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文化应用: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策略与实现路径

    张建亮

    

    [摘 要]高职教育要承担“立德树人”的重任。培养学生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轴,与现代职业素养深度契合,形成现代产业和企业文化融通的理论和实践场域,是实现高职“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策略。本文提出高职“立德树人”的策略和实现路径:考掘职业精神文化维度,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职业文化相契合;注重职业文化设计,提升语言文化落地能力;融合文化科技,提升专业语言文化创意;建构虚拟的职场文化场域,提升个性化学习空间。

    [关键词]慕课;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9-0082-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9.015

    高职院校承担着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在我国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之际,凸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重大。“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高职院校落实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将之融入课程,要构建一个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大课程体系”[1]。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慕课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的共享学习带来了新的机会。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高职教育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较高,如强调职业人的诚实守信,其源于中国的传统制造精神和文化特质。因此,一个开放兼容并能提升个人职业素质的慕课学习平台将成为学习者的必然选择。高职文化素质类慕课的目标应该围绕培养专业和职业人才目标。做好在线课程的质量评价和监督考核,才能真正把高职素质教育融于专业,使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2]。

    一、慕课模式下的高职教育“立德树人”问题(一)文化素质类慕课相对缺位

    文化素质类慕课能够提升学习主体的情境体验,由于其注重主体的学习过程和事件意义的关联,往往能够起到突出的效果。但是,相比技术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的成效更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特点。目前高职文化素质慕课缺位明显,以江苏省为例,在2016—2017年江苏省拟立项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中,高职文化素质类慕课仅有20门左右。素质教育不是建立在玄想空談的基础上,而是需要依托于课程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在课程体系的框架下有序地推进素质教育。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以知识技能类慕课为主,文化素质类慕课不足的问题。其注重技能、知识的传递,淡化文化传承的价值,很少有学校能够将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艺术教育等综合素质类课程系统化。常见的是某些学校只开设了素质类慕课的部分课程,导致课程在整体上不成体系,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和断层现象;或者是一些学校开设了大量的素质类慕课,其结果造成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不够,更多的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慕课设计中围绕高职职业精神的塑造度不高,课程适用范围较小

    高职素质教育慕课五花八门,包括各国文化、影视赏析、创业、茶艺、花道、摄影、礼仪类等等,满足了学生的各种涉猎欲望,但其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深度不够,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高职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结合,而是体现在学生职业技术、职业能力中的一种精神特征,面对“现代性进程中的时间性危机”,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精神特质”应该是“工匠精神的时间性特质,即具有专注与敬业精神、匠心文化内聚力及现代性创新思想”[3]。大多数文化素质类慕课与专业技术教育没有太多关联,其缺少围绕专业技术的文化教育,比如对学生职业精神和气质的提升,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从而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能够将学习到的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实践和个人修养,以真正实现高职内涵式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素质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设置随意,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设定,而是依据教师的专业或爱好而定;课程内容没有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匹配,其实际授课效果也没有经过学生实践的检验和反馈。这些课程设置的初衷虽然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其实际的效果不佳。比如,空泛的大学语文课程、影视赏析类慕课,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却缺少与专业契合的精神理念。某些高职院校为学生选择了礼仪课程,虽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涵养和技能,但在增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虚拟情境训练的作用不大。

    (三)慕课管理良莠不齐,缺少与专业、企业深度融合的质量监控方式

    目前,国内区域性的地区教育联盟正在形成,但是文化素质慕课的设置依然比较分散,其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和学分互认。由于学分机制的缺失,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慕课仅仅停留在人文素质的文化意义探寻和知识讲解中。茶道文化、地域文化、影视文化的学习,如果仅仅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则不能与专业课程形成深度的融合。学生不能将优秀的人文知识转化为内在人格气质,也无法在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另外,国内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多基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估,评估标准主要有学生的就业收入、就业对口率、就业周期、岗位迁移情况、就业满意度等。在学生就业质量评估方面,缺少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跟踪反馈机制。深度的校企合作跟踪反馈机制不仅指学生到企业学习相应的岗位技术,也包含学生通过在岗实习获得的职业素养体验,并内化职业精神。学生最后留在企业工作,企业也需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记录和反馈,与学校建立深度的沟通机制,让企业反馈学生的在岗位实习信息,最终实现以生为本、校企互相信赖的职业素养评价模式。

