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自发性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及指导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均指出: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的探究活动不只发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在一些非正规性的活动中,由于环境、材料、同伴等因素的触发,也会经常产生探究活动,如散步、种植、谈话、观察等活动。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不断深入,幼儿园为幼儿创设自由探究的时间也随之增多。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他们会对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做出观察、摆弄、提问、讨论等表现,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周围的一切。幼儿身边的所有环境、材料等,都是其自发性科学探究的基础。

    关键词:自发性;科学探究;幼儿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6-0071-02

    引 言

    自发性科学探究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活动的出发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以幼儿的好奇心为动力,教师的支持非常重要。在幼儿自发性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条件,如果不具备条件,不产生活动,我们的研究就无从谈起。那么如何支持幼儿的自发性科学探究活动,使幼儿实现更好的发展呢?教师有效的支持可以使其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愿意去探索,从而提高幼儿自发性探究活动的质量,进而呈现一种良性循环的新态势,有利于改良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深入的实践观察,明了研究特点

    幼儿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自发地探究周围的世界,但他们自发性探究计划不强,常常随兴所至,探究的问题往往来自身边的直接观察,教师只有了解这一年龄段幼儿自发性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并引导幼儿,帮助幼儿构建探究过程。

    1.自由带着随机性

    幼儿的自发性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自发性科学探究活动亦是如此。除了在集体活动、科学区角外,在一些戶外游戏,如种植园地、体育活动、散步等自由活动时,幼儿产生自发性探究活动的机会比较大。也正是在这些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幼儿的行为及思维是自由的、独立的,他们的探究性行为也会随之出现,一片树叶、一只小虫子都会成为他们探究的目标[1]。

    2.短暂且无目的性

    自发性行为通常被认为更倾向于一种随意行为,即在外在刺激下,由某种情绪冲动而引起的,自发性科学探究的行为也是如此。在活动中,当幼儿看到感兴趣的现象,可能会很快乐、很兴奋,但在这种快乐的活动结束时,探究也会随之消失,它不具备持久性,且如果探究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会让幼儿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幼儿设定目标,从而使幼儿形成持久的兴趣和专注力。

    3.实践并有从众性

    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当他们遇到感兴趣的事件时,会将其分享给其他的小伙伴,几个人相互交流,会带动更多的幼儿一起观察,这比教师提出的某一观察重点更能吸引他们。比如,在区角游戏中,当一位幼儿发现了“皮筋”,他摸一摸、拉一拉,感受到皮筋和平常见到的绳子不太一样,马上和小伙伴一起拉,发现连接起来可以试着跳皮筋。当两个幼儿把皮筋拉好后,又过来了四五个幼儿,在皮筋下面钻来钻去,一起感受皮筋的弹性。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是自由地探索,自由地交流。

    4.开放带着过程性

    幼儿的自发性科学探究行为是开放的,从活动内容来看,它并不拘泥于分科的知识性问题,而是更接近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从活动方式来看,它体现了最大的时空开放性,不再局限于集体活动,而是走向室外、园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活动过程看,允许幼儿按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影响幼儿自发性科学探究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幼儿自己的发现,周围环境事物、材料、工具,同伴的语言以及教师的鼓励等都会成为幼儿继续探究的动力。

    二、必要的方法支持,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幼儿的自发性活动产生的背景是多样的,发现的主题内容也是丰富的,探究活动每天都在发生,但是,有的探究主题具有探究价值,值得幼儿深入挖掘,获得更多的经验,但有的发现就没有必要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有意义的探究主题。同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要给予幼儿必要的方法指导,如观察、比较、操作、分析、阐述、总结、提问等,使其产生新的问题,形成螺旋上升式的问题链,帮助幼儿对探究的内容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1.探究主题共调查

    幼儿对事物产生兴趣时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较长时间地观察、注视或摆弄某种物品;对某一事物产生疑惑,并试图寻求解答;主动提出参与的要求,如“我想做”或“我能不能”等;表现出兴奋的情绪。这些表现都可以成为探究主题的来源,当教师遇到幼儿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时,就应该引起注意,需要运用教育机制,根据教育经验尽可能在幼儿兴趣、原有经验和教育目标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为幼儿生成新的教育活动。

