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综述

    崔平+刘艳+路晓丽

    

    

    【摘 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的热点。目前,学术界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因此,有必要回顾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通过归纳分析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旨在厘清其研究的发展脉络,梳理其理论框架,展望其理论发展方向,从而为进一步构建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职业教育;农村转移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2-0043-06

    【收稿日期】2015-06-25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批准号为14YJC880118;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能力提升研究”,批准号为14ZHC003;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素质提升研究”,批准号为2015SJB363;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常态下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实现路径研究”,批准号为2015SJB365

    【作者简介】崔平(1965—),男,江苏无锡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刘艳(1979—),男,湖北钟祥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劳动法;路晓丽(1983—),女,山东龙口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关系到国家安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联系更为紧密。作为一项极富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素质,而且有利于增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镇的就业能力,同时对我国当前的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人力资源战略储备也具有积极意义。

    从对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来看,虽然对这一领域系统性研究开始较晚,但是由于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加之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紧迫,所以引起了学术界对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这一理论研究领域的迅速关注。十余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围绕这一领域形成的理论观点众多,鉴于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紧迫性,同时考虑到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亟需梳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厘清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总体脉络和框架,这对于构建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推动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统计

    1.文献数量统计

    根据本研究的目标,特设定“城镇化”并含“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农民工”为检索关键词,①围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士学位数据库和中国博士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周期截止于2014年12月31日。检索结果显示,围绕上述检索设定共计检索各类文献196篇。其中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论文124篇,其中被核心期刊和CSSCI收录45篇;被中国硕士学位数据库和中国博士数据库分别收录61篇和11篇。其中根据文献检索结果,绘制出2002—2014年国内“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文献数量规模分布图,如图1所示。 2.理论研究演进分析

    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本质上属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分支。国内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启动较早,从理论溯源看,国内对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早期研究始于对于刘易斯、费景汉,以及拉尼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讨论。李建德(1989)、彭代彦(1995)将“刘—费—拉”模型引入到对于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框架中,颇具预见性地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几乎同时期,马建富(1995)和谢瑗(1996)围绕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开创性地将其与职业教育研究结合在一起,尝试寻求推动以职业教育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知识和技能提升的策略研究。

    (1)起步期——“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阶段(2002—2006年)。将“城镇化”融入到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中真正始于本世纪初。自2002年起,一些学者开始从“城镇化”视角针对这一领域展开理论研究,至2006年共计发表各类论文36篇。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大多数主要围绕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进行内涵研究和现状分析,并开始逐步触及城镇化问题,另还有少量研究进行实践性归纳,重在分析当地职业教育的经验教训。不过这一时期的研究,总体上研究视角较为零散,将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还偏少。

    (2)成长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阶段(2007—2012年)。自2007年开始,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研究迅速增加。从数量上看,从2007年至2012年,相关论文共计达到101篇,远超过起步期的文献总量。从研究内容看,这一时期的研究也逐步系统化,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开始放置于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进行。另外,这一时期,实证研究方法也开始被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1]同时职业教育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城镇化建设中农民素质瓶颈等深层次理论问题开始被关注。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初步得到构建,在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内涵研究、功能研究、机制研究以及转型研究等方面均有学者涉足,同时学术界在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上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共识。

    (3)二次成长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阶段(2013年—现在)。随着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政策方针的提出,“新型城镇化”吸引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从2013年起,如何将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结合成为了理论研究热点,两年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达到59篇,年均近30篇,这其中不乏高水平论文。自此,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理论从起步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演化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最终演进到当前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阶段,详见图2。

    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当前新型城镇化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存在极高的耦合度,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关注“人”的城镇化,这赋予了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更广阔的理论研究空间。当前农民职业分化及职业发展困境的问题、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策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问题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兴趣,这些理论热点与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不谋而合。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模式研究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应该采取何种职业教育模式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领域。当前围绕这一研究领域主要有两条理论研究脉络:

    第一条理论研究脉络是针对城镇化建设背景进行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模式的系统性归纳和建构。在诸多研究中,以马建富(2013)和郭耿玉(2014)分别提出的“前三模式说”和“后三模式说”最具典型。马建富(2013)认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对城乡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依据城、乡职业教育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将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模式分为:都市圈协作型统筹模式、中心辐射型统筹模式和城乡联合型统筹模式三种类型,其中都市圈协作型统筹模式是基于都市经济区域构建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心辐射型统筹模式是指以较强实力的职业学校带动辐射周边教学培训资源的职教体系,而城乡联合型统筹模式是以具有一定优势的城镇职教中心为母体,联合农村职校共建联合体的职教模式。[2]郭耿玉(2014)将新型城镇化下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模式归纳为另外三种类型,其中区域统筹合作型办学模式是指不同区域的职业学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是指在较小的区域内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各类型企业、学校联合构成的职业教育联合体,校企一体化合作型办学模式是指根据企业人才订单,校企之间签订合作培养协议的一种具有极强就业针对性的职教模式。[3]