    (四)慕课设计中缺乏职业文化设计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首先是基于人的培养,然后才是基于职业的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文化的土壤,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的体现,也是高职人才成长的土壤。从传统文化层面看,高等职业教育慕课中传统文化缺位的现象比较严重,存在唯技术、唯技能的功利主义倾向;传统文化课程被无限压缩,有些学校没有开设基本的大学语文课程,取而代之的是应用文写作等技术、技能课程,结果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思想道德素养缺失和价值观的异化,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现代企业文化层面来看,高职教育一直缺乏与企业的对接、与产业的融合。产教融合首先应该是文化的融合,即现代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教学内容的融合,让现代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是当务之急。从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现代企业文化在校园中并不多见,慕课课堂教学涉及的现代企业文化也较少。现代企业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相对缺失,学生缺少对现代企业文化的认同。

    (五)慕课教育方法规训式多,体验式少

    目前,高职文化素质类慕课教学实践,虽然与传统课堂相比,加入了很多视频、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教学资料变得更为丰富,但慕课的很多教学方式依然是说教式,有些视频的制作缺少故事悬念的设计,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规训层面,这种独白式教育使学生脱离了其主体地位,也造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考落榜的高职学生文化素养薄弱,他们通常认为文化素质类课程不重要,其间接表现出对文化素质课程无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少对文化素质类慕课的线下体验。高职文化素质类慕课肩负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的、单一的说教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充满活力的青年学生,而体验式、浸润式教学活动的缺乏则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方法的陈旧是文化素质类慕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慕课视角下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策略

    当前,在教育新常态背景下,高职教育首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轴,基于企业调研,与现代职业素养深度契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开发,是实现高职“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策略。围绕现代慕课,以职业情境的建构为视角,实现线上线下的整合、人文素质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传统文化素质慕课的根本价值在于学生在修习了该课程后,能够做到反思与分享相结合,通过线上的案例、情境、项目等建立文化与现实的内在关联,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与当前的处境形成文化反思。

    职业情境认知主要是基于职场真实案例的实践。通过建构一种职场情境,学习者在其中建构和理解文化知识、内化行为及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职业情境建构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学习,这与慕课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高职文化素质类课程是基于职业情境建构,围绕职场情境设计的一系列项目,每个项目都围绕着具体的职业活动展开(见表1),从而实现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避免了学与用相脱节、文化传承的抽象和虚无[4]。

    三、慕课的文化应用与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考掘职业精神的文化维度,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职业文化相契合

    “互联网+”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在高职院校的配置和优化中具有较大作用,将互联网的动画、影视、图片和图书等成果应用于文化素质类慕课,打造传统文化和现代职业文化相契合的资源平台,是提升文化素质课程,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慕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并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为目标,打通人才之脉,重点在于改变人才的培养方式,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构建符合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地域性文化传播的慕课,与现代产业相契合。在学校层面,通过传统文化及互联网推动教育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建立传统文化自信和职业创业自信,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专业和创业教育,实现文化与产业融合,开发内涵丰富的慕课平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文化空间。重视地域传统文化、原创文化,形成文化氛围,进而影响学生的创意和创业文化思维。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高职文化素质慕课需突破原有的单一学科模式,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学生,使其具备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控制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使学生完成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过渡。

