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路径的探究

周红+周业波
[摘 要]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高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按照社会发展和未来工作需要,理解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意义,找出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今后培养方向和途径,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团队精神;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059-03
大学阶段是学子们由学校踏入社会后长知识、增见识、提素质的时期,团队精神不仅在学校直接关系到个人成长速度,也影响到未来工作团队的发展潜能,甚至牵涉社会凝聚力与战斗力。因此,高校应顺应时代需要,将团队精神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目标之一,要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团队精神教育实践活动,使之精神内化在心,外化在行,引导学生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
一、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实意义
团队精神是集体一致观念、协调合作意识和主动服务精神的结合,成员个人互相尊重和信任是基础,互相照应、互相配合是要件,使个人希望和共同目标相统一,形成强大的聚合力。
(一)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快融合,国家间、企业间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增强,呈现出各种学科、知识、信息、文化的交叉。市场经济对专业人才的分工要求人们必须掌握更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的同时,还需要他们为了同一重大任务和目标汇集起来,进行广泛、深入的相互沟通、交换与合作,充分发挥团队集体聪明才智,推进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因此,团队合作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督促人们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相互间高度依存、协作和共赢的思想意识。
(二)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机会更少,竞争变得激烈,人的非智力因素对竞争实力的影响和作用不断凸显,团队精神成为大学生进入职场和未来发展的基本素质,每一次竞聘都会有团队精神素质考核。那些曾担任过班干部、经常组织学生活动、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交环境上,他们能更快地得到单位及其同事的认同。
(三)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学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体现
团队精神能创造大于个人成绩之和的成就。团队组织与单个学生的关系,犹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团队精神,能起到知识互补、能力互助的作用。在团队组织前期,成员之间需要不断沟通磨合,逐渐形成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与人共事时团结协作的主动性,增强组员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有超强的凝聚力,团队行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二、大学生团队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坚守以自我为中心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大学生走出家门,摆脱父母和老师的强制约束和压抑,开始了自我支配行为,有充裕时间发挥个人能动性,并对个性的理解有偏颇。由于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自由主义至上,标榜自我标新立异的个性,在未来工作追求、事物曲直判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学习生活的计划安排上,都能看出独特个性,与过去大学生个体意识雷同、个性压抑的表现无疑是一大进步,但也导致他们不愿意与他人协同共处,不会主动与他人合作,在对个人目标和未来工作的追求上,更不会为完成任务自觉放弃个人利益,在内心深处更注重从自身眼前需求出发,采取不正当手段寻求个人价值最大化,在竞聘时表现出挑肥拣瘦、只看眼前利益,最终总得不到理想的工作。
(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少数大学生把自己禁锢在私人空间里,常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不过问他人的事和班级活动,即便有集体活动,有时找理由不去,有时勉强去了也表现出三心二意。还有一些学生为达到个人私利和欲望,不惜损害或牺牲集体利益,只想从他人和集体中索取好处,而不愿意付出。例如在期末评选三好学生以及评定奖学金或发展入党人员时,有些学生常四处“活动”,请客吃饭拉选票,找老师说情请求照顾,送大量贵重物品给评判人,如未达到个人目的,不是去积极找自身的原因,而是表现出闹情绪、哭鼻子、使绊子,使集体工作难以有序开展。
(三)与人交往主动性不强
一些学生不太注重同学之间感情的培养,总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看不起与自己兴趣不投或与自己贫富差距较大的同学,即便有几个朋友,也多为点头之交,身边说心里话的知心朋友越来越少,感到生活学习孤单。也有一些学生因相互间交往技巧不足、沟通方式直接或个性存有缺陷或心理有障碍等原因,致使同学间关系不融洽,从未享受过交往带来的快乐和开心体验,使自己感到无比苦恼而无法解脱。还有一些大学生将社会上的金钱与竞争原则延伸到同学间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比较自私、重利轻义。
三、大学生团队精神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外消极思想的影响
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不断涌入,许多问题和矛盾压缩式出现,中西方思想文化交织与碰撞,一些消极错误观念如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会对当代大学生不间断地进行侵蚀和冲击。大学生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观念,尤其当前国内外社会急速变化产生的诸多思潮,心理准备不充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很失落、焦虑。同样,大学里学业压力、未来就业不确定以及社会存有的腐败与不正之风问题、不公平竞争,使一些学生感到生活艰辛和学习痛苦,使他们对人际关系心存芥蒂。例如,学校学习与生活带来的暂时困难与压力以及媒体经常报道的一些社会领域的“潜规则”,让大学生对将来踏入社会感觉迷茫和困惑,行动上表现出不知所措。
