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应从实效上下工夫

原绿色
教育科研是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提升内涵的必由之路。作为校长,要想使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乐此不疲,最好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道路。研究,会让教育教学变得更高效、更精彩、更有魅力。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和教师并没有把教科研摆在足够重要的位置,甚至有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教育教学,只要搞好教育教学就行了。殊不知,教育科研能帮助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能帮助我们冷静、理智地审视教育,寻找解决问题的更佳路径,从而不断求得新的突破。
真研究,让教科研不再成为负担
教科研原本应该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可在一些教师的心目中,教科研却成了负担。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抓实干,而是流于形式,成为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的另一种“工作”、一种点缀。研究的目的已不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获得所谓的荣誉,获得成果证书,创造晋级或评先的条件,这就严重背离了从事教科研的初衷,自然也就成了学校和教师的一种负担。
教科研立项、申报各级课题和获奖,只是对教科研的一种外在强化和鼓励,和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并无太多的关系。关键在于通过教科研能够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如果不是为了促进教科研、提升教科研水平、加强教科研管理、鼓励教师搞教科研,而是出于其他的目的,甚至一味追求功利性的东西,那就反而会成为制约教科研发展的一个因素,从而挫伤教师和学校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
开展教科研应该成为教师的共识,但真开展和假开展效果却大相径庭。教科研要真正成为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推动力,就需要搞真研究,研究工作中的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让教师和学校的工作因为研究变得更轻松、更简单、更高效,要让教师尝到甜头,感觉有用。比如,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教师认真研究了,就会发现一个个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这一个个问题,课堂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效,教师也会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就会更好地去研究。反之,如果教师确立了一个课题,却没有结合具体工作认真思考,没有真研究,只是被动应付,就会既增加了负担,又对工作无益。北京中关村四小之所以由原来的薄弱校成为名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刘可钦校长坚持带领教师走教科研道路,既凝聚了人心,又提升了工作水平。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一些原先的薄弱学校,也正是真真切切地搞教育研究,进而扎扎实实地搞教育改革,才闯出了一条成功的办学之路。我们安阳市殷都区这几年紧紧围绕《少年儿童主体多元发展实验研究》课题开展了相关研究,使我区从过去的教育弱区变成了现在的教育强区,教师实现了成长,涌现出了很多优秀教师。很多教师把研究教育教学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一种乐趣。
行动研究,让教科研真正促进工作
如何进行教科研?有很多方法可用,但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行动研究,即研究教育教学的行为和效果。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倡导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职业使命完美统一,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把职业当事业追求、当学问研究的那一份希冀。李希贵老师的新学校团队提出“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我们的研究成果付诸行动”,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在新学校行动的旗帜下,汇聚了全国上千所学校,大家都在把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加以改进,最终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法。比如北京十一学校,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和学校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研究、完善,最终形成了学校的改革体系,开设了针对不同学生的校本课程,逐渐走向“面向个体的教育”的理想境界。
我所在的安阳市铁西路小学现在上下已经形成的共识是:“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改进即成果。”具体来说,就是把我们教育教学行动的每一个细节拿出来审视一下、分析一下,并加以改进,从而让我们的工作更高效,更符合培养人的要求。比如,我们的课堂教学怎么才能更好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我们的作业怎么布置才能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怎样批改作业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收到巩固知识的效果;我们怎样分组更有利于学生进步;我们怎样开家长会更有利于家校合作,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等等。而且,每一项研究都要有行动,都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上,都要让工作有变化、有提升、有进步。
