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再探讨

    张红梅

    摘要: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也是高校设计专业,尤其是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重要教学资源和创意来源。虽然我国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普遍把手工艺非遗纳入教学内容,但效果却并不明显。本文分析了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设计教学的现有途径及其优缺点,并从非遗资源化和重拾“TE精神”的视角出发,指出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教学应在现有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手工艺实践训练和培养“工匠精神”,以学生切实掌握一门传统手工艺为基本目标,真正培养出接地气的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 非遗 工匠精神 旅游纪念品设计 高等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1-0076-02

    引言

    時下,我国高校的设计学专业大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予以开发利用,尤其是在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更是如此。不过,目前非遗融入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的路径虽然多,但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促进作用却有限,总体上是形式大于效果。本文以与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关联最为密切的传统手工艺非遗为例,对其进入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的途径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从非遗资源化和培养“工匠精神”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手工艺非遗的融入,培养真正具有手工艺制作基础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人才。

    一、手工艺非遗纳入高校设计类教学的现有途径及其优点与不足分析

    (一)带学生实地田野考察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通常带学生实地考察一至数周,进入村寨和非遗传承人家中进行观摩调研,或安排学生就地动手制作一两件手工艺品作为体验,考察结束后撰写调研总结。此举可以增强学生对非遗传承人世代生活和工艺制作环境的感性认识,并实地了解与手工艺相关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不过,由于考察时间有限,往往只能了解到工艺流程、原材料制作等比较表层的手工艺知识,有些走马观花的味道,回校以后不继续强化学习的话比较容易遗忘。

    (二)邀请传承人进高校课堂讲座或示范

    把手工艺非遗传承人请进高校做讲座或示范性教学也是近年来高校设计专业的普遍做法,有的还聘请非遗传承人在高校带徒。在市场经济浪潮和现代工业技术的冲击下,过去师徒相传、家庭成员相传的手工艺传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把传承人请进课堂,既有助于学生学习手工技艺,也有助于在具有艺术设计基础的大学生中发现有意愿的接班人,并将技艺传承下去。但是,由于大多数传统手工艺都属于濒危技艺,现有的非遗传承人也普遍老龄化,因此把传承人请到高校来的做法持续性较差。而且,课堂不是田野,完全脱离了传统手工艺从原材料种植、选取到加工、制作成器的现实环境,使得非遗传承人的示范性教学往往具有表演性质,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示范,来自大自然的博物知识更是难以通过课堂传承。

    (三)高校教师开设手工艺等非遗课程

    不少高校都常年开设传统手工艺等与非遗相关的学分课程,以公共鉴赏课、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等形式开课。相较而言,传统手工艺属于实践l生较强的课程,高校教师自己开设这类非遗课程比外请传承人授课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课程的学术含量也更高一些。不足之处在于教师本身并不是非遗传承人,缺乏来自手工技艺产生地的自然和人文熏陶,在手工艺实践操作上也往往不如非遗传承人那样熟练和到位,因此这种去脉络化的教学同样也很难原汁原味地传授手工艺非遗。

    (四)鼓励学生参加旅游商品设计创意大赛和展会

    为增强学生对手工艺非遗的学习动力和创意热情,也为检验学生对手工艺的学习效果,高校通常会支持学生参加旅游纪念品设计等相关的设计大赛和博览会。此举借助社会力量把学生基于传统手工艺非遗的创意设计产品商品化,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也有助于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不足之处在于此类的设计大赛和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毕竟是杯水车薪,学生的此类获奖作品和创意产品也未成规模,还不足以弥补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教学与市场检验之间的鸿沟。

    (五)为手工艺非遗搭建多元化教学与科研平台

    为促进手工艺非遗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一些高校还成立了手工艺非遗传承研究中心、非遗特色设计专业基地或举办非遗传习培训项目(例如笔者所在的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基于黎锦文化传承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6年度又成功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全国黎锦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少数有能力的高校还建立了相关的手工艺非遗陈列室、博物馆等(例如中国美术学院的民艺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江南大学的民间服饰传习馆等)。高校建立的这些平台既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方便,也为学生学习和接触传统手工艺提供了多元化渠道。不过,这些平台主要分布在艺术类专业院校,对于以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为主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学生来说,其受益面实在是微乎其微。

    由上可见,将手工艺非遗融入设计教学的途径虽多,对于提高其他设计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丰富设计灵感或多或少会有所帮助,但对于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则还达不到理想效果。因为,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与其他的设计专业门类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是十分接地气的专业,因而是对传统手工艺依赖性较强的专业,上述仅限于普通认知层面的传统手工艺教学途径是不能够满足其人才培养要求的。

    二、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再探

    根据以往研究者们对非遗纳入高校设计教学资源重要意义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对非遗保护传承和研究创新工作具有促进意义;对高校发展特色设计学科专业具有开拓意义;可以促进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借鉴思考以解决现实问题;可以为设计者提供本土化的创意源泉。但事实上,将非遗融入高校设计教学,尤其是将传统手工艺非遗纳入旅游纪念品乃至产品设计类专业教学还有着以下更为重要、更为迫切的两大意义:

