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环境下开展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方法研究
戎杰
摘要:网络作为校园网络舆情以及传播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表达情绪、意愿、态度和建议的最佳平台。高校中网络舆情的加强引导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问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详细了解网络舆情的特征,提高舆情网络平台,而且还要构建稳健的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阵地。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截至到2014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达6.49亿,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2月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主要部分互联网网民是在校学生,因此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力量,因此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利用网络舆情引导大学生思想动态导向。
1高校网络舆情
1.1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是利用网络平台,将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利益的事件以及突发新闻事件,迅速汇聚各类网络意见和网络舆论意见的总和,通常这些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程度的群体共识,意向性观念,倡导激励,思想和政治观点的负面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判断和独立。
1.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依托于互联网,与传统的社会舆情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及时性与互动性:在互联网时代,微博、QQ等社交网络的使用,使得重大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往往在网上进行扩散,同时网民会附加自己的喜好及评论,在校园中同样如此;(2)多元性和复杂性:由于网上信息传播的具体方式、舆情主体特征、主观角度不同,导致校园网络舆情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3)广泛性:网络虚拟空间突破现实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校园内舆情传播得更快更广,可以极快扩散到更广的范围。
2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
2.1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
网络空间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阵地,学生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记录自己学习生活的点滴,对同学进行评价,对校园及社会重大事件表达自己的态度,所以虚拟空间的网络文化建设,是当前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在网络中的正向思维,提升正能量,有针对性地展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可使得高校师生统一整体思想,提升学校感召力和号召力,聚集校内师生向心力,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
在目前的环境下,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交流与碰撞,渗透和竞争的主要载体。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在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的渗透,舆论的导向,误导腐蚀舆论的理念,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腐蚀青年学生。一些大学生因为他们较低的辨别能力,不能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很容易受到煽动和腐蚀,这给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影响。
3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措施
(1)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规范高校网络舆情制度,建立起一套完善、规范的高校网络舆情控制机制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指导。在思想政治方面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始终坚持将以占领网络舆论的位置用科学的,积极的信息,网络舆论等引导工作,以及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一起。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注重舆论工作队伍建设。对高校提出意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既具有较高层次的政治理论并且熟悉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又精通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擅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
(3)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交流平台。与其任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良莠不齐的网络舆论,不如主动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形成一个具有极大凝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帮其培养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高校也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个有效发泄情绪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时动态的心理,有利于采取紧急措施,使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对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4)建立思想监控体系,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思想监控体系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预警阶段、应对阶段和善后阶段(见图1)。预警阶段是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显示没有改变意外或危险事件之前,这些具有信息传递的及时现有的危险事件,随时应对发生的潜在影响的风险,采取必要的行动,以消除或降低风险。在应对阶段,主要是在网络舆情监测进行分析之后采取在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开展高校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善后阶段就是在网络突发事件结束之后处理相关收尾事务、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舆情工作前2个阶段提供良好的事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高度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和大学的教育教学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构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