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现状调研

倪潇潇
摘 要:高校是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组织实施主体之一,调研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对于掌握和研究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课题组对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开展了专项调研,其调查结果较为客观地呈现了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认识状况、工作评价、执行落实、政策配套等情况,提出了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值得关注的方面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对策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国家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对于缓冲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基层政权,起到了双赢的效果。2001年以来,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进行了大学生村官实践探索。国家于2008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2010年6月,国家将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列入重大人才工程,计划到2020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核心环节,其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调研基本情况
2013年12月,课题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调查研究,主要的调研对象是各高校就业服务中心村官选聘工作负责同志。根据大学生村官政策在高校层面所涉及的基本面,课题组重点从高校的政策认识、工作评价、执行状况、政策配套、项目比较和满意度测评等6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组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5份,回收有效率96.8%,在155个高校样本中,涵盖了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等类型,在地域分布上,从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广东等11个省份抽选了8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52.3%;从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湖北等6个省份抽选了41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6.5%;从西部地区的四川、广西、内蒙古自治区等8个省份抽选了33所高校,占样本总量的21.3%。(见表1)
高校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现状
1.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认识
60%的受访高校开设有农业相关、或者基层管理服务相关专业。89.7%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十
表1 样本高校抽样情况
地区 抽样个数 比例(%) 省份 抽样个数 比例(%)
东部 81 52.3 北京 20 12.9
辽宁 7 4.5
福建 4 2.6
浙江 3 2.6
山东 10 1.9
河北 8 9.7
广东 3 6.5
江苏 9 5.2
上海 10 3.2
天津 4 1.9
海南 3 5.8
中部 41 26.5 山西 15 1.9
吉林 5 6.5
江西 4 2.6
河南 4 2.6
黑龙江 8 2.6
湖北 5 2.6
西部 33 21.3 重庆 4 4.5
广西 3 3.2
陕西 4 1.9
甘肃 7 1.9
四川 5 5.2
内蒙古 3 1.9
新疆 3 2.6
云南 4 3.2
分重视或比较重视。78.1%的高校对国家和各地区的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认识程度高;在对政策了解程度较低的二次调查中,受访者希望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省市层面和任职单位层面政策的解读。
2.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调查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认为现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吸引力比较好(42.6%)或者一般(40%);认为现行政策“非常吸引人,能够对大学生起到引导和鼓励作用”的仅有13.5%。高校认为,大学生关注“大学生村官”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到基层锻炼自我”(72.9%)、“考研、考公务员等相关优惠政策”(66.5%)和“工作不好找”(45.2%),说明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于大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引导和激励作用不突出。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到农村任村官,更多的是出于“就业的压力”及“任职期满后的优惠政策”。大学生村官选聘受地缘因素影响较大,大部分学生选择“家乡所在地”(63.2%)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偏远地区存在“选人难、留人难”的现象。
3.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评价
在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面临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自身定位不明确”,占61.9%,说明高校判断大学生对于村官角色认同感偏弱。“后续发展乏力”,排在第二位,占60.6%;“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排在第三位,占56.8%。这表明经过几年的政策实践,大学生在选择应聘村官的过程中趋于理性,更加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角色定位及村官职业的后期发展方向,并对于现行的大学生村官工作保障机制政策评价不高。超过半数的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应该在工作考核、工资待遇、法律保障、社会宣传、培养培训、监督落实等方面尽快完善实施。
4.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情况
在受访高校中,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数量多在50人以下,仅13所高校每年村官人数超过100人。目前而言,60.6%的高校仅承担1个~2个省份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同时承担7个以上省份村官选聘工作的仅为11.6%,且集中在“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高校。接近半数高校大学生村官的报名比例占毕业生人数的5%以下,仅有9所高校报名比例能够超过20%。81.9%的高校认为,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要高于同届整体水平。
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是“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56.1%)、“政策吸引力有限”(49.7%)、“学生参与热情不高”(49.7%)。78.7%的高校认为,大学生不愿参与大学生村官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的保障力度不够,村官的再次就业存在问题”;41.9%的高校认为“选聘时间太晚,错过了就业黄金期”。(见图1)
图1:高校认为开展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主要困难
在政策配套方面,21.9%的高校制定了本校大学生村官选聘的工作制度;在后续跟踪与服务方面,有43.9%的高校落实较好,主要涉及“村官间的交流”“培训讲座”等方面。
5.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其他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
调查显示,除大学生村官项目外,在基层就业项目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的高校最多,约为27%;三支一扶项目位列第二,约为24%;各省市的选调生项目位列第三,约为19%。基层就业项目的比较中,高校认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是选调生项目,其次是大学生村官项目,第三位的是西部计划项目,最后是社区工作者项目和农村中小学“特岗计划”项目。这表明,同是基层就业项目,具备稳定就业机遇和后续发展渠道且拥有“国家干部”身份的选调生项目更受大学生的欢迎。在国家政策宣传和配套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政策成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6.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非常满意的仅占1.9%,多数高校选择比较满意(62.6%)和一般(27.1%)。这一情况与在岗大学生群体对工作状况的满意度评价基本吻合。在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的建议上,41%的高校认为,应加强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训;30%的高校认为,应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0%的高校认为,文字写作能力在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对策与建议
1.因地制宜是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关键所在,应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报名比例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关注、选择村官是因为就业困难。调查同时显示,多数高校只承担1省~2省的村官选拔工作,且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家乡所在地、或者高校所在地从事村官工作。因而,各高校应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政策宣讲和就业引导,与各市、县、乡等服务地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有效对接;与省、市组织、人事部门进行政策对接,共同选拔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官办建立协同培养和培训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2.高校的配套政策和跟踪服务亟待加强,应建立健全培训和引导制度
