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罗旭 张学文 张倍铭 代建华
摘 要 習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因此本文主要从依法治国视域中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价值入手,对现有的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日后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做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治教育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17年度项目——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研究(csz17057)。
作者简介:罗旭、张学文、张倍铭、代建华,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216一、依法治国视域中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依法治国,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民主法治意识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的主阵地,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而且,这么说吧,在社区学院的框架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发挥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同时,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公民社会,特别针对我国当今时代下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方面属于公民社会,与此同时也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核心价值。
(二)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践行
在法治社会,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利于促进法治的顺利实施,促进民主法治社会和规则在中国建设。高校法治教育是法治的核心,重在法治思维和法治建设。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动,在青少年中普及法律知识,提高青少年遵纪守法的主观思想,规范青少年的道德与行为,提高高等院校的德育水平与法治教育水平,使得高等院校在普法宣传上获得更好的成果。实现高等院校良好的法制教育范围,为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行与实施给予支持。
(三)满足我国社会发展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可以有效满足社会生产对人才的法律知识与法律能力要求,通过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法律精神,从而使得高校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具有法律意识与法律认知能力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拥有强大的常识,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精神。二、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法治文化影响现代法治文化的创建
中国传统法治与现代法治之间存在着差距。法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长期以来是以官治民思想的集中体现,法治思想不注重关注个体价值与公众利益,造成普通民众对法治表现出排斥逃避的普遍心态,而其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主要通过国家强制权力来实现,这是一种陈旧的法治文化,而现代法治文化提倡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尊重个体价值与人本身固有的权力与自由,法律精神追求人人平等,而反对不合理的特权,因此通过对比传统法治思想和现代法治精神能够发现,传统思想与现代法治精神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由于传统文化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力,造成很多人对现代法治文化缺乏正确的理解,使人们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目前,人们的法治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的思想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还有一些人通过传统的法治思想的影响,有一个小的违规不违法,违法违规事件是错误的想法,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法律氛围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大学作为教育主体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度不高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开展面向青少年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工作的推动与实施,但也需要提高法制建设的效率,在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法律知识。现阶段很多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学生通常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来接触并学习到有关的法律知识,以法治理念培养学生的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带有明显的矛盾性和不成熟性
大学生经验较少,思维活跃,主体性强,社会实践、逻辑思维不成熟,倾向于从感性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对个人社会价值与社会权利的清晰观念,造成对个人身份的社会定位认识不够深刻,权利义务与法律观念匮乏,通过非法侵犯切身利益,首先想到的是不想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更多选择依靠关系和利益来进行处理,很多学生中缺乏良好的对法律知识的认知能力,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落后,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中的法律思想的建立与形成。三、依法治国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
(一)形成知行合一的法治教育理念
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做好法治国家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关系到国家发展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工程,法治国家的建设一方面要做好立法工作建设,通过完善法律系统与法律规范使得我国的法律更加完备,同时还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要在全体社会公众中树立主动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让法律成为人民维护自身利益,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有力工具。人民法院是普法的责任主体之一,上海法院也确实一贯重视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在优质高效地完成司法审判任务的同时,想方设法开展审判延伸工作,切实履行法院社会责任。 大学教育应该是教育知识与哲学的统一,作为法治的一个基本概念,加强从法治视角的针对高校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学生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给予良好的思想教育影响。要秉持依法治国思想跟对现代法律平等自由民族的精神进行对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意义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认知法治思想的内涵、根本原则与社会意义,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法律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法律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发现规律,教师要以法治文化为教学内容核心,做好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与法律意识培养,通过做好高等院校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主动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
(二)建立健全高校法制教育機制
田学军肯定了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是贯彻落实十九大依法治国方针的有力举措。 他指出,加强教师法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共识的有效支撑,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因此,高校应建立和完善法制教育体系,作为法治框架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首先应采取灵活的教育模式开展法治教育工作,注重将理论知识跟实践应用进行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在法律问题上的分析认知能力与法律的实践应用能力。另外,在高等院校法律教育工作开展中,应逐步融入改革创新,采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新颖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深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对鼓励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知识的理论。其次,严格按照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教学。针对刚刚步入校园的学生,应先就法律精神与法律的社会意义,基本原则进行基础性教育,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基础课程进行培养学生建立法律基础知识的铺垫性教育,进而来巩固学生的基本法治知识;对于已经完成了基础知识认知,具备了一定法律知识学习基础的学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通过结合具体的法律知识学习并针对案例进行探讨,提高其对法律的理解认知能力;学习法律知识在无形中的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法治教育的影响。
