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劣势走向关注优势的心育文化

    钱丽君

    〔关键词〕优势;优势迁移;心育文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不仅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的重建。由此,我们开始了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的审视和对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的追寻。

    一、关注劣势:传统心育文化的误区

    以下心理健康教育场景,在很多学校里可能经常会出现:

    场景一:班主任对班里的一位男生说:“你做事细致认真,责任心很强。只是你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性格太内向了。以后把这一个小毛病改掉,好吗?”男生看着班主任期待的目光,十分为难地点了点头。

    场景二:办公室里,家长在和语文老师沟通:“老师,我的孩子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包括课文朗读都不错,就是对作文不感兴趣,你能帮他在作文方面补一补吗?”老师觉得有些勉为其难,但还是答应道:“好啊,我们共同努力吧。”

    这些心育场景,在很多学校里司空见怪,以至于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以审视的眼光来分析这些现象背后所折射的心育文化时,就会发现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化中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关注劣势。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心育对象,窄化为问题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初期,由于受认识水平、实践经验、理论指导的限制,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同起来,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是个别有心理问题或品行不良的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面临生理、心理发育以及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的挑战,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阳光和雨露”的现状。这种将对象窄化为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陷入了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大大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心育内容,简化为学生短处

    受“扯齐拉平”的“补短教育观”的影响,学校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自助的过程中,较多时候会关注学生的短处。正如两个案例中,班主任和家长都能看到学生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但是,他们期待的是“弥补学生身上的短处”,而非“学生身上的长处”。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相对模糊,他们在确定自助内容的时候,更多地会受老师、家长、同伴等的影响,于是,在老师、家长的影响下,他们也会简单地将心理自助的内容确定为自己的短处。

    3.心育过程,异化为消极体验

    当心理自助的内容确定为学生的“短处”的时候,心理自助的过程自然就成为了“让短处变长”的过程。有些学生的有些短处通过短时间的努力,可能会成为他的长处,但是多数学生的短处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成为他的长处。于是,一次次心理自助的过程,极可能是让学生在自己的短处面前一次又一次感到自卑、沮丧的过程。这种长期消极的心理体验,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确立和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心育评价,弱化为甄别优劣

    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关注学生的短处,其实是评价标准过于划一的具体体现。和这种划一的标准相对照,大多数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短处。于是,大多数学生被比下去了,得不到肯定和赏识,成为了劣势群体。得到肯定和赏识的只是极少数全知全能的“通才”。这样的心育评价起到的是甄别学生优劣的作用,完全违背了“心育评价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初衷。

    总之,在以“关注劣势”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心育文化中,更多培养的是缺乏自信、没有个性的平庸学生。

    二、追寻从关注劣势走向关注优势的心育文化

    以“关注劣势”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心育文化显然不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那么,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应该以什么为主要特征呢?我们不妨通过追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目标,来寻找新的心育文化的印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助人自助”,有的说是“帮助人认识生命的意义”,也有的说是“实现人的自我成长”……这些说法虽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都蕴含着一层同样的意思,那就是“让人幸福地活着”。

    我们进一步追问:“让人幸福地活着”的要素是什么?人文心理学告诉我们,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之外,“对自我的认可”是“让人幸福地活着”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人的认可。而他人的认可主要凭借的是发现并赏识这个人的长处。于是,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征呼之欲出——关注优势。

    关注优势的心育文化表现在心育对象上,每一位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

    关注优势的心育文化表现在心育内容上,能客观地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淡化学生的劣势,强化学生的优势,让学生的优势得到更优的发展。

    关注优势的心育文化表现在心育过程上,发现学生的优势,赏识学生的优势,不断培养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在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强化自己的优势,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进而迁移自己的优势。

    关注优势的心育文化表现在心育评价上,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的优势,认可每一位优势得到强化的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地、有个性地发展。

    综上所述,学校要开展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构建从关注劣势走向关注优势的心育文化。

    三、我校构建关注优势的心育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发现优势、培养优势、迁移优势是构建关注优势心育文化的理论上的三个不断递进的环节。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这三个环节很有可能交融在一起。为了便于阐述,暂时将三个环节分开来叙述。

    (一)发现优势——构建关注优势心育文化的起点

    善于发现学生优势的前提是形成正确的优势观。我们对“优势”的理解,并不完全等同于“特长”。它指向个体身心素质发展过程中逐渐生成并有所变化和发展的相对优越的长处、强项或势能。即每个人具备的正向特征,除了较为出众的能力以外,品德、性格、习惯等都有可能构成一个人的优势。

    发现学生的优势要关注三个点:

    1.关注学生的不同点

    学生的不同点往往是学生的潜在优势。

    我校四(1)班有位男生,喜欢拆东西。家长向班主任告状,老师笑着对这位男生说:“喜欢拆东西,说明你的好奇心强,想探究的欲望也很强,希望你在扔鸡蛋比赛中好好表现!”到了扔鸡蛋比赛的那天,只看见一顶用“碗罩”做的降落伞徐徐降落,盒子里的鸡蛋安然无恙。男生高举成功的作品向大家示意,脸上洋溢的是幸福、自豪的笑容。

    在这个案例中,男生的家长发现了孩子的与众不同,男生的老师又保护了男生珍贵的好奇心。这份与众不同的好奇心,激发了男生乐于探究的欲望,使得他在扔鸡蛋比赛中获得了成功。

