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彭莉+彭鹿

    【摘 要】民办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其对于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国家政策对于民办教育的扶持以及广阔的继续教育前景都为民办高校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新时期对于劳动力素质提升的诉求更是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然而,掣肘于传统教育观念、现有教育质量以及社会对民办教育态度的影响,民办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为了克服民办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应充分运用国家活动来转变传统观念,利用多方合作来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质量反馈来构建良性的系统循环。

    【关键词】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2-0023-04

    【收稿日期】2015-09-10

    【作者简介】彭莉(1977—),女,南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彭鹿(1976—),女,南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继续教育作为职后教育的一种形式,其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继续教育作为非学历教育的一种形式,其办学主体往往由公办高校兼任。伴随着我国对待民办教育态度的转变,特别是当前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办学风气的日益高涨,探索民办高校继续教育无疑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分析我国民办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契机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其发展的新型路径。

    一、民办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

    1.时代发展对于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变革,伴随社会转型,我国的继续教育也正在由学历取向向职业取向再向学习取向转变。[1]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也就必然要求个体由一次学习者,向二次、多次甚至终身学习者转变。也就是说,社会向个体提出了进行继续教育的要求。

    究其原因,是因为以数字化制造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2]使得知识的半衰期日益缩短,也就是说个体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所接受的理论和相关技术应用,很可能同当前社会中的需求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符,这就很容易使个体原有知识的效能大大降低,而这就必然影响到个体自身价值的实现。特别是当人类步入工业文明后,商业化的社会使得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价值的实现同其自身的技能、技术日益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对其所属企业的贡献成为了个体能够获得回报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如果个体希望获得更为优质的回报,其也就需要个体本身能够展现出与优质回报相等同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个体对于继续教育的追求。

    2.国家政策对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支持

    就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而言,虽然自古以来就有私塾等私学形式,但是,那时候统治者并没有给予各种私学形式以律法上的地位。直到1982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以及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才从指导方针、法律地位上予以了其保证,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之后,我国的民办教育发展才开始进入了快车道、超车道。

    就民办高校而言,其同样也受益于相关政策的发展。统计资料显示,从1993年正式开展审批以来,截至2012年,民办普通高校(含独立院校)已达706所,已经占到普通高校比重的29%左右。[3]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在过去的20年左右时间经历了一个大发展、大跨越的时期,通过对比相应的时间节点,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发现,正是基于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7年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才为民办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基础和平台。当前,分类管理作为各级政府管理民办高校的基本指导思想,其重申了政府在民办高校中的应有职责,[4]这无疑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又一新的历史契机。

    3.教育产业化对于民办教育的新吸引

    教育作为一种资源,从本质上而言,其无疑可以作为商品进行等价交换。但是,这并不是说要把教育从公共产品的供给范围中剔除,而是说要充分发挥教育作为资源的一种作用,即利用教育来吸引、凝聚其他资源,进而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育产业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成长,作为市场的一部分,教育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资源的集聚与分配,必然引起资源之间的交换。而民办教育机构,虽然从类型上可以分为营利和非营利,但是其共同特点就是要实现其自身的目标。就具有营利性属性的民办教育机构而言,追逐市场蛋糕、获取最大利润是其最为重要的行动指向,而当前我国巨大的继续教育市场则为营利性的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契机;就非营利性的民办教育机构而言,实现其组织目标——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便成为了其最首要的行动指南,而当前,我国面对经济的新常态,其对于职业人才的要求,以及在职人员技能发展的要求,都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民办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现存问题

    1.传统观念束缚继续教育的发展

    继续教育是正规教育后的一种为了提高个体素质、增强个体能力而进行的后职业化的培训行为,其同传统的正规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接受继续教育的个体通常是两类群体:一类是已经在职工作,而主动寻求提高自身技能,以能够继续胜任或卓越完成当前或未来任务的个体;一类是已负有成人责任的人,而试图寻求教育的个体。

    继续教育就是面对上述两类群体而进行的学历或非学历的教育过程。然而,这种职业培训、技能提升、信息传递、知识教授的新型教育模式,却始终无法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第一,传统中,个体在从事工作或已经成年之后,其通常均会认为自己已经脱离了需要学习的阶段,其通常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去从事目前的工作和生活,而对继续学习会感受到一定的不理解,甚至会产生“耻辱之感”。

