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生命力在于人性的温度

    吕德春

    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一“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中外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一般而言,新闻的价值在于时效性,但是经典新闻作品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事件的陈旧被读者遗忘,反而长久地感染着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了类似于文学经典作品的深远的影响力。这种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究竟源于哪里?

    这里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个经典文本为例,尝试探讨这个问题。

    作为新闻报道,这两篇作品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报道视角的独特。对于香港回归这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一般的新闻报道都会聚焦于万众瞩目的交接仪式或者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而《别了,不列颠尼亚》却独辟蹊径,将关注点放在了英国的相关撤离活动,出乎读者意料。同样,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量报道往往集中在其作为纳粹“杀人工厂”建筑地貌或者历史罪恶,罗森塔尔却将摄像头对准旅行团参观者的所见所感,也让读者颇感意外。正是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报道视角,为这些作品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

    二是文学手法的运用。“客观报道”“零度写作”作为新闻作品的创作准则,一直为业内人士所严格遵守。而这两篇新闻作品却不拘此格,勇于突破“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新闻写作思维定势,大胆采用文学手法,极大增强了新闻文字的可读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大量对比的使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象征手法的运用等,其标题本身就是一个文学色彩浓郁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反衬手法的融入、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述、首尾内容的重复照应等。这些文学技法的恰当使用,不仅没有削弱新闻作品的真实性,而且富于文学作品的含蓄隽永,委婉动人,令人回味无穷。

    但是,评论者关注的这两个特点只是外在的技法层面,并不是其生命力的根本表征。

    从本质上讲,新闻报道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新闻事件本身,而在于如何处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的矛盾问题。一般认为,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报道主体必须坚守中立的立场,不能掺杂主观感情。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因为报道主体只是扮演了摄像机的角色,其使命在于将新闻事件本身如实地再现给观众或者读者,评价工作应该由观众或者读者来完成。

    但是,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还有矛盾的另外一个方面。报道主体当然要给观众读者提供真实的新闻事件,但是,其中未尝不可以融入其思想情感。一者,人是社会的人,其价值观念受到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生活背景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新闻报道者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定的报道倾向或者立场,从某种意义上讲,从来就没有绝对客观或者绝对“零度”的新闻作品。二者,新闻事件本身往往只是一种现象,而比新闻事件更加丰富复杂的新闻背后的人性人情人文,才是报道的根本价值。所以,新闻报道者的职责不仅仅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读者为什么会发生什么,如何科学评判发生的什么。换而言之,报道者不仅要给读者再现现象的真实,还要表现本质的真实,不仅要给读者提供现象的客观,还要提供本质的客观,报道者不仅要扮演记者的角色,还要扮演读者的角色。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讲,新闻的生命力并不在于它的时效性,而在于其中蕴藏着的人性温度。

    再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加以简析。《别了,不列颠尼亚》重点捕捉报道历史上的老牌殖民国家在百年之后归还其殖民地时的活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审视香港回归的崭新视角。透过这个视角,读者对于祖国昔日的软弱苦难和今天的繁荣富强有了更加深刻的体认,不仅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而且启示人们要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因为民族的尊严源于国家的强盛,落后还要挨打。而其中穿插的历史资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沧桑感,而且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引导读者全面而深刻地认识香港回归,面对香港百年沧桑,我们不仅要有微笑,更要有泪水。

    如果说《别了,不列颠尼亚》显现的是民族层面的人文情怀,那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凸显了个体生命层面的人文关怀。在对奥斯维辛集中营乃至纳粹所犯罪行的批判力度上,这则新闻作品并不逊色于其他文学作品,它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对参观者的描写来突出纳粹罪行之残忍和集中营之恐怖,确实技高一筹。而罗森塔尔似乎意犹未尽,他还精心选取了一些真善美的场景来对比反衬,比如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孩子追逐嬉笑,雏菊花怒放,小女孩温和的微笑,大大增强了天堂与地狱、正义与邪恶、梦魇与梦想、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冰冷、祝福与诅咒、盛开与凋零之间的张力,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回顾中外新闻史的经典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散发出永恒的光芒,并不在于它们在时效性上的“保鲜”(从时间上看它们早已成为“明日黄花”),而在于它们蕴含着厚重的人文情怀和人性温度,温暖了读者的心窝,触动了读者的心弦,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教学这类新闻经典作品,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作品在结构和语言层面的基本要求;二是作品在角度和手法层面的独特之处;三是作品在人文和人性层面的深刻之处。这种教学定位既是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

    [作者通联:安徽鳳台县第一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