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之哲学思考

    贺咏梅

    摘 要:在人类的语言文字中,隐喻是一种普遍又奇特的语言现象,传统理论一般把隐喻定义为在语文范畴类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者象征性言说。然而在1980年由约翰逊和莱考夫二人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主张隐喻不仅只是存在于特殊语文脉络中的修辞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语言文字里,潜藏在人类知性活动的各个角落,比如文学、哲学、艺术、宗教等,由此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隐喻研究视角。本文从语言哲学角度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尝试着对其哲学意义和内涵进行一些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概念隐喻;语言;哲学

    1 隐喻研究概述

    隐喻,在中文中的释义是“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的一种。不直接点明是比喻,但实际上是打比方,表明甲事物就是乙事物”,汉语修辞中,分别将两个事物称为“喻体”和“本体”;还有其他人称它们为“载体”和“话题”等等。这种比喻既可以用来暗中寄寓讽喻之意,又可以指言外之意。在英语中,隐喻的英文单词是“metaphor”,它来自于希腊语“metaphora”,意思是由A及B,用一个事物打比方来说另外一个事物。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隐喻的研究最早来源于西方,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他把隐喻定义为“将属于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另一事物”。此后,人们把对隐喻的探究从纯粹的诗文层面拓展到了生活的各个语言方面,1980年Lakoff和Johnson两人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更是对隐喻的认知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开创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纪元,从而将隐喻不再是单纯的修辞层次,而是涉及了思维运转的各个层次。

    2 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概念隐喻理论最初来源于Lakoff和 Johnson,他们认为隐喻并非仅仅只是一种语言表达和描述的现象,而是涉及了更底部更深层的概念系统(conceptual system);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和隐喻性表述,它们往往都来自于一些基本的隐喻,这些隐喻构成了人类概念系统的基础,称为概念隐喻。因为我们日常概念系统具有隐喻性的本质,所以隐喻现象不只是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里。因此,Lakoff和 Johnson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或接受,我们都是使用着具有隐喻性特征的概念系统来建构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因此,概念隐喻是指以隐喻形式所表达出来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是源自于人们在世间万物与不断实践中所形成的特征经验,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人们利用在具体事物中形成的抽象的思维方式表达抽象概念。由此可见,用一个事物去经历和理解另 一个事物就是概念隐喻的本质。

    3 从哲学角度看概念隐喻

    Lakoff和 Johnson试着用更接近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建构这个理论。由于一个理论所拥有的定义性假设(defining assumptions),將会影响该理论的研究者把什么样的反证据(counterevidence)排除在外;拥有数量更多、实质内容涵盖面更广的定义性假设,会被该理论排除在研究领域之外的反证据也就越多。因此,该理论把它的定义性假设减至极小的程度,仅仅只有包括两个:一是一般化承诺(the generalization commitment),在语言的所有区域内寻求一般化,包含歧义性(polysemy)、推论型态(patterns of inference)、新奇隐喻(novel metaphor)、和语意改变(semantic change); 二是认知性承诺(the cognitive commitment),认真地看待经验性证据。他们认为这两者对一个进行语言和心灵之科学研究的隐喻理论来说,不算是过份的要求。

    反观语言哲学领域里的其他理论,他们似乎都拥有过多的定义性假设;那些假设又往往伴随着一种承诺,而那是有关于“隐喻是什么?”此一问题之答案形式。也就是说,那些假设已经预先决定了:什么样的解说内容才能算是有关隐喻本质的可能答案。这其中最通常的错误假设是关于直陈性意义(literal meaning),这些假设也是其他隐喻理论与概念隐喻理论基本矛盾之所在。通常下述看法是定义性的:根据直陈性语言与象征性语言之间的传统区分,隐喻被归类为一种象征性语言;这里蕴涵着一个结论:那些属于直陈性质的事物都不是隐喻性的。而因此, 有一些错误的假设和结论伴随着“直陈性”这字词:一,日常俗例性语言(everyday conventional language)全部是直陈性的,没有任何隐喻性的成份。二,所有的主题(subject matter)都可以被直陈地理解,而不需要隐喻的帮助。三,唯有直陈性语言可以是适然地(contingently)真或假。四,一种语言之词汇里所有给定的定义,都是直陈性而非隐喻性的。五,在一种语言之文法里所使用的概念,全都是直陈性的,没有隐喻性成份。

