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部编初中语文8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篇课文,属于游记散文。作《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设计,笔者看重课文能提供较大活动施展空间这一文本特质。故而心生活动立意建构课堂的设想:从体察一滴水叙述视角的独特、巧妙切入,以信息能力的培养为落点,通过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活动安排,搭建语用场景,引发、驱动实践学习,打通学生在由掌握游记散文知识过渡到生成语用能力过程中的壁垒和隔障,多样化地实现和落实语文的基本训练,超越散文教学的一般“套路”,用另种方式尝试游记类作品的教学。

    【教学目标】

    1.梳理一滴水的游历路线,筛选、提取、整理、综合、归纳文本信息。

    2.解说游踪,撰写攻略,提练、加工、转换、改造文本信息。

    3.领会用心,赏析文本的写作特色。

    4.生发任务,在语用情境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

    蕴含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课堂活动的参与和挖掘。

    【教学难点】

    一滴水的文本价值和意义的探究赏析。

    【课前预读】

    设计《一滴水经过丽江》预读任务单:

    (1)在文中勾画圈点出一滴水游历过程中所经之地,所见之景,梳理出作者的游踪,在此基础上画出示意简图,并配上对应的介绍解说词。

    (2)仔细阅读一滴水经过四方街部分,充分挖掘里面的信息,参照例文,仅依据文本信息把课文这个部分加工、改造成一篇《四方街旅游攻略》。要求能创造性地利用和反映文本信息。(可配图,提供参考例文)

    【教点选择】

    确立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学价值,以此决定教点、教法。

    具体获取路径:

    1.追问

    与一般游记散文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别具一格的地方?

    2.明确

    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行踪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3.确立

    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点:一滴水里面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巧妙构思。

    4.决定

    教学策略:独特视角和巧妙构思探寻里的语文元素非常丰富,由此生发相应语文活动,组织、生成课堂。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这是一滴有情感、有思想的水,前世为千年冰川,自从它至玉龙雪山跌落下来,用探奇、历险、亲抚的方式穿过丽江,便惊艳了文字一片,究竟为何?我们不妨来探究一番。

    二、探究

    (一)游历里认识一滴水

    1.活动意图:梳理游历

    2.活动安排——筛选、提取、整理文本信息基础上的体认

    (1)准备布置。

    准备好预读阶段要完成的示意简图和对应的解说词。

    (2)交换示意简图和解说词。

    ①提出解说要求。

    按下面的格式进行介绍和解说:

    一滴水的历险始于……,这滴水自……,流经(又来到/穿过/看到/见证/眺望/领略/见证/投身)……,因为书上说……

    ②比较、评点、质疑、讨论、补充、订正,然后确认。

    (3)分享信息筛选、提取、梳理和解说词拟写的体会和经验。

    问题设计:你的解说词里的信息是怎样获取和组织的?你认为限定格式解说有什么意义?“因为书上说”能够引导你关注什么?

    明确:意义在于能够引导我们回归、关注、聚焦文本和文本信息。

    (4)顺势讨论。

    问题设计:

    ①一滴水是从什么时间起程的?这滴水有哪些穿越?仅是空间吗?落水洞之前的四方街和顺着玉河来到的四方街在同一时间纬度吗?从交代两个四方街的安排来看,体现了作者什么写作用心?

    ②这意味着一滴水带出了哪些内容,在文中实际有着什么样的使命?

    (5)据此思考。

    问题设计:一滴水跟“我”是什么关系?是什么身份?扮演着什么角色?

    明确:“我”的化身,却比“我”方便、自由,是个超越、灵动的“我”。

    (6)明晰教学用意。

    问题设计:刚才我们是不是在上导游职业技术课?我们明明上的是语文课呀,是不是跑题了?如果不是,那我们学了语文的什么?

    明确:画游踪,梳理游历——我们实际进行的是信息的梳理、筛选、提取和组织的言语实践活动,进行的是文本的聚焦阅读。

    (二)亲近中感受一滴水

    过渡用语设计:在刚才梳理的所有游踪里,一滴水最强烈要去的地方是哪里?何以说?