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在各级各类高校得到了良好的贯彻执行,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工作顺利开展,村官素质高于同届毕业生整体水平。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未形成自身的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对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上,高校的主动性不高,且多局限在村官交流和培训讲座方面,不能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等优势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提供足够的保障,没有形成“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工作局面。针对多数大学生直接从校园到农村,缺少农村生产劳动经历,对农村的政策法规和民俗村情知之甚少的状况,建议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做好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工作。应建立县、乡、村三级“帮带引导”制度,结对培养;三级领导为大学生村官传授经验、现场指导,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尽快实现心态和角色适应。建议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强化培训,将培训教育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计入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档案,作为大学生村官保障政策兑现的重要依据之一。
3.选聘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
调查中,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评价不高,认为目前本校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工作状况一般,不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佳选项。应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强化工作纪律,实现规范管理。应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量化管理,建立服务村民和工作业绩档案,督促大学生村官进入角色,努力工作,敬业奉献。在生活和工作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消除由于生活上的不习惯、不适应产生的消极情绪;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表彰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
4.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存有疑虑,需逐步健全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高校对村官选聘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且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业务熟练。高校期望,能够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二、三级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存有疑虑,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着自身定位不明确、保障不健全、发展后续乏力等问题,亟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体制机制,需要在岗位定性、工资待遇、后续发展等政策优惠上加快落实并实施。高校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专业的不对口、政策的不完善、选聘节点的不适宜等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选择,而且也影响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中,政策的保障力度、村官的再就业问题、选聘时间的调整成为高校十分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建立完善大学生选聘的保障制度可以从财政投入支持、引导创业激情、提升政治地位、优惠政策兑现四方面着手。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及补贴实行年度递增的政策;参照事业单位有关规定,参照公务员标准,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从政策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空间和支持,让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施展抱负,体现自我价值;各省组织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灵活的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对于部分政治素质高、工作业绩好、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实行破格提拔,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潜能和内在动力。
5.探讨“定向大学生村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逐步拓宽,呈现多元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能否通过政策扶植和完善实现其预期目标和工作初衷,成为高校关心的问题。高校就业负责同志认为,就受欢迎程度而言,相较于大学生村官,选调生项目凭借其政策优势、待遇优势和就业身份的优势,得到了更多毕业生的青睐。为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可考虑在广大偏远农村招收定向村官,通过高考加分政策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者,并针对定向大学生村官开设专门课程,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校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的根本矛盾,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2JZD04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
[责任编辑:李艺英]
大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报名比例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关注、选择村官是因为就业困难。调查同时显示,多数高校只承担1省~2省的村官选拔工作,且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家乡所在地、或者高校所在地从事村官工作。因而,各高校应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政策宣讲和就业引导,与各市、县、乡等服务地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有效对接;与省、市组织、人事部门进行政策对接,共同选拔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官办建立协同培养和培训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2.高校的配套政策和跟踪服务亟待加强,应建立健全培训和引导制度
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在各级各类高校得到了良好的贯彻执行,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工作顺利开展,村官素质高于同届毕业生整体水平。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未形成自身的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对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上,高校的主动性不高,且多局限在村官交流和培训讲座方面,不能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等优势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提供足够的保障,没有形成“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工作局面。针对多数大学生直接从校园到农村,缺少农村生产劳动经历,对农村的政策法规和民俗村情知之甚少的状况,建议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做好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工作。应建立县、乡、村三级“帮带引导”制度,结对培养;三级领导为大学生村官传授经验、现场指导,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尽快实现心态和角色适应。建议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强化培训,将培训教育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计入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档案,作为大学生村官保障政策兑现的重要依据之一。
3.选聘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
调查中,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评价不高,认为目前本校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工作状况一般,不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佳选项。应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强化工作纪律,实现规范管理。应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量化管理,建立服务村民和工作业绩档案,督促大学生村官进入角色,努力工作,敬业奉献。在生活和工作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消除由于生活上的不习惯、不适应产生的消极情绪;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表彰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
