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文/罗兵
摘 要:近年来,个别高校教师中出现的学术不端等学风问题引发了社会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人们对高校教师学风建设的思考和审视。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加强教师学风建设的角度,归纳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形式,分析了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提出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制度建设、完善学风建设机制和加大惩处力度是当前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学术不端学风建设
高校是知识汇聚与创新的来源地。高校教师是高校开展科学创新、传授知识的主体,其在从事学习、研究和教学工作中所反映出来的学术道德与学术风气会对青年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个别高校教师中出现的学术不端等学风问题引发了社会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人们对高校教师的学风建设的思考和审视。本文从加强教师学风建设的角度,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形式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学术不端是指个人或团体为了私利,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国家法律的行为。其主要表现:一是违反学术道德、缺乏学术诚信,为了成绩、名誉、地位、利益不惜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欺骗舞弊、剽窃抄袭;二是缺乏实事求是、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违反学术规范等;三是滥用学术权力产生学术腐败,以不正当手段影响课题评审、职称评审、成果鉴定和评优结果等。
2013年8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010年以来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受理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处理的情况,将发现的科研不端行为分为:信息弄虚作假、重复发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违反评审规定等几种情况,并指出:我国科技界科研诚信的主流是好的,但科研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伪造、篡改、剽窃等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风浮躁、学术失范也有所滋长。科研诚信问题特别是不端行为,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1]
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有悖于科学研究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还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背道而驰,后果十分严重。它不仅严重破坏了科学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且更加严重的危害还在于腐蚀了科学赖以依存的信任基础,玷污了科学研究的纯洁性,伤害了社会公众对学术界的信心和责任。[2]同时,学术不端行为给我国高校整体的学术声誉和师德风范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术风气和师德形象,如不及时加以制止,不仅会挫伤那些潜心研究、甘于奉献、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教师的信心[3],而且还将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更严重的社会“诚信危机”。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1.教师的学术道德观异化是引发学术不端行为的思想根源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关系的反映,而利益是各种经济关系的实质内容[4]。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实践中,将个人或所在集体的劳动成果形成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学术成果。一方面,教师的学术追求是要将其成果为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服务;另一方面,在现实中这些成果或多或少会涉及到教师的学术名誉地位、职务晋升、评奖鉴定等利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根本原则。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学术实践中都必须遵守基本的学术伦理规范,即学术道德。高校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知识创新等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该肩负起弘扬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守学术道德、保证学术发展正确方向的社会责任。当前,社会上一些人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在思想上形成了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价值和理想的错误价值取向,使社会不正之风向学术界漫延,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劳动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是不劳而获、不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的表现,而且还是一名教师不能越过的道德底线。如果一名教师在思想上只追求个人价值、缺少社会责任感、不遵守道德准则就容易产生学术不端行为。
2.外部环境是引发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外在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发展历史中是能动与被动的辩证统一[5]。高校教师开展的学术活动是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劳动实践,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与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一方面,高校教师在进行考试考核、学术研究、学术评价、成果鉴定推广等工作时,不可避免要与管理部门、企业团体、校内教职工、学生家长等各类人员打交道,而一些人为获取利益的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权钱交易等不良行为会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学术资源分配上,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高校对教师的学术研究资源分配和考核体系比较单一,大多以文章和获奖等学术成果为主;在学术评价方面,还存在着评审材料信息化程度和透明度不高、评价程序不完善、学术评价结果易受外界影响等问题;在评价标准上,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效果等不合理现象;在考核体系中,学术成果中的论文和获奖是硬指标,教师的学术道德等师德修养是软指标,易形成考核体系“硬业绩、软道德”的局面。一项调查表明:有80%以上的教师认为社会风气是导致学风不正的主要原因[6]。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在学术活动实践过程中,如果不能经常接受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又看到他人的学术不端行为未受到惩罚,加上功利思想、侥幸心理所驱使,就容易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甚至产生权钱交易等更严重的学术腐败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到教师个人的学术发展、高校教师的形象和学术风气,而且会影响到学生培养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会助长社会不正之风对教育这片静土的侵蚀。因此,学风建设既要从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入手,也要给教师开展学术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学风建设工作的薄弱环节是引发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在因素