(二)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膨胀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辈和父母对他们百般呵护,千般疼爱,还寄予很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这样社会条件和家庭氛围里成长的大学生,享受“皇帝”般的生活,生活上无忧无虑,很少甚至从未经受过大的挫折,往往表现出固执任性,遇事缺乏换位思考,凡事只考虑个人感受,不为别人着想,且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不愿意主动与他人团结协作做事,常表现出冷漠、多疑、被动。还有大学生不能明确给自己定位,沉迷做学习上的“独行侠”,在人际交往上当“绊脚石”。
(三)学生之间沟通能力欠缺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一些大学生彼此不愿开诚布公,敞开心扉,而总是尽力掩盖自己的情感,故作冷静,表现出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导致同学间信任、奉献与协作意识无法建立,也不能意识到团队的效率在于配合的默契,在讨论问题和作出集体决定时,个别大学生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看法。当发现他人行为瑕疵或缺点时,总是一味质问甚至斥责,而不是诚恳、真心帮助同学改正,导致相互之间不信任、不团结。随着学业加重和社会实践增多,学生们逐渐脱离班集体,开始单独做事情,有的忙于兼职,有的埋头学习、做实验,除了上课时或晚上休息前大家能见一面外,很少有机会在一起讨论问题。
四、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途径
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社会对人才认定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高校要认清当代社会与市场亟须的人才除具备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具备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的素养,应把团队精神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促进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涌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引领大学生团队精神养成
教育部明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思想政治的教学实践中,高校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契机,将其内容写入教材,带进课堂,灌入学生头脑,帮助他们不断增强生活在中华大地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将个人发展与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还要师生从自身开始,从现在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生选择的标准,并身体力行将其宣传推广到广大群众中,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带头者和坚决信仰者,使大学校园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领家园。在教学内容里,要立足社会现实,吸纳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建立大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教育方法手段上,要不断创新,拓宽实践训练途径和手段,开展理论大讲堂、名家论坛等活动,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校风学风建设,督促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高尚品质的养成。
(二)立足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
在集体中,每个成员不能单纯的强调自我的意识和行为,而要更多注意个人行动对他人或组织的影响。集体一旦作出决定,大家应有意识去遵守,而不能找理由拒绝和放弃。通过奋斗目标的强化、价值观的趋同、行为的一致等原则,增强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如高校经常开展的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也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团队精神,还为加速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提供有利的条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提高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三)发挥社团活动的积极作用,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
社团要为最广大的同学提供服务,让大家在各种活动中娱乐身心,得到快乐,有所收获。在文化方面可举办诸如团体棋王争霸赛、辩论会等形式的活动,在娱乐等方面,除舞蹈外,可尽量多的举办一些室外活动,例如素质拓展、体育竞技、出游等,增加同学们对社团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在团队中,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有时为集体利益甘当配角或副手,甚至为团队利益牺牲个人利益都是值得的。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
近年来,各高校结合时代主题,增强团结互助的深入性;结合社会需求,提高集体意识的针对性;结合学生成长,增强实践育人的导向性。通过组建实践团队,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努力扩大活动覆盖面。如开展“健康天使行”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组织医疗卫生服务团深入农村、城市社区、厂矿企业、重点工程、社会福利等单位开设“社区健康学院”,宣传和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并深入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为农民送医送药,在专家指导下为有困难的农民家庭提供义诊等各种服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感受到了团队作战的魅力,增强了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奉献精神。
[ 参 考 文 献 ]
[1] (英)约翰·阿代尔.团队建设与激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陶金.团队建设与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杨瑛,郑文轩.影响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6).
[责任编辑:钟 岚]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