擀面杖碾饼干时发现饼干碎末会溅开。于是,有幼儿提议先把饼干装进食品袋中,再用擀面杖碾,这样饼干碎末就全在袋子里,要用时拿勺子舀,既方便操作又能保证卫生。
炊事“练兵”活动的生成源于幼儿的需求,体现了幼儿的主动学习。它让幼儿在亲自操作和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美食制作不再是纸上谈兵。
为美食定价
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商议了“美食广场”活动当天每人带多少钱比较合适。综合孩子们的意见和教师们的考量,最终决定大班幼儿每人可带10元钱用于购买美食,中班幼儿每人可带5元钱体验购买,小班幼儿则每人可获得一张免费品尝券。
这一方案确定后,孩子们提出美食广场的每样食品都有价格,所以,他们也要给美食定个价。这马上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各个班对此展开了讨论。
在大一班,有幼儿建议寿司10元一个,但马上遭到了同伴的反对:“我们一共只带10元钱,那就只能买一样东西了。”有幼儿提议降到5元,其他孩子还是觉得太贵,担心小朋友们嫌贵不来购买。有幼儿建议:“寿司比较小,要便宜点。”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幼儿衡量了寿司和酸奶盆栽使用的食材,觉得把价格定在3~4元较合适。
年级组把各班初步拟定的价格列在一起,让大家共同讨论定得是否合适,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大家从食物的量、食材价格、制作难度等方面对12种美食的定价作了衡量,每个班级再次讨论,根据具体情况作了相应的调整。最终,12种美食的定价为2~4元不等,10元钱可以买到3~4种美食,幼儿既不会吃得太饱,又可以品尝到多种美食。
幼儿对美食的价格有不同的意见且能说出各自的理由,说明他们对如何定价有一定的思考。随着他们逐渐发现食物的量、选材、制作难度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定价也逐步趋于合理。他们真正将生活经验运用到了解决问题之中。
规划场地
“美食广场”是一个大型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如何规划场地是一个重要问题。刚开始组织幼儿讨论时,有幼儿提议将美食摊位摆在每个班的活动室,但很快遭到了大家的否定,原因是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也来参加就会拥挤。又有幼儿建议设在操场和园里的大型活动室。最终,年级组作了统筹协调,决定利用园里的多功能室及其周边的大厅和户外空间,把几块场地联通,同时利用起来。但是,每个班的摊位具体摆在哪里,怎么分配呢?年级组先请每个班的幼儿各自去讨论。
各班幼儿借助场地平面图开展讨论,说说自己觉得合适的地点及其理由,最后由全班投票得出初步方案,提交年级组。六个班级各自作了规划,年级组将他们的方案直观地用平面图展示出来,以便进一步讨论并调整。经过年级组协调,根据各班美食的特点,大家对摊位作了调整。比如,将制作中需要用电的摊位尽量安排在靠近电源的位置,将制作工序相对繁琐可能引发排队等候的摊位安排在空间比较开阔的位置,等等。考虑到天气因素,年级组又制订了另一套场地配置方案,以便应对雨天等突发情况。
确定了摊位地点,各班幼儿把桌、椅、柜子等搬来,通过实地试验确定具体摆放位置及方式。比如,有的班留出了较大的“后厨”空间,便于“厨师”制作美食;有的班通过试坐发现品尝区的桌椅之间距离太近会让人感到拥挤,从而进行了调整。确定摊位布局后,幼儿在地上贴了标记,以便活动当天迅速将操作台等摆放到位。
通过平面图纸和实地规划,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他们也学习了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开展宣传工作
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班的美食摊位能吸引更多“顾客”,大家结合参观时获得的经验,决定对美食柜台作一些装饰,并通过宣传海报等扩大影响。班里的幼儿自主进行了分工,合作来完成宣传工作。
各班幼儿都不约而同地想到要为美食摊位做一块招牌。他们有的在柜台上支起PVC管,将KT板固定在PVC管上作为招牌,有的到幼儿园木工坊寻找合适的材料制作柜台招牌。招牌上,有的是幼儿自己画的美食图片,有的是幼儿用超轻黏土制作的仿真食物模型。
在制作海报方面,年级组作了统一,各班的海报大小都是同一尺寸的,只是底色不同。每个班的幼儿融合了集体的智慧,在制作海报时各出奇招,不但贴上了亲手绘制的食物图片,还请教师帮忙写上了各种广告词。
除了海报,大一班的幼儿还准备制作宣传单。他们提出:“可以把宣传单做得小一些,方便发给弟弟妹妹们,一对一地给他们作介绍。”“可以画上我们班的美食,他们一看图就知道是什么。”“可以把活动时间和地点显示在宣传单上,这样可以介绍得更清楚。”……这些经验很快被推广到其他班。
海报、宣传单制作完成后,幼儿不仅去同年级其他班作宣传,还到对应的中班、小班去分发宣传单,如大一班幼儿到对应的中一班和小一班去宣传。有的班级选择在“大带小”活动的时间前往中班和小班宣传,有的班级则选择在饭后散步时间去宣传。去之前,幼儿在自己班進行了预演,组织好语言。他们还进行了分工,比如,海报宣传组由一人主讲,其他组员进行补充,而宣传单派发组则进行一对一的宣讲。
幼儿自发地、用心地策划宣传方式和广告词,反映出他们对“美食广场”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正是这种热情与投入,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与探究。
关于钱币支付方式的讨论
“美食广场”活动当天幼儿要带上钱币来购买食物,那么采取怎样的支付方式便于幼儿操作、计算呢?年级组决定留给各班幼儿自行讨论。