    大多数语言哲学家不但接受上列的假设与结论,并且,由于语言哲学通常被视为是一种先验性(a priori)学问,而非经验性(empirical)学问;因此只需要使用哲学性分析的工具,不需要经验性研究的工具。所以,语言哲学的理论除了不具有概念隐喻的两个定义性假设,通常还另外至少拥有下述三项假设其中之一:一, 真理之对应论(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二,意义是藉由指称和真理而被定义。三,自然语言语意学乃是以数学逻辑,包括模型论,来赋与特征。Lakoff 和Johnson 为了摆脱语言哲学之主流传统所内含的众多定义性假设,以呈现隐喻的确具有如他们所宣称的那些本质;他们运用了分析大量实例的方式,来展开概念隐喻研究。

    若是把语言哲学主流传统所含有的假设与结论视为一种极端观点,Lakoff 和Johnson 所主张的宣称其实还具有相对的保守性。他们依照所研究的语言证据,只是主张语言中产生隐喻现象的根本基础在于概念系统。我们的概念系统有相当一部分是隐喻性的,因而人类思想过程(thought processes)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隐喻性的;由于隐喻性概念具有系统性(systematic),我们用以谈及这种概念面向的语言也具有系统性。为了得窥这种系统性质的全貌,Lakoff 首先提醒我们注意古典的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的事物, 而不是思想的事物; 并且, 隐喻性表述(metaphorical expressions)及其使用机制(mechanisms)都落在日常语言的领域以外。多少世纪以来,许多人不但把古典理论的看法当作是真理,还把它视为是定义性的;于是,“隐喻”这字词被定义为一种新奇的或诗意的(poetic)语言表述,在其中,至少有一个代表某概念的字词以不同于其正常俗例性意义的使用方式,来表达另一个相似的概念。

    可是,这些人似乎忘记了古典理论不过也只是一种理论;当认知科学家和语言学家试图严密地回答下述问题时:管制这些被指称为诗意隐喻的语言表述之一般化性质是什么?古典理论终究会变成错假。因为,管制诗意隐喻性表述的一般化性質不存在于语言里,而是在思想里;Lakoff 和 Johnson 认为它们是跨越概念领域的一般性映射(general mappings across conceptual domains)。简短来说,隐喻发生的场所不是在语言,而是在我们藉由一个心智领域(mental domain)来概念化另一个心智领域的方式。这些一般性原则采取了概念性映像的形式,不但应用在新奇的诗意表述上,还应用在很多普通的日常语言上。

    基于前述的观点,“隐喻”这字词意指的是“一种在概念系统里之跨领域映像”(“a cross-domain mapping in the conceptual system”);“隐喻性表述”则指称像是字词、词组、或句子等等之语言表述,那是这种跨领域映射的表面实现(surface realization)。后者所指称的对象,即相当于古典理论里使用“隐喻”一词所指称的对象。这种存在于概念系统中的隐喻,建构了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包括一些最抽象的概念如时间、状态、改变、因果等等;并且也藏身在很多日常语言背后。如前所述,这种看待隐喻的方式,跟古典理论两者之间主要的差异是基于直陈性与象征性的区分;那些接受古典区分的人可能会这么想:我们可以经由从直陈性意义出发,接着在其上应用某种演算过程(algorithmic process),最后就能到达一种隐喻性诠释。然而,概念隐喻理论有着截然不同的关于直陈性与隐喻性之区分:那些不是经由概念性隐喻而被理解的概念,可以称之为直陈性概念。换句话说,概念性隐喻是一种建构和理解某一概念领域的方式;当我们说某一概念是一隐喻性概念时,也就是说该概念是经由这种方式建构出来,并被我们所了解。反之,当我们提到直陈性概念,即是指其不经由这种方式来建构和理解。这种方式的内容就是跨领域映像。这个理论对直陈性与隐喻性的区分,跟古典理论区分的不同处在于:古典理论先预设了直陈性质之概念,然后才试图说明隐喻的性质; 这个理论则是对比探讨隐喻的性质与直陈性质,之后才确认两者间差异的基础在于有无跨领域。我们生活中仍有大量关于具体物理经验的概念是直陈性的,它们也构成了了解隐喻性概念的基础;但是,当我们开始谈及抽象事物或各种情感的时候,隐喻性了解就成了规范(norm)。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陈文萃,曾燕波.概念隐喻研究综述[J].衡阳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2003,24(4) :118-121.

    [3]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 北京电影学院

    校训: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学院概况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