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

    王冬良 秦洪艳 李璐璐 樊德平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化,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实施,对本科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在实施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面临法律保障欠缺、多主体协同能力薄弱、深化程度不一等不足,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学情以及企业需求,以国家实施产教融合为契机,探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产教融合;本科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CDIO

    中图分类号:G645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8-0121-04

    Deepen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mproving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Capacity//WANG Dongliang, QIN Hong-

    yan, LI Lulu, FAN Depin

    Abstract The deepen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ollege-enterpris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imple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2.0 have proposed higher

    demands on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hina is now facing inadequate legal

    protection, weak multiagent cooperative capacity, and unbalanced in-

    depth degree.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ability should be explored via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advance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broad to comb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 tea-ching condition and enterprise demands under the opportunity of China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Key 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

    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CDIO

    1 引言

    近年来,国家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工作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调育人新机制”。教育部、工信部和中科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也提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诸多具体因素的制约,在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本科人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在此背景下,以产教融合为契机,提升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求的本科人才已势在必行。

    2 产教融合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如何立足地方、融入地方和服务地方”是摆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供了政策保障[1-2],

    产教深度融合在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起到积极作用。

    促进了高校、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最大区别在于:校企合作注重企业如何为学校服务,如何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等,而产教融合注重二者是否对技术进步发挥了创造的作为[1]。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可使企业引入高素质本科人才、高校教师,满足企业技术需求,有效保障企业人才需求;高校可以利用企业场所、设备等资源,柔性引进工程技术人员补充师资,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双赢[3-4]。

    有利于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2018年10月,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卓越计划2.0”中提出打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的学院设置,在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面向产业急需建设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布局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科研为一体的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三级实施体系,搭建校企对接平台。产教融合有利于“卓越计划2.0”的实施,通过建设“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校企对接平台”,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的跨界。

    对工程教育强国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本科人才培养的第一方阵,顺应时代发展,要把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深化产教融合提出具体要求,对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 产教融合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产教融合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产教融合不仅需要高校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需要政府、企业、行业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可见,产教融合在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

    产教融合的法律政策保障欠缺 ?长期以来,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以及推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我国一直在探索深化产教融合,从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到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設总体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到2017年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实施,我国已经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教育,从教育政策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等多主体的责权利划分不明确,使校企双方积极性不高,大部分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是在“校企利益互赢”等驱动下实施的。

    产教融合的多主体协同能力薄弱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虽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比较高,运用“3+1”或“3.5+0.5”的模式将应届毕业生输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支持和财税金融奖励政策保障,企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政府、行业、企业以及高校等多主体协同参与程度不一。产教融合如果仅仅依靠人才需求、科技成果转化等市场调节机制是远远不够的,仅靠高校一方唱戏也是行不通的,既需要各级政府发挥主导、领导作用,也需要行业协会、行业组织等社会组织发挥指导、督导或评估的作用,更需要企业、高校发挥主体作用。简而言之,产教融合是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融合,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高校起到供给作用,企业则起到应用作用。

    产教融合的深化程度不一 ?产教融合的最终目标是使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解决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实现工程教育强国。校企将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共赢、互惠互利,使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企业也可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1)对企业而言,首先考虑的是发展和生存,将经济效益、利润最大化摆在首位,社会责任感较弱,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先考虑自身利益,再考虑学生和高校的利益,双方合作的出发点不一致,基础比较弱,合作层次也比较

    浅;对高校而言,虽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比较积极,但对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不深入,尚未探索出对校企均有利的切入点,尚未构建出成熟的产教融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2)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办学思路、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和实践平台建设等,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还存在差距。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制定等环节缺少企业深入参与,很难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将企业发展理念、先进技术渗入课程教学中。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很难掌握最新的技术,很难涉足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等领域。

