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设置探索
姬旺华
【摘要】生命教育涉及多阶段,包括多主题,涵盖多学科,是多元化了解生命,多视角敬畏生命、多方向爱护生命,从而立体化全方位建构生命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生命教育任重道远。从生命哲学、生命伦理、心理生命、生理生命、生命与社会、生命与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强调要通过丰富教学形式、培养专门师资、完善课程评价等方面来保证并提升教育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内容
近年来,大学生漠视、诋毁生命,甚至自杀等现象屡见不鲜,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强生命教育。许多高校也已开始探索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如笔者在某高校随机调查285名学生,57.8%的同学称学校开展过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而42.1%的同学称没有,83.8%的学生称需要且愿意接受生命教育,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现状和学生的需求还很不匹配。即使在已开设的学校中,多数仍没有形成独立且清晰的课程设置。课程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的生产一套主体性的教育方案,把知识论、存有论和批判行动集于一体。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是高校落实生命教育的最基本途径, 也是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核心。针对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不一致、不清晰,教学形式单一,师资队伍缺乏,教学效果评价模糊等不足,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课程内容
泰戈尔称“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具体化教育内容是强化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借鉴学者林淑珍将生命划分为“心理生命”“生理生命”和“灵性生命”三个层次的部分观点,参考布朗芬布鲁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结合教育实践,我们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设为以下六个部分:
(一)生命的哲学思考
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大学生更加关注发展问题,经常会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西方文化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中有丰富的生命思想,对这一问题给以了不同的诠释。通过探讨,引导学生用包容的心、辩证的态度去容纳各种个体生命,以严谨的态度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同时,本章通过哲学思考和审思,进一步理清生命教育应有的意蕴,明确生命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存在价值。
(二)生命伦理
克隆、纳米、基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演进,引发人们对个体生命和人类命运、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度探讨和认真思索,甚至引发新的生命哲学思考。许多人认为生命伦理是医学生才应该修的内容,但用技术维持生命和接受死亡、选择终止妊娠还是接受畸形孩子的风险、自己生育和找人代孕、过度捐卵和接受自我身体伤害等问题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日常,所以普及生命伦理是增强大学生对生命理解的向度和空间的重要渠道。本章主要从实际伦理困境的案例出发,经过学生充分讨论、辩证思考,引导学生坚持生命伦理基本原则,“以生命为核心”做出合适的决策。
(三)心理生命
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伴随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如新生儿期的安全感、婴儿期的安全依恋、幼儿期的自我意识、童年期的同伴和人际信任、青少年期的自我同一性、青年期的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中年期的压力和价值实现、老年期的焦虑和完满需求等。了解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心理动力学和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梳理个体需求及其满足的状况,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实现和父母生命能量的流动,达到内在我和外在我的统一,是尊重生命差异性,实现个体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
(四)生理生命
从客观存在来讲,人就是一堆核糖核酸聚合而成的具有不同形状和重量的实体。宏观上包括不同的器官、骨骼和肌肉,微观上有细胞、神经元和基因组等。随着生命时间的延展,个体不同的生理部分和整体均会呈现不同的状态。了解其发展规律和欣赏不同的生理形态,引导学生爱惜自己的身体,接受不同阶段生理的变化,从而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对身体的掌控。此外,生理是心理的载体,是生命存在的基石和保证,加强生理健康知识和应急技能的学习也是大学生认知生命、理解生命的重要部分。
(五)生命与社会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命具有社会性。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在社会关系中来实现,然而,在此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的诱惑和压力,出现不尊重生命的问题行为,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本章围绕大学生常出现的问题行为和生命的关系而展开,涵盖药物或毒品依赖、手机和网络成瘾、性滥交、交通和人身安全的方面,以中医治未病理念,增强大学生日常生命保护意识。
(六)生命与环境
大量的事实表明,人对自然的伤害会遭到自然的反噬,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此部分以构建生命共同体,关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统一与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而展开,继而提升个体对意义和幸福的追求。
二、丰富教学方法
哲学家黑格尔说“方法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至高无上的力量”,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学效率和质量。生命教育不仅要“入耳”,更要“入身”“入心”,不仅要注重大班的讲授,还要有小组探讨和个人体验,不仅强调主体参与,更注重生命感悟,所以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使用十分必要。
(一)体验式教学
狄尔泰提出的体验论强化了生命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说“启迪人的经验或令人发现生命的意义,常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胁之时,或者是在经历极不平常的事件之时”。所以,高校生命教育要創设难忘的环境,加深学生的直接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和提升。例如,医学院校可以在接受遗体捐赠时举行隆重的仪式,或者在解剖课上致敬大体老师的人生,震撼心灵增强体验;非医学院校可以在烈士陵园里倾听英雄的生命,或者在殡仪馆里体会生命的终结。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注重“问题—探究”,具有交往性、互动性,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扩充学生的经验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生命教育中,以身边人、中国道德模范、历史名人等的生命故事为基础,贯穿PBL教学理念于整个过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在讨论和感悟中实现理性的飞跃,引导学生续写自己的生命故事,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升华生命意义。
(三)实践教学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生命教育非常必要的重要途径。生命教育涉及多阶段、包括多主题,涵盖多学科,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而且也增强了学科间的通透性。例如可以通过社会调研、扶贫帮困、参加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公益活动等培养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实现生命价值。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可以进行虚拟实践教学。
当然,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专业师资的培养,如加强师资培训、组建教学团队、加强科学研究等。同期,还要完善课程评价,做到“三结合”,即定量和定向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延时评价和即时评价相结合。 全方位努力才能使学生实现“在世存有”、活出更有价值、更有内涵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军.巴内特高等教育课程理念评析及启示[J].高教学刊,2018,(19) :21.
[2]蒋强军,梁文慧.论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3) :311.
[3]韩大元,孙周兴,赵汀阳,何怀宏,王国豫,段伟文.新生命哲学:新兴科技与开放的伦理建构[J].探索与争鸣,2018,(12) :4.
[4]Ronald Barnett.The future university:Ideas and possibilities[M].London:Routledge,2012.147.
本文为河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16]-JKGHB-0216);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5BSH001);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