    上述两类职业教育模式均体现了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多渠道的职教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观点,而差异是在于马建富侧重从区域协同视角进行理论突破,而郭耿玉则侧重于多元主体协同,“前三模式说”和“后三模式说”互为补充,对于未来职教资源在城乡之间、跨区域之间以及校企之间的跨界流动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二条理论研究脉络是一些学者针对具体的教学模式展开分析。其中赵延安(2007)提出了以大学为龙头,以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科研推广单位为依托的“三农职业教育基地”连锁模式。[4]张建梅(2011)提出了“订单式”职教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根据“订单”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以“订单”规划实训基地建设,以“订单”引导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以“订单”引导教学评价,最终保证人才符合企业所需。[5]卢亚莲(2014)则提出了“校企合作”职教模式,这一职教模式的特点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和双向参与,通过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对接来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6]郑芳、林斯坦(2014)提出了“社区教育”的新模式。[7]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的“校”“企”以及“校—企”互动模式,将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放置于一个更大的社会框架之下,使研究更具现实性。由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市民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次培训就可以实现,因此,依托于社区贯彻“终身教育”极富现实意义。

    相比较对于职教模式的系统性构建,这类研究聚焦于具体的职教模式,以提高劳动力职业教育的效果为导向并展开深入研究,极富操作性。总体而言,这类研究深化了对于职教模式的认识,突破了传统职教模式的边界,对于丰富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功能研究 随着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方针的提出,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不仅仅要求农村转移劳动力具有胜任新行业、新岗位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还要求他们同时完成自身职业心理上的调适和迁移,为最终真正融入到城镇社会生活中做好准备。这一系列目标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功能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对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功能性研究主要围绕两条路径展开。

    一条研究路径是进行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般性功能分析,辨析职业教育与城镇化中劳动力转移间的联系。岳增玲(2011)认为教育具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功能,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根本途径,因此需要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来优化农村劳动力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8]石伟平、陆俊杰(2013)认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职业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合性是其市民化的关键,因而这应成为城镇化建设中优先考虑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加强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融合教育。[9]郑芳、林斯坦(2014)同样也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一般功能性作用,她认为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而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拉动作用,职业教育既有助于为社会经济和社会提供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提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稳定性和适应性。[10]上述学者的研究中均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城镇化发展上具有高度的理论共识。

    另一条路径是进行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功能分析,分析职业教育在劳动力转移中的多层次功能。许丽英(2003)认为在当前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应该转型,职业教育尤其要关注对新型农民、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以培养满足高技术推广应用和中低技术产业人才为首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承担培养农村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养。[11]莫堃(2011)指出职业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由农民转为农民工,二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就业,由农民工转为市民。[12]任聪敏和石伟平(2013)则认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在城乡人才培养上进行全面统筹,传统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既有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也有融入城市向新市民的转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功能不能是简单农业技能的培训,而应该包括围绕加工制造、运输物流及其他服务产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的教育。[13]

    由上述研究可见,新型城镇化赋予了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体系,应该满足不同流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需求。另外,考虑到各地在劳动力输入输出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流动方向和特点展开分析,这对于满足不同区域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需求,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在当地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中的功能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策略研究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当前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众学者对于存在问题的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在机制建设、经费投入与教学资源整合,以及教育教学环节等几方面。[14—16]针对以上问题,国内学者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从机制建设上来看,连建华(2007)指出政府应通过扩展职业教育规模、调整专业结构、确立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以及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体系等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推进。[17]陈利荣、凌海波(2010)从政策上提出应从完善职教政策措施、创新职教机制、促进各部门工作协同、完善机构和制度建设保障机制、完善教育效果评价和支持及激励机制等几方面构建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全面推进劳动转移工作。[18]

    在经费投入与资源整合上,刘源(2008)指出政府和集体应合作建立再就业教育培训基金。从来源上,该基金一部分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另一部分可从土地征收款项和农村集体资产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计提。[19]任聪敏和石伟平(2013)认为资金投入上应进一步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同时完善投资渠道;在职教资源整合上,则需要积极构建城乡互动平台。[20]杜睿云、安树伟(2013)提出政府应从加强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构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成本补偿机制以及打造职业教育核心竞争优势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进而为人口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21]

    在教学效果提升上,许丽英(2003)认为除了常规的职业院校承担职业教育外,需要将企业吸收到职业教育体系中,这可以促进农民职业能力提升更快,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22]程业炳、张德化(2013)指出要利用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所带来的倒逼机制来引导职业教育培训,使得职业教育培训注重供需衔接,突出职业教育培训实效。[23]郑爱翔(2014)认为在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结合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设计,以提高培训效果。[24]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策略研究主要是采用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方式,针对职业教育具体运行中的问题展开分析。从策略建议的总体分析思路来看,政府政策支持是运行保障,多主体协作是合作方向,社会资源整合是重要手段。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应该是开放型、融合型的合作型职业教育。