    4 产教融合的典型案例启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科人才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早已得到广泛应用,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产教融合已形成各自特色,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探索和实践我国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学情,充分考虑企业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人才。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非常成熟、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推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也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双元制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接受职业学校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又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保证了学生的就业且能学以致用,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首先,完备的职教法律体系是双元制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如《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都为其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广泛参与职业教育。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开发以及培训工作等。另外,企业的投资也是德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最后,实施的评价系统是教育质量的保证。学生毕业须通过国家在统一时间内由职业院校实施的理论考试和由行业协会实施的技能考试。若学生通过考试后,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颁发技能证书和毕业证书;若学生考试不过通,就无法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须在次年再考一次。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Conceive,Design,Imple-

    ment,Operate)由美国的MIT和瑞典的KTH等院校经过研究、探索和实践,创立于2004年,以产品、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为背景,以CDIO教学大纲、标准为基础,以学生主动的学习获取工程能力。CDIO的特色在于它创造了能深化学习技术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二元化学习经验,创建了一个与技术基础相关的学习抽象概念的认知框架,提供了理解和记忆这些抽象思维的应用机会。同时,这些学习经验还激发了学生对人际交往能力及产品、系统建造能力的学习。

    OBE教育理念下的工程教育模式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又称为需求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5]。该教育理念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学生最后取得的学习成果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OBE遵循的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原则,从需求开始,由需求来决定培养目标,然后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来决定课程体系。OBE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传统学科教育方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从封闭向开放、从填鸭式向对话式、从重知识向重能力等转变。

    5 产教深度融合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从国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经验可知,对本科人才培养而言,只有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才能有效地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多以共建校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为主,一方面,本科院校的学生可以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部分有条件的企业还能接受高校教师挂职锻炼,企业技术人员也能到本科院校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或指导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本科院校可以结合学科优势和科研资源,为企业提供产品创新、研发服务或科研成果转化。产教深度融合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系统工程。

    完善产教融合的政策保障体系 ?完备的产教融合政策法律体系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保障。

    1)可以规范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多主体行为,对其承担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奖励、绩效考核、反馈等制度也有待完善。

    2)可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等牵头成立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可以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形式,人员可按照法律政策规定的比例由行业、企业、高校的专家等组成,为高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课程改革提供支持,企业提供必要的实践设备、场地,参与实践教学联合指导。

    完善多主體协同育人机制 ?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实施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等各参与体需积极发挥各自作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深化产教融入。协同育人机制能保证各主体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承担责任,通过发挥各主体的优势,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完善有效可行的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消除校企在合作过程中的各种隐性弊端,保障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的协同育人机制,规范产教融合有序推进。如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设备、场地,高校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构建教学、技术培训和产品研发一体化的共享型实践平台。

    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1)联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校企根据合作需求以及人才培养过程联合设定课程,搭建对接平台,使知识结构与行业发展趋势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对接。校企在对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本科院校可以结合企业岗位实践能力的需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统一,提升学生学习、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升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本科院校应根据学生特点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培养目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实践课程、实践平台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践教学设备、基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构建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既能为本科院校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服务,又能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援助。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做到:

    ①每年选拔一部分专业教师到相应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联合攻关企业的项目难题,为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积累提供便利条件;

    ②柔性引进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过程,提升本科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③与国外应用型高校合作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加快将国外先进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验本土化。

    3)共建共享型实践教学平台。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可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中厂”或“厂中校”等合作模式,构建共享型实践教学平台。对前期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积累的本科院校而言,可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引企入校”“校中厂”的培养模式,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产业学院或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对于前期积累较弱或准备启动产教融合的本科院校,可以利用企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毕业设计等平台,并制定和完善实习制度,保障学生在实习期内的合法权益,同时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提供一定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锋.产教融合:深化与演化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

    育,2018(Z2):13-16

    [2]韩宝平.以产教融合工程为契机 推进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16-18.

    [3]彭静波.产教融合对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24-225.

    [4]苏志刚,尹辉.科教产教融合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8-11.

    [5]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6]赵军,夏建国.产教合作命运共同体:新时代高校创新发展新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8(19):31-32.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