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的篇章视角
黄亮民
在王荣生的《散文阅读教什么》中对散文阅读的要领做过这样的总结:“散文阅读,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会精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从语文阅读教学这个层面来说,任何类型的篇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都是对其言语形式的学习。这种因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作家风格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言语表达,往往可以在“这一篇”独抒心机的谋篇,流露心扉的语句,仔细推敲的字词选择中体会出来。但是,在我们目前的散文阅读教学中,品味散文的语言似乎只注意到了字词句的层面。诚然,从体味散文中精细的字词句的言语形式中体会作者对细腻人生经验的表达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在散文教学中遇到任何一篇散文,无论哪个学段,在鉴赏语言的环节一概从字词句的层面进去,这无疑暴露出我们散文阅读教学中视角狭隘的一面。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谈到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可见就一篇文章的内部结构而言,存在比字词句更上一层的章、篇层次。从学生的学习思维看,对字词句的理解和品悟是培养细节思维,对篇章的理解和揣摩则是培养整体思维。这二者在散文阅读教学中都不应该有所偏废。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语文老师在处理某篇散文时似乎也注意了要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比如处理《记念刘和珍君》时,老师将文章划分为第一部分:我要记念,第二部分:怎么记念,第三部分:为什么记念。但这种粗线条的,祭文性文章皆有的行文逻辑分析,从根本上就掩盖了文章更深层次的结构意蕴。这种浅层次的结构其实也就是赖瑞云教授所说的“人人可见的表层”。再者,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使得在谈到散文的篇章形式时都有意避开,在用线索和意脉来谈全篇的时候,又忽略了对篇章层面做深层次的探析。其实,正如上文所说,任何一种言语形式都离不开言说主体对字词句篇的考虑和选择,在具体的散文教学中,散文的抓手应该不仅仅只有从字词句的言语形式上考虑,还可以从篇章的视角观照具体的言意转换。所以从篇章视角进入散文阅读教学,可以用以下三种抓手进行探究。
一、以“章”为抓手
刘勰的《文心雕龙》讲“积句而成章”,而对章的解释,他讲“宅情曰章”,可见这里的“章”绝不是我们以为的段这个单位,而是比段大一级却又小于篇的一级单位,是一种类似层次的概念。如果选用现代文章中的概念来套用,意义段能大致靠近这个意思。“意义段亦称‘层次,是根据文章整体内容的相对切割和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形成的意义单位。”①换而言之,散文中的意义段便是在散文主题统领下的副主题或以主题的部分而构成的段落群。段落群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要做的是探寻段落群中段落的衔接和连贯,从而找到那条文脉。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的几点文章学知识》一文中,作者将段落的构成分为这几种:1.单意段,一个段落有一个中心意思。2.兼意段,一个段落包含两个以上有关联的意思。较长篇幅的文章,往往出现兼意段。3.分散段。几个自然段的形式表达一个中心意思。②在入选我们教材的散文篇目中,除去论述性散文,大都以分散段的形式存在。而对于分散段落的衔接,至少有以下几种形态:1.句子的直接重现;2.代替指称。如《安塞腰鼓》一文中,文章除了句子层面上的排比句式来增强安塞腰鼓的气势之外,在章的层面上,由“好一个安塞腰鼓!”领衔的几个段落组成段落群,其间的意蕴和气势随行文的展开一步一步地升华,其表层逻辑是从听觉想象到视觉想象再到视听结合。其深层的结构是由“好一个安塞腰鼓”为重复句,衔接这几个分散的段落,从对单纯的安塞腰鼓演奏的热爱逐渐上升到对艺术,对特有的黄土高原而产生的民族艺术乃至民族精神的哲思。“生活和夢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又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塑造刘和珍君的形象上,文章以刘和珍君的形象作为指称,以此来衔接这个段落群,从而达到文章的意蕴不断升华的效果。如第一处通过对比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塑造刘和珍温柔、和善、柔中有刚的形象,侧重表达对刘和珍品格的赞扬;第二处以第一次塑造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君的形象为指称与其在“无端在府门前喋血”的形象形成反差;第三处,文章再次通过已经塑造好的刘和珍君的形象与“尸骸”进行对比。文章通过三次对比,从喋血到尸骸,用词一次比一次“露骨”,把原本塑造的美好的刘和珍君形象彻底撕碎,以此达到表达的目的。
二、以“篇”为抓手
积章而成篇。虽然说从篇的形式看散文,散文这种体裁似乎文无定法。但是受古代文章学“起承转合”的影响,在文学史上,诸多散文名家还是非常讲究文章形式的起承转合。如在《小河殇》一文中,我们通常只讲到以小河为线索串联了全文,但是如何串联的呢?从小河这条线索出发,“起”是由下乡知青生活带起作者在小河中惬意的生活,小河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接着“河是我们的避难所”承前启后,承接起河对我们精神世界的观照。在写完小青年由失去亲人之悲到释怀,作者从看到夜清如水,月色如洗后到开始深思“我们错把月饼当中秋,而不知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文章意脉开始转折,开始反思河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再到结尾反思现在的河殇,反思对精神文化追求的遗弃,从“起”到“合”一气呵成。