    (二)注重职业文化设计,提升语言文化落地的能力

    高职教育价值观中有很多功利化的意识形态,缺少从主体者的内心情感体验出发的价值理性。当社会转型带来人口流动,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压力,大多数人无所适从,缺乏归属感。价值理性在不断消亡,人在客体化、对象化,在成为手段,而不再是主体,也不再是目的[5]。主体者的内心体验是传统劝导式教育无法解决的,而通过传统文化对接现代产业的慕课,其核心恰恰是使受教者获得一种主观体验。比如,基于儒家文化的推己及人思想,无论是孝文化、感恩文化、诚敬文化、乐感文化、劝谏文化、祭祀文化等都是建立在以他人为中心的基础上,这样的文化规避了人们在沟通过程中的自我中心主义和自私自利,与现代科技工具理性主导的世界形成一个互补的生态循环。譬如,以职业角色为定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为主线,依据职业角色定位三个层次(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设计教学的三阶段(理实一体教学、校内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实施三类项目(虚拟项目、真实项目、企业项目);开展三种实践(模拟演练、虚拟演练、岗位实践)。在理实一体的教学阶段,主要通过设计适合职业岗位的虚拟项目,培养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慕课的职业文化设计,将职业岗位中努力、细致、认真的职业精神与富有同情心、想象力、坚毅隐忍、善良、顾全大局等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将传统文化落实并回归现实的职业和生活,将精致的、不着痕迹的文化精神赋予现代职业场景。在校内综合实训阶段,通过项目实训来培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职业过程设计,将现代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客户沟通、职场礼仪和行为等通过情境再现,发掘和唤醒学生的文化潜意识和职场能力。教师在课程中主要发挥引导的作用,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企业案例、企业情境模拟、主题讨论、视频拍摄、分组辩论等线上线下的互动和平等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想法,将“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之痕迹”的文化精神迁移到学生的能力上,内化中国制造精神。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逐步掌握行业知识,不断强化其文化迁移能力。

    (三)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专业语言文化创意和想象力

    高职院校应以培养“立德树人”的新型跨界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大胆开设结合本地地域和产业的特色文化课程。譬如,将动漫和传统民族艺术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动画设计”的思维和技艺;将公共艺术设计与现代科技声光电等电子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科技+艺术”的思维和设计能力;在数字媒体专业中将多媒体设计、VR设计与电脑编程程序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艺术设计+程序设计”的思维和技艺;在数字出版专业中将文案设计与现代技术结合,传统平面设计与互联网技术及推广手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平面、文案设计+互联网技术与营销”的思维和能力。慕课情境化设计需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化与专业耦合提升学生的文化再生产能力。以动漫专业为例,其核心是培养动漫文化思维和文化传承意识,能制造匠心独运、具有中国情怀的儿童和成人都喜欢的作品。为此,应着力培养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合于作品的意识和理念,重视动漫原创剧本的编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基础课程模块,打通艺术类专业限定,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旨在加强学生的人文和文化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剧本编创能力。引入传统文化,创造性的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教授和讲解如何实现创意与技术的融合”[6]。学生在职业情境化在线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围绕故事编创,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再解构,讲民族自己的故事。通过文化创意的实践和传承,实现传统文化与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效融合,将故事制作成动画,为学生的创作开辟新思路。

    (四)建构虚拟的职场文化场域,提升个性化学习空间

    当前,国内各类慕课平台上的文化、茶艺禅道、非遗文化等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但是关于职业文化的慕课并不多见。职场文化应用场域是高职学生实现文化认同的媒介。在当前职业精神严重缺失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可以尝试构建一种共享的职业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认知和行为逻辑,营造线上线下互动学习的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应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实施“互联网+教学”工程,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鼓励教师将慕课引入课堂教学,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慕课作为一种媒介,能够成为学生与教师对话沟通的场域,学生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分享自己的真实故事,通过温馨的、痛苦的、或是困惑的情感追忆,使教师了解学生,也让学生学会辨别和重新选择。在这个媒介中,教师可以观察和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从而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分享故事的主角。此外,慕课催生了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程准备、视频拍摄、话题选择、问题设置及文化情境演示、企业情境体验等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精力,通过线下的汇报和演讲,保证课程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慕课中,通过职业情境游戏测试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文化学习的快乐和满足,通过大量的企业情境测试,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职场体验中找到职业人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感,并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去调解自己的情绪,以企业职业人的身份,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参考文献:

    [1]郑军.高职德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32):98-101.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序言) 3-4.

    [3]潘天波.時间性向度的工匠精神:重建困境与可能回答[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7-63.

    [4]俞步松,邵庆祥,葛军燕,潘军,沈光明,姜宇国,郑芝玲,张妮佳.以培养现代“和谐职业人”为目标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1):52-56.

    [5]朱海平,朱雄君.“义”的时代嫡变:利他性角色期待[J].求索,2009(4):75-76.

    [6]万勇华,万光军.儒学推己及人之可能、困境与未来走向[J].学术交流,2016(9):38-42.

    (责任编辑:付英华)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