    所以说,学生的与众不同,往往是他潜在的优势。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与众不同。

    2.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如何来判断什么是学生的优势?唐纳德·克里夫顿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比如,当这一个学生看到别人在做某件事时,他心里是否会有一种痒痒的召唤感——“我也想做这件事”;当这一个学生完成一件事时,他是否会有一种满足感或欣慰感;假如是,这就是这一位学生的优势。

    因此,发现优势的过程始于自省。我们要让学生定期回顾自己做过的哪些事是自己心里十分愿意做的,很容易做好的,做完以后心里十分开心的。如此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也能够发现学生的优势。

    3.关注学生的闪光点

    我校任斐老师在她的班主任随笔中这样写道:

    周某某是我们班一个文静的男孩子。他沉默内向,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哪怕老师点名表扬他,都会惊得面红耳赤。就是这样一个害羞的男孩子,做事认真仔细,分配给他的任务,总能完成得很出色。于是,在班中调整班干部时,他凭着这份责任心当选了劳动委员。从他当上劳动委员的那一天起,班级的清卫工作,就不要我多操心啦!瞧,他的这一份沉稳,他的这一份踏实,他的这一份尽责,让其他同学无不信服!

    确实,每一位学生都会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即使是所谓的“后进生”,我们也要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让这一个闪光点逐渐成为他的优势,以唤醒他们可能已经失去的尊严,树立学生的自信。

    (二)培养优势——构建关注优势心育文化的拐点

    培养学生的优势,关键在于营造一个保护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心育环境。目前,我们设想以学习课堂、学生社团、班级岗位三个途径为载体来实现培养学生优势的目的。

    1.在课堂学习中培养优势

    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不同,每一位学生学习时都会结合一种特殊的学习优势。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一书中提出,人有八种基本智能:语文、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肢体动觉、音韵、人际、内省、自然观察者。不同的学生就这八种基本智能的构成也不同。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优势,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与学生的学习优势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如,李某是个才华横溢的舞蹈爱好者,她能迅速想起并重复舞蹈老师示范的多套动作。然而,她在数学课上却无法很好地完成测验,后来,老师带着她参加证明相关概念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她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于是,她不再害怕数学测验了,并能自觉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引导学生发扬光大,久而久之,它自然就成为了学生特有的学习优势。

    2.在学生社团里培养优势

    学生社团是学生的兴趣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一般分为实践服务类、探索研究类、文体技能类等。

    组建学生社团时要考虑教师的优势和学校有效资源的优势。这是培养学生优势的人力资源保证。

    组建学生社团时更要考虑学生的优势。要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之上,让学生自愿参加、自主管理、自我服务。

    学生社团的运作时间,可根据设立项目的不同、参与对象的不同,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

    3.在班级岗位上培养优势

    班级管理中学生的自我管理,是培养学生优势的有效途径。在设置班级学生管理岗位时,我们遵循自愿、自主的原则,按照班级学生人数设立学生管理岗位数,确保人人有事做。如,除了设置常规的班委会、大小组长、各科课代表等岗位,还设置个人卫生管理员、优秀作业管理员、图书角管理员、电灯管理员等具体的管理岗位。

    为了在引导学生把事做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势,我们倡导班主任做积极的旁观者,尽可能让自己隐藏起来,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在暗中“帮扶”。

    五(3)班的赵某是每周一的早读管理员。刚上岗没多久,她就碰到了管不了几个调皮男生的问题。在了解了相关的情况后,班主任组织五位早读管理员进行了一次小小的“管理讨论会”,一起来商讨如何处理早读中碰到的突发问题以及“问题人物”。经过将近半小时的讨论,学生总结出了谈话法、写说明书法、自我反省法、电话告知法等多种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方法。赵某等几名早读管理员的善于管理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迁移优势——构建关注优势心育文化的终点

    发现并培养学生优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优势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个体优势向个体优势迁移

    学生个体优势的迁移包括提升和拓展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优势更优,即在优势原来的程度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优势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从一项优势扩张为几项优势(优势拓展)。

    例如,五年级的杨某,原先在班里很普通。一个偶然的机会,体育老师发现他擅长跑步,于是让他参加了校田径队的训练,出乎意料的是,杨某跑步的技能提高得很快,在市田径运动会上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班里的学生对杨某十分佩服,杨某的威信在班里越来越高。班主任发现了这一变化,建议杨某负责管理班级的课间纪律,杨某欣然答应,一个学期下来,杨某的管理能力也初显端倪。

    2.促进群体优势向个体优势迁移

    学生群体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名学生倘若置身于一个团结合作的群体,那么,他的合作意识也会逐渐增强,进而成为他的优势。

    3.促进个体优势向群体优势迁移

    当学生的个体优势不断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认可的时候,这种优势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群体向心力,成为这个群体中个体学生努力的方向。

    例如,某班学生刚开学时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较差,除了少数几个学生上课时能认真倾听外,大多数学生只倾听老师的讲解,不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班主任采取的做法是:不断表扬上课时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那几名学生,同时表扬在倾听同学发言方面有进步的学生,一个月下来,班里倾听同学发言的现状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诚然,构建从关注劣势走向关注优势的心育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持久的、文化浸润的过程,需要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逐步推进和落实。不过,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断超越,离形成关注优势的心育文化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云亭实验小学,江阴,214422)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