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

杨增凡
摘 要: 中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快速扩张的动力已趋弱,城镇化是拉动内需、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城镇化的发展与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城镇化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应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城市品质建设、建设特色小城镇以及培育新型农民等途径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居民幸福感;城镇特色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8)08-0044-03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阶段,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从稳增长转变为着重提高质量和效率。经济增长目标、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也对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所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形成了新的消费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内生动力,人们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和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常城镇化质量高的国家或区域,其经济发展效应往往也更加明显。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国离高质量发展的城镇化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质量是城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城镇化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升城镇化质量既符合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诉求,又契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目标要求。
一、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传统的三次产业发展作为城镇化动力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在城镇化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问题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应围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动创业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系统规划,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共同发展。在提升城镇化质量路径方面,张春梅(2012)、刘静玉等(2013)指出,城镇化高质量就是城市经济和社会服务功能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趋向城乡一体的终极目标。晏玲菊(2014)认为提升城镇化的质量需从提高城镇化效率与增进社会福利两方面着手,并从规划、人口、产业、土地、经济、住房等六方面提出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的路径。王丽艳等(2016)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提升幸福感为导向,通过区域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产业升级转型、集约利用与低碳经济以及生态文明来提升其发展质量。由此可见,城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就是摒弃片面强调城镇化过程中的速度和数量,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以及城乡协调互补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城乡融合,城乡产业互补链接、公共服务平等有利于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党的十九大在延续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大中小城市协调、城乡共生发展的关系。同时,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2001—2016年,我国城镇率从37.7%增长到57.4%,年均增长1.2%, 虽然从表面上看, 中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但是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还很突出。因此,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重视知识驱动和以人为本,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通过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态文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通过区域城乡统筹发展,让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共享现代化文明成果。
二、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制约城镇化进程
产业是引导区域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主要来源,城市通过产业升级得到不断强化发展。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和投资增速放缓,依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显然不可持续。即使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多重压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驱动着城镇化建设,但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等仍然存在。一些老工业基地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存在产业结构偏重偏旧、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新旧产业增长动力不能有效接续、资源环境难以为继等情况。由于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缺乏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动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动能较弱,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缓慢,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缓慢不能带来显著的就业效应,这些都制约着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2.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活状态尚未达到
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城镇化率达到40%—60%,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由于人口盲目地过度集聚,导致城镇化质量建设难以满足城镇化规模发展的需要,这在大城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低密度扩张”的发展方式造成道路交通擁堵、城市基础设施供求失衡,教育与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不足。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人口的空间分布不会按照自然承载能力和经济要素的优化组合趋于均衡。人口过度密集导致了城市资源过度消耗以及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化型城市化的非均衡增长,终究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活状态尚未达到,城市不能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高效的公共服务,影响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被动型城镇化质量低下
小城镇建设能够有效拉动投资带动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但是目前很多小城镇出现了典型的景观城市化现象。中国的城镇化更多地体现为行政力量,过分强调生产职能和经济效率,变成了造城运动,建高楼、建广场使农民丧失了土地,无序的城镇化遍地开花。城镇化过程中资源利用粗放和分散,没有产生集聚集约的效果。无论是吸引企业投资还是发展旅游,城镇化普遍缺乏整体的长远规划。没有特色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建设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也较差,不仅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大量资金和土地的浪费。这种无城市内核的城市躯壳,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基础缺乏,无法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加上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滞后,无法在人口城镇化集聚过程中带来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实质性的改善,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4.城乡统筹进程缓慢
大中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城乡统筹发展缓慢是城镇化的相对薄弱环节。就地城镇化是一种社会成本更小的城镇化路径。在中国城镇化的多元模式中,以县和镇为核心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成为城乡一体化的节点与纽带,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城乡均衡发展。虽然在少数较为富裕的农村,农民生活方式和城镇差别日渐缩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也受到了农村居民的欢迎,但是大部分就地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足够、及时的资金支持,乡村公共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民市民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很多就地城镇化地区的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虽能保证本地农民的非农就业,但主要还在技术含量低的加工生产环节,部分地区优势产业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依然是民生领域的短板之一。