当然散文的“起承转合”形式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的。但是一般散文中情的抒发并不是以直接抒情为主,而是以潜藏在文章中的形式出现。这又不得不提起在散文中我们经常谈到的一种说法,散文的双线结构。双线式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人、景、物,一条是暗线,即情感。明线与暗线相互交织,交相辉映,将全文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结构。还是以《小河殇》为例,明线是作者对小河不同阶段不同地方的描写,暗线是作者在不同时刻对河所承载的文化的一种情感的变化。这也就能回答何谓“人人可见的表层”,何谓散文深层次的形式了。深层次的形式是文章内在的反映,汲安庆老师在其文章《“退”,并非只是叙事线索——揭秘〈烛之武退秦师〉的意蕴层和形式层》中借《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汲安庆老师以为以“退”为叙事核心,荐退—求退—说退—逼退的线索,是一目了然的,然而以“退”所贯彻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以及人物的命运却是文章意蕴层和形式层里的东西。进一步说,散文内部的情景关系、虚实关系,文本潜藏的文化意蕴这种能反映文章内部规律的才是我们进行篇章分析时所要真正探求的东西。
三、以“篇对篇”的互文性为抓手
当代法国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一书中首次指出文本具有互文性规律并做出如下解释:“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换句话说,篇与篇之间本身或多或少就存在着某些联系。文本互文理论是在揭示出这种联系的前提下,把它放大了。就一篇散文的意义而言,它除了可以从本身的章、篇的结构去探寻它的奥妙,也可以从篇之外的结构去寻找其间的关联以此来挖掘出新意。文本互文理论作为一个抓手,作用于散文和作用于诗歌体裁存在一个很明显的差异就是于诗歌而言,它是一种猜测与印证的过程,于散文而言,它更多是一种关联程度的推导。尽管我们承认文本互文理论构建了一个多义的文本网络世界,但在散文教學中,用文本的互文理论带来的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就是消解中心和创造多个中心的问题。荣维东教授认为“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语境假设的基础上尽可能进行关联性程度最大的逻辑推理。”所以从篇之外进行文本对读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原则是互文必须是关联性最大的互文。我们认为阅读散文除了能体验作者个人独特的经验以外,还可能因为读者个人经验的融入而创造出新的个人体悟。文本互文理论应用于散文教学的意义也在于此。但是我们必须界定关联不是任何文本的互文,互文的材料必须符合“这一篇”的篇性。举个例子,如《愚公移山》的教学中,利用互文,老师将愚公移山的行为消解为现实生活中的无意义的愚蠢行为。这其实就是一种不考虑《愚公移山》篇性的互文解读。如果这个老师在解读的过程考虑到《愚公移山》作为一种寓言文本,就不会如此误读了。
从互文来解读散文的形式或者意蕴,我们可以从整体风格的观照下来进行设计。如在《小狗包弟》一文中,散文中对包弟的愧疚情感欲言又止,由两个省略号“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和“……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之间段落带出的一种情感欲言又止,抒情只为表象,言意才是结果的一种表意结构。对于这个结构的认识便是基于对巴金《随想录》的一种整体认识上的。《随想录(全集)》一共由五辑构成,在完成第一辑的《随想录》后,巴金的《随想录(全集)》便不像总序所说“随时随地的感想”。巴金开始逐渐摆脱“随想随写”的方式,而变成一种有意识的经营。《探索集》正是在这样一种有意识的经营中完成的。那么《小狗包弟》作为这一集中的第六篇文章,在有意经营什么呢?在《探索集后记》中巴金先生便明确指出这本散文集就是要“讲出心里的话”。谈到探索,巴金也表达他的担心,“你就是让人家探索,人家也不敢探索,不肯探索;”又说“现在到了给自己做总结的时候了。”所以整个《探索集》是包含着讲真话的过程在里面的。在《小狗包弟》一文中,欲言又止地抒情只是一种表象,为了表达自己要讲出真话,对自己要做一个总结,“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而这个歉意不仅仅是对包弟,更是就这件小事进行的自我探索,“怎么做人,怎么做个好人。”才是文章的深层次内核。这样一种欲言又止的抒情是为了让后文的言意产生更大的火焰,这就是《小狗包弟》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言语形式。所以散文阅读教学可以从整体风格观照具体某篇的结构,自然也可以通过多篇进行关联,这个关联可能是时间上相近或者主题上相近的篇目,在群文对读中总结出一个作家的风格,这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
参考文献
①尹均生.《中国写作学大辞典》,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 ,1998年版第136页。
②王荣生、于龙.《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的几点文章学知识》,《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
③荣维东.《关联推论:文本解读中的猜测与印证———基于关联理论的文本解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6年第11期。
[作者通联: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