大一班幼儿在讨论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统一购买美食卡支付,另一种意见是购买时直接付钱。对此,有幼儿提出,如果美食卡里的钱没有花完,退款会比较麻烦,不如直接付钱便捷;但也有幼儿提出,钱币比较脏,付完钱就去吃东西,不太卫生。权衡利弊之后,大家决定利用美食卡支付。
其他班级的幼儿经过讨论后,也都倾向于利用美食卡支付。对美食卡的具体支付方式,有的班提出,以前的活動曾采用过点卡形式的美食卡,即幼儿拿自己所带的钱币购买包含相应点数的卡片,每个点对应一元钱,购买时每个摊位的“收银员”根据商品价格划去相应的点数,剩余的点数即代表剩余的金额。但采用这种点卡的缺点是不利于每个摊位的工作人员统计营业收入。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在幼儿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提出的一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用撕条式美食卡代替点卡,将划点改为撕条,美食卡上贴有10条方便撕下的宽纸条,代表10元金额。交易时“收银员”根据商品价格撕下纸条并保存好即可,这样既便于支付,也便于各摊位在活动结束后根据收到的纸条数统计收入。
确定支付方式后,有幼儿提出可以在班里的“小吃店”等角色游戏中试用一下美食卡,教师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如果在试用过程中幼儿发现问题就可以立刻设法解决。比如,为了方便携带和保管,有幼儿找了个零钱袋来装美食卡,同伴们马上借鉴了这个方法。
其实,对于钱币支付方式,年级组的教师们早已有过讨论,但教师没有把讨论结果直接告诉幼儿,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追问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学习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也学习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由此,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竞选工作人员
“美食广场”需要各种各样的工作人员。对此,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到底需要哪些工作人员,各岗位需要多少人。对照参观时获得的经验,幼儿提出,每个摊位要有厨师负责制作美食,要有收银员负责收银,还要有服务员负责清洁、整理。同时,美食卡的售卡点也要有工作人员,需要每个班派出一名幼儿担任。
那么,如何决定谁来当工作人员?孩子们说,谁的本领强就选谁。于是,各班都开展了竞选,幼儿自愿报名,结合自己的经验及特长作简短的竞选演讲。幼儿有的表示自己算得很快,想竞选收银员或售卡员;有的表示自己在家经常帮妈妈做菜,所以想竞选厨师;有的则表示自己很会整理,想竞选服务员。经过投票,工作人员被一一选定。
各班教师又引导幼儿为工作人员绘制胸牌,用年级组统一的不同颜色的卡片区分各个工作岗位,以增强工作人员的角色意识,也便于“顾客”辨认。
未参加竞选及落选的幼儿则以顾客的身份参与活动。落选的幼儿有的表示“没关系,做顾客也很开心”。有的则有些失落,教师及时给予安慰,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竞选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习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并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举办美食试吃会
随着活动的临近,在大一班的一次讨论中,一名幼儿提出:“我们班的美食究竟能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马上有同伴响应并表示:“其他班的美食不知道会做成什么样,真想去尝一下!”了解到幼儿的想法后,大一班教师在年级组讨论时提出能否在正式活动之前办一场“试吃会”,这一提议获得了大家的赞同。
美食试吃会场地设在大班活动室,参与者为全体大班幼儿,每个幼儿有两张免费品尝券,可以选择两种美食进行品尝。每个班还制作了点赞牌,“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为美食点赞。
试吃会上,大一班的工作人员发现有的“顾客”品尝后没有给美食点赞,便作了意见调查。他们有的说酸奶盆栽太甜了,有的说酸奶盆栽的外包装不够美观,也有的说寿司做得太大了容易饱……工作人员把“顾客”的反馈意见用绘画的形式作了记录和统计。根据调查结果,幼儿商量如何改进。其他班在试吃会后也对美食作了改进,比如,大三班针对卷饼容易散的问题,找到了用安全牙签将其固定的对策;大六班将一份饺子的数量从5个减少到3个,并重新设计了饺子的摆盘方式,让其更加美观。
美食试吃会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的一个活动环节。它使幼儿有机会了解他人的想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和解决。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了幼儿办好“美食广场”的内驱力。
制订美食购买计划
“美食广场”活动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在试吃会后,各班教师除了带领幼儿提前熟悉活动场地外,也引导幼儿制订自己的购买计划。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一共10元钱,你想怎么用?钱不够了怎么办?如果自己想吃的卖完了,怎么办?遇到特别爱吃的,要不要反复地买?幼儿用各种方式表述自己的购买计划,然后与同伴分享、讨论。通过制订计划,大家发现每个人带的钱只能购买3~4种美食,因此要有选择与取舍,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冲动消费;考虑到自己想吃的可能会买不到,于是提前设想备选方案。对于特别爱吃的要不要反复买的问题,大家提出还是多品尝一些不同的美食为好,如果实在喜欢再买一次也无妨。同时,教师也引导幼儿注意营养搭配、不浪费食物。