三、推進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1.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带动城市发展
科技进步与城镇化进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020年我国进入后工业时代,创新驱动战略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条件,不同行业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区别,这是技术更新的必然结果。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技术和创新的程度,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人力资本的提升是最重要的贡献。因此,提升城镇化质量,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通过促进专业型高端人才在空间上集聚,建设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提升从科技到现实生产力的转换能力。政府应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的更加开放包容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产业生态环境,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通过汇聚全球性的资源,吸引各种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国别的人才聚集,为城市发展带来全新动力。
2.加强城市品质建设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当前人们对高质量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质量的城镇化应以民生的改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经济发展成果拓展到生态、环保、社会等领域,优化市民的生活和精神文化品质,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处理好人口集聚所带来的各种城市问题。城镇化建设应规避空间的盲目扩张和资源要素的过度开釆和使用,除了发展形象和速度外,更要注重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核心,功能定位关键是要把“宜居”放在首位,优先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和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品质和居民美好的生活环境不仅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要有公平的各项制度、较高的城镇福利保障水平、较高的城镇文明水平和较高的城镇人口素质。因此,城市建设应追求和谐的生态环境、高品质的社会和人文环境,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伴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世界经济正在向数字化转型。新型智慧城市提高了城市公共服务效率,让城市管理能够更加快速、智能。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完善了城市功能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品质和质量。新型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利于创造一个适宜乐居的城市生活环境,也是我国新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促进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空间管理体系与社会治理机制的动态融合,关注到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利于政府管理、企业运营,更利于市民工作和生活。
3.找准定位建设特色小城镇
除了大中城市要高质量发展外,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还应重视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如果缺乏产业支撑,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会不断削弱,投资也会存在较大缺口,从而导致城镇发展缺乏动力,进而造成“空城化”的现象。产业是城镇建设的支撑,是一个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每个城镇都有自身的自然禀赋以及历史人文与经济条件,各区域间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区位特点,避免同质竞争,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城镇建设要依照区域优势、自然禀赋、资源条件找准定位,以特色为主,多业驱动,构建复合型、集约化的多业态经济体系。对于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小城镇应彰显地方的文化底蕴,培育成为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等专业特色镇;对于无特色的农业型地区,小城镇的主要功能是一种集市经济,主要服务于地方性的农业生产及社会交往。通过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完善行政服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短板,让农民也享受到城镇化的成果。
4.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乡村振兴
政府、企业、农民被学界认定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三大主体。要实现城乡居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关键在于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除了周边企业的支持或者主导产业吸引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外,还需要培育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化农业、振兴乡村的新力量。农民队伍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为农村城镇化带来新的机遇。农民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结合地区特色农产品,通过农村电子商务以及创新网络直播模式衔接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农民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产业的全链条,提升产业化水平和协作化程度。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依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广校等,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借助“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从单一的农业培训到多元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政府应加大资助力度,鼓励有志农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只有当职业农民收入超过外出务工可能获得的收入时才能吸引他们留在家乡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怡睿,黄煌,石培基.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7,(1).
[2] 刘静玉,孙方,杨新新,等.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的区际比较及区域差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3] 晏玲菊.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学习与实践,2014,(2).
[4] 王麗艳.幸福感视域下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路径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6,(8).
[5] 何文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6,(1).
责任编辑:瑜 言 ?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Yang Zengfan
Abstract: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has entered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and the momentum for rapid expansion has weakened. However, urbanization is a strategic choice to boost domestic demand and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has become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economics,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y, 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with quality as the cor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However, the problem of low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fore, we should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by improving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quality, building small towns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ng new farmers.
Key words: urbaniz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residents′ happiness; urban characteristics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