(三)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行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模式都会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成效。因此要做好高等院校的法律教育,首先要从教师做起,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与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同时在法律教育研究上要具有研究精神与专研能力,可以通过对法律知识的教育研究采取灵活方式开展法律教育工作,教师在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平原则,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将廉洁教育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其次,充分利用校外优秀资源,逐步充实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为了有效地加强联系和法学院的统治人才,聘请有经验的工人来阐释法律学校的规则,通过让学生接触到一定的法律实务从而更好的理解法律,认知法律,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四)创设良好的校内法治场景,发挥法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我国法学界著名研究专家张苏军指出,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十九大报告里面有关法治建设的工作方针也明确指出。“这个新提法、新要求,是有渊源的。” 张苏军提出,要做好法治中国的建设工作,应当做好全民普法教育,要让遵守法律,主动维护法律成为良好的社会风气与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并进一步指出,要提高全国的法治素养,法律应该与法律紧密联系,真正形成尊重法律、尊重法律的风气。高等院校的法律教育重要的普法基地,是国家高级人才的培养场所,做好校园的法治教育对推进法治中国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大学是教育教学的关键。
因此高等院校应做好校园法治环境的建设,将法治中国建设工作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进行部署与落实,在教学工作上也要加快对法学理论体系的建设,要通过合理规划法律教育的学科体系,使得课程设置更加完善,通过高校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法律意识与法治思想的优秀人才。四、结语
针对高等院校的法律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提高其法律知识认知水平,为我国培养未来开展国家建设提供具有优秀法律思想与法治精神的高级人才而开展法律教育的重要工作。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精神与法治意识,能够更好的推进法治中国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人才储备具有更好的法律能力与法律意识,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同时也是做好对未来社会骨干精英法治思想教育,提高社会公民的普遍法律认识水平与法律意识,构建良性的社会法律环境与法律氛围的重要战略。其对于我国的国家建设与法制化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到篇幅所限,本文对于这一课题的探讨与研究是概括性的,不够全面,不过希望能抛砖引玉,通过观点的提出为我国高等院校法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法治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与帮助。
注释:
法制日报社论: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新篇章.法制日报.2017-10-18.
努力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贡献检察力量.人民网-福建频道.2017-11-08.
十九大时光:引领法治建设更上一层楼.法制日报.2017-10-21.
参考文献:
[1]范微、魏连俊.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路径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学理论.2016(5).
[2]吕东杰.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大庆社会科学.2016(4).
摘 要 習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因此本文主要从依法治国视域中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价值入手,对现有的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日后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做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治教育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17年度项目——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研究(csz17057)。
作者简介:罗旭、张学文、张倍铭、代建华,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216一、依法治国视域中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依法治国,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民主法治意识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的主阵地,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而且,这么说吧,在社区学院的框架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发挥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同时,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公民社会,特别针对我国当今时代下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方面属于公民社会,与此同时也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核心价值。
(二)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践行
在法治社会,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利于促进法治的顺利实施,促进民主法治社会和规则在中国建设。高校法治教育是法治的核心,重在法治思维和法治建设。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动,在青少年中普及法律知识,提高青少年遵纪守法的主观思想,规范青少年的道德与行为,提高高等院校的德育水平与法治教育水平,使得高等院校在普法宣传上获得更好的成果。实现高等院校良好的法制教育范围,为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行与实施给予支持。
(三)满足我国社会发展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可以有效满足社会生产对人才的法律知识与法律能力要求,通过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法律精神,从而使得高校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具有法律意识与法律认知能力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拥有强大的常识,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精神。二、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法治文化影响现代法治文化的创建
中国传统法治与现代法治之间存在着差距。法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长期以来是以官治民思想的集中体现,法治思想不注重关注个体价值与公众利益,造成普通民众对法治表现出排斥逃避的普遍心态,而其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主要通过国家强制权力来实现,这是一种陈旧的法治文化,而现代法治文化提倡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尊重个体价值与人本身固有的权力与自由,法律精神追求人人平等,而反对不合理的特权,因此通过对比传统法治思想和现代法治精神能够发现,传统思想与现代法治精神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由于传统文化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力,造成很多人对现代法治文化缺乏正确的理解,使人们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目前,人们的法治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的思想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还有一些人通过传统的法治思想的影响,有一个小的违规不违法,违法违规事件是错误的想法,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法律氛围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大学作为教育主体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度不高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开展面向青少年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工作的推动与实施,但也需要提高法制建设的效率,在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法律知识。现阶段很多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学生通常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来接触并学习到有关的法律知识,以法治理念培养学生的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带有明显的矛盾性和不成熟性
