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途径

张蕾芳
所谓语文,一则说话,一则作文。无论学还是教,没有人怀疑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半壁江山。《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更将写作放在语文学习的突出位置。
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结合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立足生活,培植写作土壤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来源于生活的作文是最鲜活、最趣味盎然的。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作文才不致成为抽象的概念,不致成为学生学习的负累。因此,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首先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这样,学生有了丰厚的生活基础,作文时就能下笔流畅,情感真挚。
下面,看一下学生王静的写作片段——《品茶》:
茶叶像是一个个被唤醒的生命,吐着泡儿嘈杂地升起来。蜷缩的叶子贪婪地吮吸着水分,一层层将芽叶舒展开来。一丝细微的清香从杯子里袅袅溢出来,杯中的叶子或打着旋儿上下舞动,或徘徊于杯口。那抹清亮的绿色终于在沸水中变得温润起来。舞蹈杯中央的叶儿放慢了节拍,那样柔和地打了个转儿,匍在杯底。那杯渐成琥珀色的液体升腾着更醇的茶香,细碎的绒毛还在这茶水中荡漾。……
这哪里是茶?这分明是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精灵。试想,该有怎样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淀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比较而言,周记是一种比“作文”更贴近生活的写作形式,它篇幅可长可短,没有命题限制,取材多来自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因此,周记中常常会珠藏玉蕴,给老师带来惊喜。譬如有一次,学生正备战会考,忙得不可开交,听说我要布置周记,班上立即炸开了锅,场面可想而知。考虑到这篇作业必须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于是要求周记围绕“考试”来写,并且说明,六月是考试月,从中考到高考,再到即将到来的会考,考生百态,考场万象,还有家长们、老师们的不同表现……一切与考试有关的皆可入笔端。本以为这篇周记难以收齐,可结果出乎意料,不仅每个同学都交了,而且交上来的周记几乎篇篇可读,真实的生活、对考试心态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这次的周记异彩纷呈。
作文来源于生活,正是生活为写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行万里路”固然不切实际,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只能使我们眼界更窄,思想更枯槁。须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学习写作,要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只有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跟踪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脉搏的跳动,捕捉生活的热点,才能保持新鲜的、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才能将鲜活的生活诉诸笔端。反之,锻炼写作能力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积累语句,搭建作文桥梁
在中学生中,把写作等同于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课堂作文,与语文老师的引导有关。据调查,在中学生中,“写作”是最怕上的课目之一,年级愈高愈是如此。如何让学生喜欢甚至亲近写作课?值得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去思考。
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情绪,除了引导学生积累生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积累词句。有人可能要说,词句积累是小儿科,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写作没有多少关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写作文如同盖房子,先备好砖瓦沙石,才能建造高楼大厦。我们为了写好作文,就应该有意识地积累词句,并使它不断地丰富起来。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日常的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将那些听到、读到的生动形象,真实得体、鲜明准确的优美词句分门别类。这样日积月累,自己的“语言仓库”就会充实起来。词汇丰富了,句子多样了,写作文时就不会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文章就有表现力了。
写作从词句积累开始,也符合作文训练由易到难的规律。小学语文中的组词、造句是为作文打基础的,高考语文中的仿写不也是在检测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吗?在这一点上,语文老师要做有心人。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品读名家名篇,欣赏文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汇仿写,难道不是一种趣味横生、受益匪浅的课堂活动?
夏丏尊先生说,写作形式法易,内容法难。又说,要文质相融。可见,让写作成为习惯,生活积累和词句积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或者说,正是因为词句积累这个桥梁,生活积累才可化而为文。
三、科学引导,催开写作之花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多在“引导”上下工夫。该如何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很多,并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想谈两点:
1.引导学生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不能离开阅读,这是毋庸置疑的。我的做法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功训练。比如,学习《庖丁解牛》,掌握了“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目无全牛”等成语,让学生在本周的片段作文中必须使用以上成语中的三个。这样既加深了对成语含义的理解,也锻炼了有条件限制下的写作能力。
看到典型的课题,可结合渗透如何审题和立意的训练;遇到典型的课文,可渗透布局谋篇的指导;碰到典型的构段方式,可以穿插进行仿写训练。对于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除了引导学生赏析外,还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
譬如,在讲授2011年安徽高考卷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时,要求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脉络,仔细研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难发现本文是事件发展脉络与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两条线索。这样写,既可以使故事更丰满,也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我们在自己的记叙文中是不是也可以做这样的尝试呢?
事实上,提供阅读的材料(不管是课文,还是来自试卷及其他读本)很多都可作为作文训练的典范。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样的材料,就不仅发挥了阅读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上的作用,还为学生练笔提供更多的契机。
2.引导学生达成相应的写作目标
中学作文教学的特点表现为一定的计划性。语文老师总是根据作文教学计划的安排,对写作能力进行分类训练,分步实施。鉴于此,要求教师结合课本编排的特点,科学的安排训练内容,以达成相应的写作目标。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每次作文课之前,教师必须对写作目标进行深入分析,科学的安排作文指导。譬如,写人,就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各种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变化;写景,就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自然景象;写物,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研究各类物品的形状、色彩,掌握其特征……总之,每次写作之前,都应根据写作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搜集和积累必要的材料,在写作时才能胸中有积蓄可倾吐,手中才有方法可使用,口中才有词语可表达。
需要说明的是,写作中的科学引导与“兴趣”息息相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这说明情感的调动对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在设计作文话题,引导学生写作时,妙趣横生,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第一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