4.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存有疑虑,需逐步健全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高校对村官选聘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且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业务熟练。高校期望,能够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二、三级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存有疑虑,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着自身定位不明确、保障不健全、发展后续乏力等问题,亟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体制机制,需要在岗位定性、工资待遇、后续发展等政策优惠上加快落实并实施。高校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专业的不对口、政策的不完善、选聘节点的不适宜等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选择,而且也影响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中,政策的保障力度、村官的再就业问题、选聘时间的调整成为高校十分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建立完善大学生选聘的保障制度可以从财政投入支持、引导创业激情、提升政治地位、优惠政策兑现四方面着手。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及补贴实行年度递增的政策;参照事业单位有关规定,参照公务员标准,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从政策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空间和支持,让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施展抱负,体现自我价值;各省组织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灵活的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对于部分政治素质高、工作业绩好、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实行破格提拔,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潜能和内在动力。
5.探讨“定向大学生村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逐步拓宽,呈现多元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能否通过政策扶植和完善实现其预期目标和工作初衷,成为高校关心的问题。高校就业负责同志认为,就受欢迎程度而言,相较于大学生村官,选调生项目凭借其政策优势、待遇优势和就业身份的优势,得到了更多毕业生的青睐。为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可考虑在广大偏远农村招收定向村官,通过高考加分政策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者,并针对定向大学生村官开设专门课程,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校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的根本矛盾,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2JZD04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
[责任编辑:李艺英]
大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有限,报名比例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关注、选择村官是因为就业困难。调查同时显示,多数高校只承担1省~2省的村官选拔工作,且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家乡所在地、或者高校所在地从事村官工作。因而,各高校应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政策宣讲和就业引导,与各市、县、乡等服务地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有效对接;与省、市组织、人事部门进行政策对接,共同选拔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官办建立协同培养和培训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2.高校的配套政策和跟踪服务亟待加强,应建立健全培训和引导制度
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政策已经在各级各类高校得到了良好的贯彻执行,每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工作顺利开展,村官素质高于同届毕业生整体水平。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未形成自身的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在对本校大学生村官的跟踪服务上,高校的主动性不高,且多局限在村官交流和培训讲座方面,不能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等优势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提供足够的保障,没有形成“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工作局面。针对多数大学生直接从校园到农村,缺少农村生产劳动经历,对农村的政策法规和民俗村情知之甚少的状况,建议各高校对大学生村官做好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工作。应建立县、乡、村三级“帮带引导”制度,结对培养;三级领导为大学生村官传授经验、现场指导,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尽快实现心态和角色适应。建议将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强化培训,将培训教育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计入大学生村官的考核评价档案,作为大学生村官保障政策兑现的重要依据之一。
3.选聘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
调查中,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整体评价不高,认为目前本校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工作状况一般,不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佳选项。应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强化工作纪律,实现规范管理。应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量化管理,建立服务村民和工作业绩档案,督促大学生村官进入角色,努力工作,敬业奉献。在生活和工作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消除由于生活上的不习惯、不适应产生的消极情绪;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表彰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工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
4.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存有疑虑,需逐步健全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高校对村官选聘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且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业务熟练。高校期望,能够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二、三级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存有疑虑,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着自身定位不明确、保障不健全、发展后续乏力等问题,亟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体制机制,需要在岗位定性、工资待遇、后续发展等政策优惠上加快落实并实施。高校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专业的不对口、政策的不完善、选聘节点的不适宜等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选择,而且也影响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中,政策的保障力度、村官的再就业问题、选聘时间的调整成为高校十分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建立完善大学生选聘的保障制度可以从财政投入支持、引导创业激情、提升政治地位、优惠政策兑现四方面着手。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及补贴实行年度递增的政策;参照事业单位有关规定,参照公务员标准,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从政策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空间和支持,让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施展抱负,体现自我价值;各省组织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灵活的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机制,对于部分政治素质高、工作业绩好、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实行破格提拔,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潜能和内在动力。
5.探讨“定向大学生村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逐步拓宽,呈现多元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能否通过政策扶植和完善实现其预期目标和工作初衷,成为高校关心的问题。高校就业负责同志认为,就受欢迎程度而言,相较于大学生村官,选调生项目凭借其政策优势、待遇优势和就业身份的优势,得到了更多毕业生的青睐。为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可考虑在广大偏远农村招收定向村官,通过高考加分政策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者,并针对定向大学生村官开设专门课程,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校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实际需求有差距的根本矛盾,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2JZD04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
[责任编辑:李艺英]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