    教师在发现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时,应组织幼儿讨论相关问题并开展调查。调查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讲,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要在幼儿的互动中观察他们的表现,思考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能否发展动手、思维能力;是否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学习的需要。例如,春天,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时,教师会组织幼儿进行“春天种什么”的调查,鼓励他们去了解适宜种植的蔬菜名称;秋天,在收获柿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调查“怎样让柿子快快成熟”,可以让幼儿提前品尝亲手采摘的柿子。渐渐地,当幼儿想要了解某些事物时,就会和教师一起设计调查表,完成以后进行分享交流。

    2.鼓励猜想共质疑

    自发性探究活动包含大量的探究与问题解决,而猜想与验证是幼儿探索活动的中心环节。教师应常常引导幼儿思考“关于这样物品,你最想了解什么?”“要了解这个事情,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要解决这个事情,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同时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猜想、谈话、讨论。根据幼儿的回答交流和分享,教师可以立即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同时,教师需要设置矛盾,引發幼儿的思考。具体来说,教师要提出矛盾性的问题,并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幼儿的思考,可以让幼儿习惯动脑、学习表达想法,也从引导幼儿别人的想法中得到新的思考方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题组的教师积累了一系列案例:“我与磁铁的亲密接触”“泡泡的故事”“好玩的罐子”“一‘叶知秋”“蚕豆乐”“品菊知秋”“奇妙的空气”“有趣的面粉”“自然角里特殊的盆景”“悠悠桂花香”“种子秘密多”,在这些教学案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语言表达。

    3.经验迁移齐验证

    当幼儿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和感受后,教师要鼓励幼儿尝试运用观察、实验、动手操作、查找资料等多种手段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充分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以“寻找蚯蚓”活动为例,教师请幼儿说出寻找蚯蚓时的工具及方法后,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工具,来到大自然里寻找蚯蚓。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各种工具的使用有了直接体验,了解到哪些是适合挖土的,哪些是适合装土的,而且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积累经验。

    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对同一件事物的认识有不同的见解。在“甜甜的山楂”活动中,中班的幼儿通过各种方法采摘山楂后,忙着品尝;而大班的幼儿则对山楂的药用价值更为好奇,学着切片、晒干,并泡茶。让幼儿学会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进行自我指导学习,这也是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

    此外,营造探究氛围,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正向的情感支持,尊重幼儿的奇思妙想等,都可以形成一种积极的精神环境,它可以使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自由感。在良好的氛围中,幼儿的态度和兴趣容易达成一致,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

    三、适宜的行为支持,鼓励交流分享

    自发性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时机,要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幼儿提出假设猜想、动手验证、优化改进,总结分析,教师有了问题意识,提供适宜的行为支持,才能保证幼儿的探究行为向良性方向发展。

    1.语言引导同参与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引导尤其重要。教师不仅要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还要给予幼儿肯定及鼓励,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思考。幼儿提出的问题,只有让幼儿自己来分析、解答,才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幼儿克服依赖心理,增强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可以促进幼儿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及智慧的激发与碰撞。

    2.材料资源齐收集

    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幼儿的自发性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材料,这些材料不需要教师收集,而是要发动幼儿自己寻找、替代,从而确定是否适合。教师可以设置班级资源库、园级资源库,分类定点摆放,便于幼儿需要时随时取用,形成习惯后,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需要某些材料时,就能够主动到资源库寻找。

    3.小组合作共分享

    幼儿的自发性科学探究活动以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幼儿具有选择的自由,幼儿之间的差异得到了尊重。教师要提供多功能、多层次、具有选择自由度的活动,如调查活动、实验活动、建构活动、角色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前提条件,幼儿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各自的发现,满足了他们分享的欲望。

    结 语

    事实证明,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无论安排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方式,都不宜统一。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为幼儿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并激励幼儿使用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探究方法,让他们在自我实践中去体验和发现,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邹卫欢,纪亚梅.小议幼儿自发性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支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7):94.

    作者简介:邵愉妹(1980.2—),女,江苏张家港人。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