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走向“丰盈”

    王华薇

    一、挖掘贫困之因

    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先生认为当下中学生大多还处在浅阅读阶段,处于“量少、质次、结构不合理、教学效益有限”的阅读现状,我深有同感。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至今,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学生阅读的贫困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一再提出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但是阅读时间的有限性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高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有限的时间还得分配给其他学科补差,那么留给阅读的时间就少得可怜了。其次信息化时代可供阅读的书籍卷帙浩繁,但是学生对书籍的选择非常茫然,缺乏必要的指导。随着学生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的提升,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都会选择自己喜好的文章阅读,阅读的面会相对狭窄,不利于思维的拓宽,再者由于较长时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之风蔓延,很多学生只做题,不读书,或者是阅读快餐文化代替经典文学,阅读时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养成随意、散漫和浮躁的阅读心理。学生在阅读时主要采用浏览、略读的方式,阅读就是跟着感觉走,在文本表面滑行,这样的阅读心态和方法从根基上妨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后很多老师一味在教学花样上翻新,教学的表面性和陈腐性,造成语文课可听可不听的现状,很多教师将精力用在总结应对高考的技巧上,名义上说的是推行阅读教学,行的依然是题海战术,研究的依然是应试考试的机械化阅读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

    二、感悟深浅之别

    浅阅读,顾名思义就是阅读作品时往往流于表浅,简单理解作品表面上所呈现的意思,知道大概讲什么就停止了。深阅读则是在不断理解作品意思的基础之上对文本进行思考和感悟,重视作者和人物生命内在的精神和情感,去理解作者在文本中的心灵诉求。

    张潮在《幽梦影》中曾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表明阅历的浅与深,决定了从书中得到的体会的浅与深,这恰恰也表明阅读由浅入深的过程。“隙中窥月”就是浅阅读阶段,因为我们认知和理解的局限,只能隙中窥月,就像看到月的表象,阅读也只能停留在表浅层面,还不能全面领会书中的旨趣和美妙;“庭中望月”则是稍深的阅读阶段,站在庭中视野开阔,望月更清晰,阅读已经能够领略书的魅力,逐渐趋于理性,更能激发阅读中的悟性。“台上玩月” 则是深阅读阶段,也就是一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就像站在高台上玩赏明月一般,不仅是观赏,更带有品味、把玩的意味了。 “窥、望、玩”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对月的感知过程。“窥”月仅可观月之大概,“望”月则可细致观赏,而 “玩”却能让人领悟到精髓。所以人生阅历不同,对文本的解读方法不同,领悟的深浅程度也不同。

    三、探寻破解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深度阅读呢?

    1.阅读内容的转化

    (1)时文阅读

    温儒敏曾在《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与建议》中谈到“高考作文应当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学生平时普遍缺乏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所以教师在阅读内容选择上应该指导学生选择逻辑性、思辨性强的文章,帮助学生理性、批判思维方式的养成。阅读时文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教师给定篇目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第一阶段以教师给定篇目为主,多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准的,学生感兴趣的,逻辑思辨力强烈的文章,教师引领学生阅读,第二阶段以学生自主选择、自主阅读为主,以时评的形式展开,学生逐步改变以往的浅阅读方式。时文强烈的批判性思维方式,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提升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思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经典名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把阅读分为两种:为知识的阅读和为成长的阅读,显然,阅读经典是为成长的阅读。浮躁的时代,很多学生不屑于阅读经典,更喜欢阅读流行的、通俗读物,或是网络流行的电子书籍,阅读变得肤浅化、嬉皮化,不具有严肃感。这种浅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价值判断、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而经典名著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学会关照人生,阅读经典的目的在于联系当下的生活,学会对人生的理性反思。语文课的要义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过去我们在这方面不够重视,现在将不断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改变学生“君临式”的阅读心态,改变随意、散漫和浮躁的阅读方式,深入文本,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形成不断质疑的能力。

    2.阅读方式的变革

    (1)批判式阅读

    批判式阅读注重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强调对知识的不断探索。我们大多数人在阅读时常常缺乏批判的态度,会主动认同作者的观点,所以我们必须抛弃阅读时的从众心理和膜拜心理,使用分析、概括等能力实现对文章的深度思考。英国作家伍尔夫认为,优秀的读者必须具备双重身份,第一种身份是要当作者的“同谋”,就是说你要理解作者的想法;第二重身份要当作者的“审判官”,就是说你在阅读时要对文本有自我的解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身份,你才会是一名优秀的读者,才能真正读懂一本书。比如阅读《水浒传》时,作为经典四大名著之一,受传统意识的影响,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梁山好汉们是侠义的,主观上会认同文本宣扬的嫉恶如仇、扶贫济困的侠义和忠义精神。鲁迅站在民族精神重塑的角度批判书中的“水浒气”,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用现代意识去审视文本,那喷薄欲出的匪气、杀气和暴戾之气,这些对中学生是有一定的错误引导倾向。我们的时代需要具有独立批判意识的青年,而不是人云亦云、毫无判断力和思维力的人。

    (2)对比式阅读

    对比式阅读是指运用比较思维的方式对内容和形式上相互关联的文章进行解读,对比阅读方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有利于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孙绍振在《名作细读》中比较阅读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沁园春·雪》两首词,他指出同样是描写冬天的景致,都有一种追求严酷美感的倾向。《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和严寒对抗,遭遇了严峻的逆境,《沁园春·雪》中把大地写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相似,实质上有根本的不同。《卜算子·咏梅》中的“冰”,与花枝的俏丽是对立的,但最后烂漫山花的想象,给人革命乐观的精神,改变了严酷冰雪的氛围。《沁园春·雪》中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实质上并没有苦寒、严酷的感觉,反而充满了欢悦、豪迈的感觉,画面变酷寒为壮美,让人有种压抑不住的鼓舞和冲动。只有对诗人和诗作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不断的对比,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3)系列化阅读

    阅读按照系列展开,可以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和宽度,给学生阅读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指导。系列化阅读可以按照文学、历史、哲学等来分类,从不同层面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围绕一本书阅读,不仅阅读文本,还要阅读文本相关的解读和研究,这样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余党绪编辑的“中学生思辨读本”丛书,余老师以思辨性阅读为抓手,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阅读杂文佳品,从杂文阅读中,获得思维方式的锻炼;二是阅读名篇名作,从经典著作中了解世态人生,观照自我,获得自我品质的提升;三是阅读“万字时文”,透过时文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思维力,提升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四是阅读古典诗歌,以“理”的关照,突破“情”的局限,获得生命的感受和心灵的别样体验。

    3.阅读过程的融合

    阅读过程的融合就是做到文本细读,融入思考,立足写作,做到读思写的三位一体。首先要注重文本细读。温儒敏先生建议考查学生对名著中细节的理解,有没有读懂原著,就看他是否关注了文本的细节。文本细读能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能力的提升,关注细节,才能真正理解人物的命运,读懂文本。其次要融入思考。好的经典著作会给人生正确的指引。读名著归根结底是为了引导读者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文化,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原著进行反刍和整合的过程,促进自我的反思和成长。再次要立足写作实践。读书要多动笔,多写读书笔记,把阅读内容变成素材,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之中。如果阅读过程做到读思写三位一体,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把閱读教学从浅阅读上升到深度阅读,让阅读从“贫困”走向“丰盈”,还有赖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不断的摸索,学生只有走向深度阅读,作品才能真正触及到人的心灵深处,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才能让心灵尘埃落定,让学生去思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作者通联:江苏淮州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