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悲剧美与审美教育

    季 华

    中学语文课本选编了不少鲁迅的小说作品,如《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等。文中的人物学生耳熟能详,但对于这些悲剧的美学意义,他们却可能不甚明了。个中缘由与教者没有此概念或认为没必要提及不无关系,这显然有悖于审美教育的精神,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痛定思痛”——悲剧的美学意义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小说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痛定思痛”是教学鲁迅小说的一大目标,也是审美教育的目标。审美教育即美育,它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鲁迅小说的悲剧美以美感教育为主。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从而提高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完美个性、健康人格的人,像德国科学家席勒说的那样,使“自然的人”上升到“道德的人”。①而美好或感动源于悲剧,悲剧的美学意义就在于通过悲剧人物的苦难或灭亡,一方面唤起读者同情与怜悯这种感性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让读者能深入领会主人公悲剧命运给人的启迪与教益——“痛定思痛”,显然悲剧的美学意义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的悲剧小说在这一点上更显其深度。

    二、理性思考——审美教育的极致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受悲剧悲、痛、怜等情绪的感染,而对悲剧美的理性思考很少。假如教者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赏析悲剧美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理性思考其主旨,这样的文章教完也就完了,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留下某种持久的震撼或难忘的共鸣,没有震撼和共鸣,也就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烙印。这样教时学生的那点儿情绪感染也就会很快变淡,最后忘却。如《阿Q正传》,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农村雇农的悲剧,它的美学意义远远不止于让学生同情可怜又可悲的阿Q,也不限于让学生知道它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总结,真正应理性思考的是它对懦弱国民性的批判,是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某种象征意味,借此来唤醒千千万万落后守旧麻木的旧中国人民。这种理性思考即使在当今社会仍然有非常强的鞭笞作用,特别是对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诱发学生内心深处做人的尊严和培育起他们对自己负责任的坚定信念。

    三、小人物的悲剧——人性的呼唤

    悲剧人物一般来说是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正面人物,亦即好人,我们接触较多的是英雄人物,如普罗米修斯、屈原、项羽等,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崇高的悲壮美,这些英雄人物“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极为明朗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学生极易感受。然而鲁迅的目光多集中在社会最底层人物的身上,描写的是小人物的悲剧,如下层劳动妇女祥林嫂,贫穷落后的农村雇农阿Q,穷困潦倒百无一用的知识分子孔乙己。他们的悲惨遭遇和不幸死去,除了使学生感到悲伤生出怜悯,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冷酷、罪恶外,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隐含的那种对人性的呼唤与思考,作者那悲天悯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人性的沉思贯穿于全文,显示出其敏锐而理性的精神追求。

    孔乙己其实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而他最终只能在人们冷漠的世俗的眼光中消失。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描写,所有的人都把孔乙己当作一个漠不关己的故事来听,“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么样”……没有人问过他疼不疼,怎么治,现在生活怎样;鲁迅说祥林嫂“未必知道他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而且又“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这些小人物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爱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给予的却是污辱、歧视、冷漠,读来使人感到一种冷酷的悲哀,这种悲哀在于人性的缺失,这种缺失有利于读者思考自己的人性,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因素作出评价和否定,让良知去审视,涵养出一种至善至美的高贵人性,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人”。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它就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说:“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当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筑,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只有在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我们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再者,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又是有弱点的小人物,孔乙己迂腐,阿Q落后,祥林嫂虽抗争但也迷信,华老栓愚昧,这就造成鲁迅小说悲剧美的内凝、含蓄,这种美不是由悲剧人物本身显露出来,而是通过作者及读者的理性思考体现出来。

    四、近乎无事的悲剧——以小见大、以无见有的美学

    鲁迅认为:“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② 因此,鲁迅的小说绝大多数取材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把人们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悲剧描写出来,并没有人们所理解的重大题材,从不正面描写战争、革命、流血斗争等重大场面,即使《阿Q正传》里有“革命”一节但也没有正面去写,《药》里的流血场景也是从侧面一带而过。《祝福》一文中的事情更是寻常:她二十六七岁死了男人,因受不了婆婆的虐待,逃到地主家做工。被婆家捉住卖给了贺老六,后来生了一个男孩。可是不久男人染病死了,孩子被狼衔去,只好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主人对她另眼看待,祭祀不让她沾手,她用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不料这一线希望也破灭,最终她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

    孔乙己、阿Q、祥林嫂的悲剧皆是一种平凡的悲剧,一种为求生存而不能、想做奴隶而不成的悲剧。这些近乎无事的悲剧正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是由于它们太平常,很少有人去关注、去思考。但鲁迅先生却怀着辛酸和着希望将之概括提炼,并将其中真实、含蓄、严肃的悲剧美一点一滴渗透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中,更多是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生活中的悲与喜,思考悲剧的根源,领会他的写作意图。这种以小见大、以无见有的美学特点及效果,既是学生写作的一个借鉴,也是审美教育的追求。

    当然关于鲁迅小说的美学意义,教学时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课课深化,教者可以在总结鲁迅小说时,介绍悲剧的有关知识:悲剧的概念、特点、美学意义、产生的原因、作者创作的意图和审美理想等。总而言之,注重鲁迅悲剧小说教学中的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道德情操乃至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至关重要,正如席勒所说:“美育是精神解放或人格完美的途径。”③ 鲁迅小说的悲剧美恰如其说。

    注释:

    ①《百科全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② 江苏省文联编 《鲁迅作品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③ (德)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单位:泰兴职教中心校)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