让幼儿自己制订计划的目的是让他们对即将开展的活动作一定的设想与预判,进行比较周密的思考,从而准备好对策。
“美食广场”活动进行时
一切准备就绪,“美食广场”活动当天天气晴好。一大早,工作人员各就各位,有的负责摆放操作台,有的负责铺桌布,有的负责去食堂领取食材并加工处理,教师们则在各个点观察、指导。
活动开始了,“顾客”们第一件事就是去兑换美食卡。虽说6个售卡点同时开售,但还是排起了长队。好在活动前的讨论和准备比较充分,兑换程序简单易操作,因而售卡点秩序井然。换到美食卡后,“顾客”们就奔向各个摊位。
各个摊位的工作人员除了“厨师”之外,有的负责吆喝宣传、招呼客人,有的负责收银,有的负责送餐。“顾客”品尝完后,工作人员立刻把餐桌擦干净,同时提醒“顾客”把包装纸等扔进垃圾桶。当“顾客”太多、品尝区座位不够时,工作人员会安排他们在一旁排队等待。“顾客”们有的单枪匹马,有的结伴而行。“顾客”品尝结束后可以回班里休息,走廊和过道都有保育员负责安全保障。活动接近尾声时,没有把美食卡上的钱花完的可以到售卡点退钱。
大班幼儿的品尝活动结束后,中班和小班的幼儿也在班级教师的带领下来参与“美食广场”活动,品尝美食。
整个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自主地参与其中,积极应对各种问题。比如,有一位“厨师”发现排队的“顾客”经常一不小心就挤到厨房里来了,原因是厨房离收银台太近了。于是,他马上去旁边找来了几个花盆和几张椅子当作隔断,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又如,有两名“顾客”结伴而行,最后,两个人加起来一共只剩3元钱了,他们便合买了一杯酸奶盆栽,向“服务员”再要了一把勺子,两个人分着吃。
活动后的分享会
“美食广场”活动结束后,幼儿回到班里,围坐在一起对活动进行回顾。教师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感想。教师发现,工作人员和“顾客”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比如,工作人员中有人提出“今天太渴了,客人太多了,我都没有时间喝水”,对此,大家提出下次工作人員可以带个水壶,以便随时喝水。还有人提出大家可以轮流做工作人员,这样工作人员也有机会去品尝美食了。“顾客”们也分享了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自己有没有按照之前的计划去购买美食,活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等。
活动后,教师们收集了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比如,孩子们自己写的活动日记,来自家长的反馈,来自中班和小班弟弟妹妹的反馈,等等。教师还组织幼儿进行了相关的统计,有针对自己的统计—— 一共带了多少钱,花了多少,还剩多少;也有针对整个活动的统计——每个摊位的受欢迎程度、收入的金额、售卡点收到的钱币总额。
最后,教师还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处理这次的营业收入。大家一致同意将钱捐给身边部分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用于购置这些孩子所需的物品。教师组织孩子们将这一想法以倡议书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也清楚这些收入的去向。同时,大家还一起将用过的各种物品整理归位,以便循环利用。
回顾、分享环节是整个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升了幼儿的反省、总结能力。教师将活动的过程通过幼儿园班级主题墙、橱窗、楼道、走廊以及幼儿园网站等展示出来,对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了梳理。
反思与小结
大型的综合性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为了避免走形式,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师首先应明确组织大型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增强课程意识,以促进幼儿发展目标的达成。其次,大型活动的开展需要动用大量资源,它需要整个年级组乃至全园教职员工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共同出谋划策,因此团队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大型活动的组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活动内容的规划、目标的制定、对活动可能的发展路径的预判等。预设的活动方案作为活动的指南起到方向性引领的作用,但是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照预设去执行,而应对幼儿表现出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敏锐的判断,捕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因此,在开展大型活动的过程中应始终伴随各种形式的审议活动,以呼应幼儿的需求,让幼儿自主地探索,实现经验的自我建构,从而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