    第二,由于继续教育存在学历和非学历两种形式,这就使得个体在对待继续教育上产生了不同的倾向。个体在接受了正规教育后,往往都会获得相应的学历认证,以此表明个体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而由于继续教育存在两种形式,就使得个体对其作用产生了怀疑,也就使得个体对于参与继续教育的意义给予了否定的答案。

    2.培训质量影响继续教育的推进

    当前,全国高校中设置继续教育机构的占了绝大多数,如985高校达到100%,211高校也在90%以上。但是,高校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创收性的工具,而没有真正地将继续教育作为院校办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继续教育在教学上缺乏特色,在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使得继续教育不能有效的帮助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5]

    民办高校继续教育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与此同时,一部分师资力量薄弱的民办高校,其也进行着继续教育方面的办学。而师资的缺口,则通过向其他院校“借用”教师等方式进行弥补,在这过程中虽然实现了教师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手段,使得民办高校所“借用”过来的教师很难真正的用心上好每一门课、很难真正的用心对待每一个同学,而这种“走班式”的教学模式,也很难形成教师和学生长时间的接触,这就使得双方经验、情感的交流将会大大降低,而这也就再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久而久之,这种低效的培训质量就会使得整个社会失去对民办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的信心,也就无法避免出现我国民办高校继续教育陷入危机的局面。

    3.社会资源制约民办教育的前行

    所谓民办教育的社会资源,就是指在社会中能够产生对民办教育发展有益作用的各种因子的总称。这里,我们主要从民办教育接受者和扶持者的角度进行论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一是社会群体对于民办高校的支持,主要表现为个体对民办高校的认同和选择;二是政府对于民办高校的支持,主要表现为公共资源对民办高校的分配。

    就社会群体对于民办高校的支持而言,在中国社会中充斥着一种对非官方机构的不信任、不信赖,这就成为了民办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又一障碍。民办高校继续教育是依托民办高校而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实践,其不同于公办院校,在传统的思维定式中,民办、私营在质量、信用、资质等方面都要弱于公办院校,这就使得即使愿意接受继续教育服务的个体,也往往不愿意去接受民办高校的服务。

    就政府对于民办高校的支持而言,由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本身属性的不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的代理人,其往往偏好于具有较多公共属性的公立高校,这就使得在财政支持、政策扶持以及其他物质资源供给上出现对于公办高校的倾斜,这无疑将会使得民办高校处于一种竞争过程中的弱势地位,进而将会制约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民办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优化路径

    1.国家活动引导传统观念的转变

    民办高校继续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自身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予以足够的支持。而良好外部环境的搭建,更离不开社会服务者——政府的帮助。

    现有传统观念中对于继续教育、民办教育都存在着严重的误解,这就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整合相关力量,来向公众传递正确的信息,以使社会公众能够正确的认识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的重要意义。也只有这样,民办高校继续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优化发展。具体而言:

    第一,国家要通过顶层设计,赋予民办教育更多积极的意义。民办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而在此之前,首先应当考虑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来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以此为公众传统观念的转变提供现实基础。

    第二,国家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来宣传相关政策,进而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积极的关于继续教育和民办高校的认识。首先,国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产物——电子政府来为继续教育、民办教育摇旗呐喊,通过政府官方的网站向全社会公开正规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名单,使得社会能够获得最为准确和全面的民办机构信息。其次,政府要结合传统媒介的力量,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为民办教育机构进行宣传,以此形成广阔的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最后,政府应尝试运用“微媒体”,来为各民办高校搭建一个对外开放的平台,使得社会公众可以更加清晰、便捷地了解各自倾心的民办高校。

    2.多方合作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民办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同时需要协同政府、社区的力量,以此形成多方合作来共助优质学校的建设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第一,民办高校要充分重视自身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继续教育作为民办高校下属的一个部门,它是同整个民办高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自身的发展无疑离不开民办高校这一母体的支撑。与此同时,要想实现继续教育部门的发展,也必须要有民办高校主体的高度重视。也就是说,首先,民办高校要为继续教育发展制定一个符合其自身定位的战略,使其在有明确目标和定位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有序发展。其次,要为继续教育发展配备专业的师资和设备,为其提供最为基础的物质和制度保障,使继续教育部门“有物办事”、“有法办事”,使继续教育部门真正得以健康发展。