    五、结论与展望

    1.结论

    当前形势下,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构建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机制是紧迫而重要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加强了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在职业教育模式研究、职业教育功能研究和职业教育策略研究领域方面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了架构。

    (1)职业教育的模式研究。目前既有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模式的总体建构,又有针对具体的教育模式展开的深度分析。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归纳,不难发现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应该是开放的,融合城乡、校企多元主体的,跨越地域边界资源的合作型职教模式,传统的一元职教模式难以胜任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2)职业教育的功能研究。国内学者在职业教育是否能够促进城镇化中劳动力转移问题形成了的统一共识,即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对城镇化下的劳动力转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在新形势下,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从功能上看应该满足不同职业流向和不同职业层次阶段的劳动力职业教育需求,而非仅仅满足传统的非农即工的单一职业需求。

    (3)职业教育的策略研究。当前研究主要围绕城镇化背景,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的机制建设、经费投入和教学资源整合,以及教育教学环节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总体来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政府政策支持、多主体合作和社会资源整合是促进和推动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的有效的基本的保障。

    2.展望

    通过对于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已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目前围绕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不过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当前,对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研究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从研究内容来看,特别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需求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综合职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市民化过程中的职业教育终身化等领域研究还不够深入。具体而言:

    (1)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职业需求分析。目前,相关研究多立足于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宏观政策制定,然而,却鲜有基于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背景下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需求的研究分析,这一理论空白亟待填补。我们甚至可以将农村劳动力职业需求研究看作是职业教育机制的基础性研究,这一研究对于后续职业教育机制的研究以及相关职业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尤为关键。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综合职业能力研究。目前研究中以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提升研究居多,但是却忽略了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非技术技能的提升研究,而同时针对这两方面的职业能力提升的系统性研究更为稀缺,这恰恰是当前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关键问题之一。考虑到这一研究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强化。

    (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社会保障研究。纵观西方国家进行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他们除了在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之外,往往还具有完备的职业教育保障措施来激励和推动职业教育运行体系的正常运作。由于当前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未来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国外,尤其是先进国家职业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比较研究,另一方面,更需要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引为我所用,设计适应我国当前实际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保障体系。

    (4)市民化过程中的职业教育终身化研究。一方面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转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能仅寄予一两次短期培训就可以完成,必须通过进行持久的,甚至终身化的职业教育来推动;另一方面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业发展中也会获得职业提升的机会,这意味着在不同职业时期,转移劳动力的职业需求会有所差异,在此前提下职业教育终身化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国内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开始启动,但是总体上还比较匮乏,亟待在后续研究中进行强化。

    【注释】

    ①近15年间,“城镇化”一词先后出现“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表述形式中。为梳理出这一时期包括“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的总体研究脉络,保证本研究的连贯性,特选定“城镇化”作为检索关键词。基于此,本文中“城镇化”是包含“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概念。

    【参考文献】

    [1]仇文利,姚忠.基于托达罗模型的扬州市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路径分析[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0,(3):13—17.

    [2]马建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模式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3,(13):29—34.

    [3]郭耿玉.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建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4,(10):68—71.

    [4]赵延安.以大学为龙头构建“三农”职教连锁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5):16—17.

    [5]张建梅.论农村职业教育中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临沂大学学报,2011,(6):65—68.

    [6]卢亚莲.城镇化进程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与改革思考[J].职教论坛,2014,(7):30—34.

    [7][10][14]郑芳,林斯坦.城镇化转型背景下福建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分析[J].东南学术,2014,(5):228—234.

    [8]岳增玲.机会平等与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58—59.

    [9]石伟平,陆俊杰.城镇化市民化进程中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4):53—63.

    [11][15][22]许丽英.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23—128.

    [12][16]莫堃.职业教育对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113.

    [13][20]任聪敏,石伟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定位与发展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53—57.

    [17]连建华.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635,11650.

    [18]陈利荣,凌海波.论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48—51.

    [19]刘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210.

    [21]杜睿云,安树伟.人口城镇化战略下的职业教育发展: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19):14—17.

    [23]程业炳,张德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二元结构研究述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4):105—109.

    [24]郑爱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19):79—82.

    Review on the Rural Transference Labor Force Vocat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UI Ping, LIU Yan, LU Xiao-li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214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researches on the rural transference labor forc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ve been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academia in recent years. At present, the academia has formed a certain degree of accumulation theory of rural transference labor forc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now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the related researches of this fiel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inductive analysis of the rural transference labor force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comb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lay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transference labor force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c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urban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rural labor transference force

    (编辑/樊霄鹏)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