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及其对策

王宛玉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的阶层结构也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旧的社会阶层结构不断分化与整合,新的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形成。近年来,“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概念不断涌现,社会底层向中间阶层及更上阶层流动的难度加大,出现了"仇富"和"仇官"现象,社会矛盾突出,"社会阶层固化"现象凸现,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分析产生社会阶层固化的原因来探析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社会阶层固化;社会矛盾;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4-0075-03
一、 社会阶层固化的内涵及其表现
(一)阶层固化
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基于对中国社会实际的分析与总结,把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这几个阶级。[1]寻找这些革命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阶级斗争的话语进行动员,分化、瓦解敌对剥削阶级,团结社会其他阶层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革命的胜利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阶层结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阶层流动起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这些新的社会阶层随之出现。随着“三个代表”的提出,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结构得到认可,新的社会阶层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概括地说,阶层固化就是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在不同阶层的地位趋于稳定,阶层间垂直流动性减弱,底层群体向上层努力的机会被阻塞,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受家庭作用的影响,个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变化过程中,阶层分化尚未完成就出现了阶层固化现象,阶层固化是阶层流动性的一个程度性表现。
(二)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表现形式
我国社会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有很大不同。改革开放前,社会阶层主要被称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相对缓慢,人们向上努力的机会也相对较少;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经济快速发展,大多民众有机会向上发展、改善生活,各阶层之间流动增加。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阶层之间流动速度慢慢减弱,出现了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而且其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阶层自身的内部封闭性
其主要表现在一些上层群体中,这些优势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阻止其他阶层群体进入并且试图将其地位传给后代。在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中,党政干部中“只有极少数人因退休或某些特殊原因极不情愿地退出原有优势集团,绝大多数通过原有政治资源‘巧妙转型及原有社会优势力量方便地获取了进入市场的机会。”[2]“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干部在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关系中都占有相当高的比例。”[3]他们是利益获得者,对资源的垄断使其他阶层群体利益大大减少,所以在财富阶层扩大的同时,社会底层阶层也在扩大。根据著名学者杨继绳的“财富、权力、声望”的等级分法,我国各阶层在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分别为:上等阶层占比1.5%、上中等阶层占比3.2%、中等阶层占比13.3%、中下等阶层占比68%、下等阶层占比14%。[4]
2.阶层群体之间矛盾凸显
与内部封闭相对的就是外部排斥,阶层边界更为明显。分别代表权力、资本、文化主体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不仅享受着社会主要经济成果,而且还为了其共同的利益,表现出对现行体制的基本认同感;由于广大农民和工人因缺少资本和权力的手段,被无情地隔绝在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之外,最终成为了社会弱势群體,种种原因造成优势群体对弱势群体排斥,弱势群体也对优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不满;尤其在情感上,富人歧视穷人,穷人仇视富人等现象。这种资源占有方面的排斥现象造成了阶层流动的困难,而不同阶层人民在情感上的排斥更加深了阶层之间的隔膜,使各阶层群体之间障碍加深。
3.社会代际现象开始出现
社会代际现象就是指上一代群体的财富、地位或者职业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富人的后代是富人,官员的后代是官员,农民的后代是农民,穷人的后代依然是穷人。[5]一般来说,有两种因素用来改变个人社会地位,第一是靠家庭背景的先赋性因素,第二是靠后天自己的拼搏努力达到的后天因素。改革开放的前15年,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性快,个人努力的作用远远大于家庭因素,农民子弟可以靠读书来获得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先赋性因素大大提升,上等阶层的子女可通过继承来提高地位,而底层社会的子女靠自己努力也未必能提高社会地位。各阶层之间流动减弱,同代之间交流减少,代际之间继承性加强,出现了“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等新名词。“代际继承”现象的逐渐成型,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很大阻碍。
二、 社会阶层固化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蚁族现象”“拼爹游戏”“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等社会性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变大”“利益失衡”“阶层间流动受阻”等问题。所以,认真分析阶层固化的成因,有利于找到消解固化的解决方法。
(一)代际间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占有对下代就业的影响
陆学艺教授等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分为十大阶层,社会上层的人占据着丰富的资源,而社会下层的人则拥有着相对较少的资源。阶层之间的差异实际就是资源占有的相对不公。不管是经济资源、教育和文化资源,还是权力资源,占有优势的上层阶层的父辈为了维护和强化自身的资源利益,会尽一切办法使其子辈代替家庭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当这种社会资源成为就业环境中的一种“潜规则”,那些出生在社会资源较少的家庭的孩子,在就业的道路上很难有机会进入上层;而出生在社会资源丰富的家庭的孩子,在就业道路上会走的更顺畅。在如今“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资源占有的差异性不仅会影响就业公平,也加大了社会底层阶层向上层阶层流动的难度。
(二)现行户籍制度阻碍社会流动
计划经济时期依据家庭背景界定政治身份和户籍身份,由此形成了农民、工人、干部等相对固化的阶层机构;改革开放之后,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促进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在城市,工人和干部之间的身份差距缩小;在农村,大批农民工进城,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扩大,农民自身地位相对改善;但是体制内的工人、农民、干部间的身份并未完全打破,户籍制度和依据户籍人口分配社会福利的传统体制依然存在,真正的差距依旧存在,户籍制度的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等特点依旧是阻碍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重要障碍。