    (一)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化的重要环节

    “遗产资源化”是我国艺术人类学家方李莉提出的新观点:“在人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消失,但前提是它要被融入到当代生活中,成为活的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一部分。如何做到?首先就是让这些“遗产”成为建造未来政治文化经济的资源,成为新的文化生长的种子和基因。在实现遗产资源化的过程当中,设计师是将非遗因子转化为新的创意文化的关键者。非遗可以籍由设计的途径开发成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产品,尤其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衰退的传统手工技艺可以通过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旅游纪念品和创意产品而重获生机——这一点对于非遗的活化是至关重要的:“遗产商品化的过程,也就是遗产资源化的过程……许多城市正在利用各自不同的遗产资源而努力重塑其人文含义,并以此吸引人们进来并逗留……这里所谓的遗产资源并不是物质的,而是非物质的……今天的文化再生产离不开对原有文化的再利用及再开发。”对于高校而言,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遗产资源化时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才有可能真正加大对设计人才,尤其是旅游纪念品人才的手工艺制作基础的培养力度。

    (二)是重拾“中国制造”之“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将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设计教学,还是重拾我们失落已久的严谨负责的“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当今的“中国制造”品(包括旅游纪念品在内)因质量低下而饱受诟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我国的产业发展缺乏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而非传统手工艺意义上的‘工匠。”现代社会的设计与制造虽分工不同,但实为一体,传统手工艺中所贯穿的工匠精神也正是今天中国设计师们所严重匮乏和急需导入的:“在工业化的今天,仅从形式和美感的角度来认识设计学、开展设计学教育,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强调设计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加强手与脑的联系——即设计目标与设计实现的关系,对传统设计学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同时,强调工匠精神,可以培養学生对所学习行业的热爱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因此,高校设计教育在培养设计制作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同步培养起职业精神,使“中国制造”重新获得社会大众的悦纳。这对于本身就是以传统手工艺产品等为主打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来说,更应如此。

    三、手工艺非遗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教学应以学生掌握一门传统手工艺为目标

    由前文可以发现,将手工艺非遗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教学的途径虽然多,但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彻底,使得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往往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而没有良好手工艺制作基础的学生其实是很难以手工艺为因子来设计出好的旅游纪念品或文化创意产品的。因此,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必须在既有融入途径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以让学生切实掌握一至两门手工技艺、能够比较熟练地独立制作完成相应的手工器物为基本目标。

    (一)传统手工艺非遗融入教学应强调反复动手实践

    学习手工技艺的关键在于反复实践,这正是目前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所需要改善的。高校现有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虽然各种本土手工技艺课程占据了较大比例,但对于同一种手工技艺的反复实践训练却远远不够。这些课程往往一遍而过,从开课到结课、从理论讲解到实践练习大概4-6周的时间。因为按照记忆遗忘曲线规律,学生必须反复动手以巩固手脑之间的联系和形成长期记忆,否则很快就会遗忘。“任何技能的熟练都离不开在制作的过程中重复的练习,只有通过‘手的感受和重复性动作,才能获得对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的真知灼见,发现细节问题,掌握工具设备,了解材料特征,加深设计技艺,形成预判能力。”传统手工艺人都是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艺制作过程,最终才达到工艺设计与制作的精湛。因此,将传统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增加反复练习的训练时间和要求,手工艺工作室应该随时对学生开放,以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一到两门传统手工技艺。事实上,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包豪斯设计学院就曾主张把手工艺训练当作包豪斯一切教学的基础,重视手工艺的所有分支,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学会一门手艺。今天看来这种要求依然有其合理性,至少应该是关联紧密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传统手工艺非遗融入教学应强调独立制作完成

    在手工艺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强调学生所有的设计产品都要自己独立制作完成,而不是依赖工厂或作坊辅助完成。手工艺非遗是结合了动脑思考和动手制作的造物过程,设计与制作不分离,手工艺人从头到尾负责完成一件物品,这虽然是手工艺生产时代的普遍特征,但也是手工技艺存在的重要理由。因此,在将传统手工艺非遗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尊重手工艺的心手合一、由始至终的特征,强调动手实践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要求学生从设计创意到最终产品出笼的每个环节都靠自己独立制作完成,而不是像现在教学中常见的学生以设计创意为主,后期制作实现过程主要靠借助外力来实现。如此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对于产品制作的整体把控能力,也有利于非遗资源更好地转化为旅游纪念品创新资源。

    (三)传统手工艺非遗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培养严谨的工匠精神

    种类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是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的载体,高校在传授手工艺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培养起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学生秉承工匠精神,可以通过手工艺制作的过程克服浮躁的心态,学会专注于一事一物,并可以磨炼耐心和培养对器物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教师秉承工匠精神,应该在所有的手工艺课程实践过程中都能坚持传统手工艺的原则和标准,而不是随意放学生过关,从而培养起学生的严谨态度和责任意识。如果说手工技艺的训练是硬件训练的话,工匠精神的培养则是软件塑造,只有在反复强化手工技艺训练的同时注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设计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手工艺非遗课程在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应该得到提升,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彻底性应该得到贯彻,应让学生真正掌握至少一门传统手工技艺并具备工匠精神。唯有如此,才能为当下处于困境中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能促进传统手工艺非遗更好地实现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