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与门道
宫纪仁
气氛热烈往往被当作一堂课成功的标记之一。但笔者曾经历过这样的热闹:公开课上,教师提出问题,耐心讲解;学生侧耳倾听,齐声回答。讲到动情处,慷慨激昂;听得兴奋时,群情激奋。笔者发现,学生像一群被赶着的小羊,教师似乎“预谋”在先,千方百计诱导学生钻进预先设计好的“羊圈”之中。先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支支吾吾,后站起来的学生就能“出口成章”。“请坐下,再想想”,“没关系,再讨论一下”……经过多次启发,终于“请君入瓮”,师生真是“不谋而合”,课堂互动效果“良好”,教师算是“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这样的公开课或示范课,热闹是热闹,但业内人士一眼就看出:“怎一个累字了得!”学生看似积极参与,其实是在被动听课,说不定事前得到了某些提示或暗示,甚至“内定”回答问题的学生名单。学生或是因场地等环境的变化将会“出言”谨慎;教师要完成本节教学任务,达成“讲解生动,组织有序,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诸多目的,还要展示教具等,忙得不亦乐乎,累(紧张)得满头大汗;坐在后排的听课(评课)人既要熟悉教学内容,又要观察教师体态、学生的反应,听“震耳欲聋”的声音,还要有足够的听课记录,如果发现连自己也被赶进了羊圈,只能暗自叫苦。
形式热热闹闹,内容“一本正经”。上这样类型的课,教材、教参是 “上帝”,教师与学生都是对她顶礼膜拜的“臣民”。出现知识性错误是公开课或示范课之最大失败,对此,授课者与听课者彼此都心照不宣。平时上课时还可以“幽它一默”,此时可是“玩笑”不得。于是学生学到什么、掌握多少不是授课人最关心的,听课人的满意程度才是授课人最关心的,因为像魏书生、韩军、余映潮等就是通过公开课“占领”语文教学的“制高点”的,然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领跑”当今的语文教学。因此笔者觉得公开课或示范课仅有“热闹”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主要场所,公开课或示范课是考查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学生实实在在的主体参与,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与日常课相比,公开课或示范课则需要更多地脱离“教学体系”,转而强调其个体的独立性。所以,听这样的课不能只看互动效果——从“热闹”方面来判断,更主要的是要看它的核心价值所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看“门道”。我们可以参照以下五个方面考虑: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分析(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不是有一种被牵着走的委屈感。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收获,学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觉得“言多必失”,吞吞吐吐。听课者领略了教师的风格,学到新的知识、教学理念,有一种“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感觉。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课堂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有所生成。面对“偶发事件”、“题外之话”,即“预案”之外的问题,敢于舍弃原有的方案,因势利导,取得“意外收成”。教师也在这“取”“舍”之间,彰显了智慧。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课堂真实无伪,不事表演,师生配合时进入“角色”快,当双方有默契的征兆时,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有真实感。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堂有缺憾,见仁见智,值得反思,需要去重建,而不是指望完美无缺,岂不闻“缺憾”之美是艺术欣赏的境界之一,如断臂之维纳斯 。
其实,“门道”之说仍须补充。因为在短短的时间里,授课者所能展示的知识、技能是有限的,听课者若能把学到的一点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那就是“双赢”。
(作者单位:蒙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