我校在每一次集体活动之后,都要把相关教师集中到一起共同进行行动研究。比如,2014年春季运动会后,我们及时把学校所有体育教师集中到一起,大家从制定方案、组织报名、开幕式、比赛等,重新梳理一遍,看取得的经验是什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最后整理出改进意见,对原先的方案进行修订,以备下次运动会参考。我们还要求体育教师针对一些环节的失误,从教育的视角进行分析,写出小论文。这样的行动研究,让体育教师成长了,也促进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家一致认为很有必要。学校坚持多年的新教育实验也是一年一研讨,已经成为师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渠道,有力促进了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目前,我们把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作文、如何布置作业两项内容拿出来研究,想探索出真作文和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新路。
务实研究,让教师和学校更有魅力
教科研必须从一线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给教师指出明确的路径和方法,让广大教师了解、掌握并感受到乐趣。否则,教师就永远无法消除对教科研的畏难情绪,也永远体会不到开展教科研的乐趣。
事实上,受工作性质和角色的局限,一线教师不可能像教育理论工作者那样做一些学术性很强的分析,也不可能把教学研究当成主要工作去做,更没有必要严格按照课题的模式去系统地走程序、搭架子。教师和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更多地要立足本校实际,立足教育教学,立足学生,立足工作改进,立足经验积累,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至少应该做到三点:
首先是学习。学习是最基础的教科研。没有学习就没有教科研,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必须让教师养成学习的习惯,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学习力是研究力的前提,而要提升教师的学习力,就要让教师学会学习,让教师读书学、听报告学、上网学、观摩交流学,学别人的工作经验、研究经验、研究成果。很多东西都是学来的,只有学习才会发现差距、发现问题、找到方法。普通教师是这样,专家学者也是这样。学习是一线教师从事教科研的开始,是过程,也是结果。很多教师忙于工作,疏于学习,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学到科学的方法,比你纯粹的“时间加汗水”要更轻松、更高效。有很多教师在学习时,不会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学,不会用批判性的眼光和思维学,不能学以致用,这是一个大问题。正因为这样,许多教师观摩了别人的课,听了别人的报告却没有多少收获,没有从中感受到别人的匠心所在,没有受到启发,没有找到自己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几十年坚持每周让教师学习一天,既提升了教师的学习力,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杜郎口中学在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堂堂训练”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校实际进行了更大胆的改革,创建了杜郎口教改模式。
其次是反思。反思是最实用的教科研。反思能让我们对工作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让广大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就等于养成了教科研的习惯。写工作日志、教学随笔、案例,甚至写教后改进意见,都是开展教科研的抓手、途径。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有那么大的影响,其实并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而是给了一线教师一个研究工作的方式——写作,通过写作提升自己。新教育实验影响了一大批教师,也成就了一大批教师,为中国教育做出了贡献。
最后是“微创新”。创新来自教科研的成果,也来自教科研本身,是开展有效教科研的表现。只要想创新,就会主动去搞教科研。只有搞了教科研,才能创新,才会创新。很多教师一提创新就觉得是很神圣、很难做的事。事实上,创新并不神秘,也不艰巨,任何一个改进,哪怕很小的改进都是创新。教育教学大的改革、根本性的革命并不多,随着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微创新”必不可少,而“微创新”的积累才会有大的创造。
教师和学校都可以从“微创新”入手,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很多一线教师在工作中很用心,在工作中对好的方法加以总结改进,在以后的工作中广泛应用,让工作更有效、更高效,这就是一种创新。比如,有的教师改变学生课堂举手发言的形式,把机会多留给不爱发言的学生,看起来是一点点变化,其实是照顾到了每个学生,这就实现了一个了不起的“微创新”。再比如,北京中关村四小的“小问题研究”,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取得了很多“小”成果,让教师们感受到了工作的魅力、研究的乐趣。
教科研工作要真正见效果、出成果,还要做到深入研究、持续研究。浅尝辄止可能也会有收获,但也仅止于表面,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常见一些教师和学校一年一个课题、两年一个课题,频繁更换,这怎么能够深入?怎么能研究得透?也有一些学校,多年坚持一个主题,将这个主题深入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通过研究促进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树立了学校的品牌。比如,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红旗渠精神教育,这是一个德育课题。学校的校本课程、少先队活动、校园文化、育人目标都围绕培育红旗渠精神传人这个主题展开实践研究,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个性,都做得很到位,也有了明显效果。我们安阳市铁西路小学围绕主体多元教育改革,从“务实做细”各项工作到“重新发现、深度开发”各项工作,一年又一年坚持自己的研究,就是想通过深入开展教科研,让每一项工作都日臻完善,让教师和学校越来越有魅力。
(责 编 再 澜)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