大学生经验较少,思维活跃,主体性强,社会实践、逻辑思维不成熟,倾向于从感性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对个人社会价值与社会权利的清晰观念,造成对个人身份的社会定位认识不够深刻,权利义务与法律观念匮乏,通过非法侵犯切身利益,首先想到的是不想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更多选择依靠关系和利益来进行处理,很多学生中缺乏良好的对法律知识的认知能力,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落后,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中的法律思想的建立与形成。三、依法治国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
(一)形成知行合一的法治教育理念
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做好法治国家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关系到国家发展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工程,法治国家的建设一方面要做好立法工作建设,通过完善法律系统与法律规范使得我国的法律更加完备,同时还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要在全体社会公众中树立主动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让法律成为人民维护自身利益,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有力工具。人民法院是普法的责任主体之一,上海法院也确实一贯重视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在优质高效地完成司法审判任务的同时,想方设法开展审判延伸工作,切实履行法院社会责任。 大学教育应该是教育知识与哲学的统一,作为法治的一个基本概念,加强从法治视角的针对高校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学生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给予良好的思想教育影响。要秉持依法治国思想跟对现代法律平等自由民族的精神进行对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意义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认知法治思想的内涵、根本原则与社会意义,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法律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法律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发现规律,教师要以法治文化为教学内容核心,做好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与法律意识培养,通过做好高等院校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主动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
(二)建立健全高校法制教育機制
田学军肯定了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是贯彻落实十九大依法治国方针的有力举措。 他指出,加强教师法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共识的有效支撑,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因此,高校应建立和完善法制教育体系,作为法治框架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首先应采取灵活的教育模式开展法治教育工作,注重将理论知识跟实践应用进行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在法律问题上的分析认知能力与法律的实践应用能力。另外,在高等院校法律教育工作开展中,应逐步融入改革创新,采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新颖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深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对鼓励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知识的理论。其次,严格按照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教学。针对刚刚步入校园的学生,应先就法律精神与法律的社会意义,基本原则进行基础性教育,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基础课程进行培养学生建立法律基础知识的铺垫性教育,进而来巩固学生的基本法治知识;对于已经完成了基础知识认知,具备了一定法律知识学习基础的学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通过结合具体的法律知识学习并针对案例进行探讨,提高其对法律的理解认知能力;学习法律知识在无形中的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法治教育的影响。
(三)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行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模式都会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成效。因此要做好高等院校的法律教育,首先要从教师做起,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与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同时在法律教育研究上要具有研究精神与专研能力,可以通过对法律知识的教育研究采取灵活方式开展法律教育工作,教师在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平原则,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将廉洁教育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其次,充分利用校外优秀资源,逐步充实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为了有效地加强联系和法学院的统治人才,聘请有经验的工人来阐释法律学校的规则,通过让学生接触到一定的法律实务从而更好的理解法律,认知法律,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四)创设良好的校内法治场景,发挥法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我国法学界著名研究专家张苏军指出,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十九大报告里面有关法治建设的工作方针也明确指出。“这个新提法、新要求,是有渊源的。” 张苏军提出,要做好法治中国的建设工作,应当做好全民普法教育,要让遵守法律,主动维护法律成为良好的社会风气与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并进一步指出,要提高全国的法治素养,法律应该与法律紧密联系,真正形成尊重法律、尊重法律的风气。高等院校的法律教育重要的普法基地,是国家高级人才的培养场所,做好校园的法治教育对推进法治中国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大学是教育教学的关键。
因此高等院校应做好校园法治环境的建设,将法治中国建设工作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进行部署与落实,在教学工作上也要加快对法学理论体系的建设,要通过合理规划法律教育的学科体系,使得课程设置更加完善,通过高校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法律意识与法治思想的优秀人才。四、结语
针对高等院校的法律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提高其法律知识认知水平,为我国培养未来开展国家建设提供具有优秀法律思想与法治精神的高级人才而开展法律教育的重要工作。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精神与法治意识,能够更好的推进法治中国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人才储备具有更好的法律能力与法律意识,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同时也是做好对未来社会骨干精英法治思想教育,提高社会公民的普遍法律认识水平与法律意识,构建良性的社会法律环境与法律氛围的重要战略。其对于我国的国家建设与法制化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到篇幅所限,本文对于这一课题的探讨与研究是概括性的,不够全面,不过希望能抛砖引玉,通过观点的提出为我国高等院校法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法治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与帮助。
注释:
法制日报社论: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新篇章.法制日报.2017-10-18.
努力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贡献检察力量.人民网-福建频道.2017-11-08.
十九大时光:引领法治建设更上一层楼.法制日报.2017-10-21.
参考文献:
[1]范微、魏连俊.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路径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学理论.2016(5).
[2]吕东杰.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大庆社会科学.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