    第二,政府部门要为民办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民办高校所属地的地方政府,其所掌握的资源、信息以及相应的权威,应该服务于其所属地域的高校,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民办高校本身在同其他普通高校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处于劣势,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通过相应的措施来矫正这种情况,通过给予其特殊优惠,或是其他方式的扶持,例如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编制安排、土地费优惠等种种措施来使民办高校可以用更大的精力去发展自身、去建设继续教育。

    第三,社区也应积极地参与到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质量提升之中。如今,公民在社会中的力量正与日俱增,其对于公民社会的构建和国家的良好运行都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而作为凝聚公民的社区,其对于公民力量的发挥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要寻求机遇,应积极发挥社区的力量,如进行继续教育进社区活动、办社区大讲堂等,以增强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认同。

    3.质量反馈构建良性的系统循环

    加强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应注意通过质量反馈这种形式来使教育效果得以确认、办学质量得以提升,以此发展成为不断优化、不断进步的良性的循环系统。

    第一,开展多方的监督测评。由于行为主体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私利性,这就使得如果仅仅依靠行为主体自身,而对其行为进行评判,那么就很有可能产生出失真的评价报告。这样的评估结果不仅可能会对社会公众造成误导,同时也将使得其自身发展受到损害。因此,就应当搭建起一个多方参与的民办高校继续教育效能评估机制,使得政府、社会以及高校自身共同参与。具体而言,首先,政府要严格对民办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师资、设备、教学场所等硬性指标的监督,以此规范和优化整个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生态环境。其次,要动员社会以及该校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总体评估,尤其要着眼于对课堂纪律、课堂满意度、课堂效果等不可量化的指标的测评,力求通过培训接受者来寻求教学改进的突破口。最后,要充分发挥学校主体的作用,突出其信息掌握的优势,来对自身办学现状的整体效果以及预期实现的可能性等现实和成长因素进行判定,以此形成对自身发展的激励。

    第二,构建多方的交流平台。具体而言,其包括学生的交流平台、学校间的交流平台、以及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三方互动的交流平台。首先,要形成基于毕业生为基点的有利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即通过毕业生与毕业生、毕业生与就读生、毕业生与有意就读生的信息传递,来使学校的培育效果真正的被人所知、真正的被人所信。其次,要搭建起基于优势学科、优势专业为基点的院校间的合作交流平台,院校的快速发展理应借鉴优势院校的经验,也就是说,一般院校要积极向优势院校学习、优势院校则要努力帮助一般院校共同发展,其核心则是要构建起教师的轮换、培训机制,使教师能够得到优先培训、优先发展。最后,要搭建起基于用工单位为基点的三方互动平台,也就是说,要立足用工单位的需求,使学校努力设计能满足该需求的课程,进而培育能满足该需求的学生,要立足用工单位的评价,使学校努力改善现有课程,进而培育更为优秀的学生。

    总之,教育是一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民办高校继续教育则是基于现实世情、国情、社情,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科技强国的必然之举。因此,抓紧对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实现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也许不是一条一帆风顺之路,但是,我们必须要集民智、聚众力,以此实现其坦途,以此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启鹏.体制创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制度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1,(6):1—5.

    [2]顾雪林,周飞,汪瑞林.教育如何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3-01-08(3).

    [3]徐绪卿.关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顶层设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60—64.

    [4]张利国,刘裕斌.解构与重构: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制度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5):123—128.

    [5]傅昌盛,沈兰兰.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探析[J].成人教育,2015,(2):31—33.

    [6]郭立强.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5,(1):103—107.

    Th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PENG Li, PENG Lu

    (Jiangxi Provinci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Authority, Nanchang 330038, China)

    【Abstract】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our countr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onstructing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Curr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is facing a huge opportunity, since the national policy support and the prospec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have provided a broad space for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Furthermore, the requir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abor force also encourages th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However, hampered by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ttitude,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e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still faces great challenge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the activitie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ideas, take advantages of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to promote education quality, and build a virtuous circle through the quality feedback.

    【Key words】continuing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problem; strategy

    (编辑/赵晓东)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