(三)教育机会不平等阻碍阶层的流动
接受教育、参加考试是阶层流动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尽管现在学历不是评判能力的唯一标准,但依然是用人单位考核的标准之一,尤其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需要国家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条件来保障公民权利。1977年恢复高考后,人们能够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变命运,这个机会平台鼓励了多数青年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社会观念成为社会共识。可是近几年,区别对待外地学生、全国同题不同分的高考招生标准、高额学费限制贫困生就读、教育腐败导致的升学不公等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这也是造成阶层固化的原因之一。
(四)权力不受制衡导致底层权益受损
公共权力与资本、公共权力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容易形成腐败,而腐败现象的持续发展会更加激起底层阶层与上层阶层之间的矛盾,这正是阻碍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公共权力进入市场但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权力没有被制衡的上层建筑,资本没有被驾驭的经济基础。权力的滥用和资本的贪婪恶性结合,社会底层遭到权力和资本的双重打压,使其利益受到侵害,这是当今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
三、 社会阶层固化的对策分析
阶层固化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所忽视的一些重要问题。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各种现象长期积累而留下的,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还要有具体可行的办法。
(一)建立健全的机会公平的保障制度
通过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资源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人民群众能有更公平的机会去争取利益。这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在社会成员最初的发展条件中,由于家庭社会资源占有不公,导致各阶层之间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处于优势阶层的子女发展会更具优势。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制定行之有效地保障制度来为处于底层阶层的社会群体增加公平的机会平台,使得就业更加公平化、资源更加合理化,使底层阶层有效地过渡到上层阶层,使各阶层之间流动顺畅。所以,机会公平的保障制度能够制定并有效实施,为底层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向上努力的希望,使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是空谈。
(二)加快消除户籍制度障碍
二元分割户籍制度及其背后所附着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是造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的制度性障碍。所以,要给予农民和农民工以社会保障的“国民待遇”,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农民工进城后在养老、就业、上学、看病、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更加关注与保障,在城乡统筹规划上,要对城乡居民实行统一登记、一视同仁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改革主要目的就在于要给予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居民待遇,为农民工提供优惠的福利政策,缩小城乡差距,为各阶层提供上流的公平机会,提供质量较高的基础设施水平,以降低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合群感和被剥夺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增进教育公平
首先,要改革教育制度。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法律体系;建立教育防腐反腐机制等。近年来,高校领导的纷纷落马反映了教育反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要大力杜绝教育腐败现象,既要反腐更要防腐。强化学校内部行政权力的分权制衡,加强党组织的监督作用;同时也要加大社会舆论力量,发挥学校工会、师生及家长的监督作用,将学校在招生、学生评优和推荐等环节置于“阳光”下;其次,教育资源配置要进行合理调度。财政性教育支出要用制度立法的方式来保障,发挥政府与社会的监督作用,防止因政绩工程而缩减教育经费支出等行为的出现;公平分配教育资源,从政策层面加强管理,来打破城乡、地区之间的不公平。
(四)规范公共权力
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要求作为公权行使者的各级官员,常怀敬畏之心,“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以律己,廉洁自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监督,乐于接受监督”。[6]要对权力进行限定,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包括决策、实施、检测、反馈等,都必须要有监督机制。特别是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领域,要严防出现“暗箱操作”和个别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及时制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的苗头,在公权运行的各个环节中,要做到“依照规矩办事”;“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7]通过推动法治建设,以法律的“硬”约束来规避裙带关系的“软”约束,使“封妻荫子”“拼爹”等腐败现象得到制约,保证优秀人才的录用以发挥其巨大作用;要用市场来消除特权。政府要简政放权,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权力与资本的相互勾结,更好的改善民生,保持社会正常流动,保证社会公正稳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8]这一论断为我们消除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只有废除不合理、不平等的社会体制机制,加强教育公平维护,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为底层群众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冲破阶层固化的阻碍,使各阶层之间流动顺畅,国家和社会才能在发展中保持稳定与平衡,社会活力才能自由迸发,每个公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9.
[2]刘晓凯.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M].北京:人民出版, 2008.
[3]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M].清华大学, 2004.
[4]辛鸣.社会阶层要分化不要固化[N].深圳特区报, 2011,(11).
[5]王振亚,叶兰.由“二代们”看社会阶层的代际继承 性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2011(10).
[6]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R].2013, (7).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R].人民出版社,2013,(11).
[8]习近平.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 座談会上的讲话[R].2013,(7).
[责任编辑:褚永慧]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