我国高校的学风建设有一个认识和完善的过程。2009年教育部成立了“教育部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先后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文件,随后大多数高校初步建立了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学风建设得到加强,但一些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落实不够、查处不力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足。调查显示,目前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实施,这不仅涉及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问题,而且也涉及高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问题[7]。二是责任不明确,机制不完善。教师是开展学术活动的主体,是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责任者,需要主动接受师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如有学术不端行为就要受到惩戒,不能以社会风气、学校管理和评价体系不健全为由而不了了之;同时,高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学风教育、规范学术行为、监督和惩处学术不端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目前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很难说清应追究哪个部门和领导的责任,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工作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的情况。三是监督惩戒制度不健全。高校开展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应有制度作为保证,特别是在对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进行惩处时更要依据事实和法律制度作为保障,要在违纪违规事实认定、调查处理程序、责任追究和处分决定等方面有具体可行的规定,但在这方面依然存在制度建设不足、执行不力的情况。四是监督的手段和渠道有待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监督形式和手段,如采取校内外同行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体制外监督方式和软件查重等科技手段。而在这些方面各高校依然处于不断完善的实验阶段,致使许多学术不端问题学校未能及时发现反而被媒体揭露,给学校工作和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总之,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惩处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机制、完善的制度和管理者的决心,学术规范就无法落实、学术道德就无法坚守,就无法形成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扼制。
加强教师学术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的建议
学术风气是一个人或学术共同体在学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术道德观念、学术行为准则。优良学风不仅需要每名教师的自律,而且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他律。有研究表明,“加强学术道德培养、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与查处等方面”是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8]。
1.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使教师形成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和价值取向
教育是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学术道德缺失、对学术规范的无知和意识薄弱是导致学术不端的根本原因。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高校更应加强对教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教师坚定政治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强化诚信教育、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把其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和学生学业教育的必备一课;积极开展廉洁学术文化活动,培育良好的学术文化,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践行学术公平正义,克服投机取巧、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树立崇高的学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发挥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感染教化的作用。这样才能夯实教师抵制不良学术风气的思想基础,筑牢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思想防线。
2.完善高校学风管理制度,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和内心的信念形成的一种规范,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因此,在加强教师道德自律的同时还要强化制度他律,才能标本兼治。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具体体现在学风建设常态化和制度化上。学校要建立共识度高、可操作性强的规范和制度,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固化风气。学校应建立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师教育培训制度和定期宣讲制度,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作为新教工培训、青年教师培养、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师的成长过程;建立科学严谨的学术评价制度,按照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形成规律,完善科研立项、科技成果鉴定评审程序和规则,健全学术成果公示、师德“一票否决”、同行专家评议等制度,以及体现知识创新、侧重学术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规范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充分发挥同行学者、学术团体和社会媒体对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行为的监督作用,建立异议材料复核制度、申报信息公开和接受投诉等制度;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处与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的情节、处理程序、处理等级和责任单位。通过建立学术不端行为不能为、不敢为的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制止违规行为的发生。
3. 调动各方力量,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核心内容。学术道德源于学术实践,它是教师在学术活动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并将其内化的结果。学风建设应围绕教师的学术活动和社会生活实践展开,其建设内容涉及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和科研管理等多项工作。具体来说,抓好学风建设,首先,要明确内容、落实责任,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治学功能,加强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风建设的指导和咨询,行使监督、调查学术不端行为的权力,协助学校对学术领域的违法违纪行为、学风建设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再次,大力宣传学术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事迹,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学术道德文化精华,建立学术道德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常抓不懈,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风环境。
高校教师高尚的学术道德和良好的学术风气,可使学校拥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和育人环境,有益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注重规范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学风建设应坚持自律和他律、教育与监督、惩治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风建设机制,坚持抓好师德修养教育、加强对学术行为的监督、培养优秀学术文化,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晓珺.基金委通报近年科研不端投诉举报处理情况[EB/OL].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8/280693.shtm?id=280693.
[2] 规范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专家笔谈加强学术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2 ,(4).
[3] 时云.高校教师学术诚信建设中的若干思考[J].华章,2011,(6).
[4]卢黎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学刊,2013,(5):4-7 .
[5]万光侠.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探析[J].理论学刊,1999,(94):58-62.
[6]罗兵.高校教师学术风气调查与分析报告.
[7] 戎华刚.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内部动因探究—基于18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2-74.
[8]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调查报告,教育部社科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工作简报,2012年第5期(总32期)2012年8月10日.
[责任编辑:蔡桂兰]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