    1.活动意图:聚焦一滴水经过四方街部分

    2.活动安排——挖掘、转换、加工、处理文本信息基础上的比较和体察

    (1)准备布置:准备好预读阶段要完成的《四方街旅游攻略》。

    (2)激勵提示:

    不知同学们看出来没有?四方街这个部分说白了其实就是文学版、艺术版的四方街旅游攻略。攻略所需的所有要素齐备: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古城建筑、风土人情、风光景点、娱乐休闲、餐饮购物……,就看你能不能提取、发掘、加工、转化、改造了。

    (3)分享、展示《四方街旅游攻略》。(可以PPT配合,可以配图)

    (4)分享创作上挖掘、提取、转换、改造信息的做法和经验。

    (5)师生评点。

    提出评点要求:

    从信息挖掘的充分程度、信息的创造性利用程度、限定要求的达到程度和文学信息转换成旅游信息的能力表现程度四个方面评点同学们的《攻略》。

    (6)顺势讨论。

    问题设计:

    ①结合转换体会,想想:课文哪些内容很难或无法反映到你的《攻略》里?由此比较思考:相较《攻略》,课文并没有多出什么不同寻常的信息,为何课文就更耐读,更有意思?

    ②此处的作者要以什么样的身心方式和姿态经过四方街?这滴水替“我”完成了这一使命吗?为什么它能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

    (7)明晰教学用意。

    问题设计:

    ①是不是又是职业导游课了?刚才的拟写活动训练了你什么能力?你觉得在哪方面得到了锻炼?

    ②为什么要给这个活动设置“仅依据文本信息”的要求?

    明确:训练了信息的提取、分类、整合、挖掘、加工的能力,训练了根据不同语用要求进行合体表达的能力。设置“仅依据文本信息”的限定要求,强化和聚焦了这一活动的目标指向,提高了活动的挑战性。

    (三)轮回里理解一滴水

    过渡用语设计:

    课文在叙述上的独特和灵活全靠这一滴水,那我们不妨再走近这一滴水,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滴水。

    1.活动意图:研读一滴水形态变化部分和文中寓意丰富的语句

    2.活动安排——梳理、研读文本信息基础上的顿悟和思考

    (1)交流预读作业:

    依序写出一滴水在文中出现的所有形态。并思考:这滴水完成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这揭示了什么?

    水——(? ?)——(? ?)——又化成了(? ?)

    (前世)

    明确:完成了一个轮回过程,启发人们从这个自然的轮回里去思考人生内涵。

    (2)顺势讨论。

    问题设计:为何要让这滴水经历水的所有形态?这在叙述上能获得什么好处和方便?

    (四)综合思考一滴水

    过渡用语设计:

    由远而近,由浅入深锲而不舍的奔赴,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百川汇海。层层的课堂演绎和推进,就为了寻本追终。

    1.活动意图:从全文角度整体赏析一滴水的文学形象和审美价值

    2.活动安排——关键词句研读下的文本主旨、意蕴、形象的探究

    (1)关键词句研读。

    文章最后一句话你怎么理解?

    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以水的方式”的字面意?隐含意?你能挖掘出几重意?

    明确:

    ①化身的方式。“我”化身成水。

    ②按水来想象的方式。一滴水是想象出来的水。

    ③亲抚、贴近的方式。

    ④流动的方式。

    ⑤最自然的方式。契合麗江的灵魂,全程都暗扣着一条实际存在的水路。

    (2)顺势讨论。

    问题设计:为何选择“水”这个意象而非其他意象作为叙述者?

    明确:

    ①它永恒,千年不断地流淌,惯看秋月春风,具有见证者的特质。而文学化地穿越古今,需要这样的见证者。

    ②从玉龙雪山一直说到到金沙江,这是丽江一条惯常的介绍路线,这条路线是水路,能贯穿全程的只有水。

    ③水是丽江的灵魂,丽江因水而生,抓住水就抓住了丽江的灵魂。水及水的变化形态雪、雾、气、冰,本身全都是丽江最撼人心魄的组成部分。

    ④水的流动性及多种形态可以借用生发出多种表现角度,最大限度支持灵活、方便、自由的拟想。

    三、领悟

    过渡用语设计:

    有了前面梳理、体味、探究铺设的基础,现在我们就有资格水到渠成地来思考这么一个话题了:对于这篇游记而言,一滴水到底是什么?一滴水能是什么?

    (一)活动意图:在课堂综述和总结中渗透听说活动

    (二)活动安排——指向理解的说话

    1.出示说话任务。

    围绕主话题“一滴水是什么”,以“一滴水是(能带来)? ? ? ? ? ”句式说话,说说对一滴水安排匠心的领会。

    2.示例。

    (1)一滴水是想象河。多少拟想借此流经而出。

    (2)一滴水能带来第一人称叙述和人格化的表达。使叙述获得童话历险般的风格和表达色彩。(第一人称:身临其境、现场感、直接)

    3.交流、分享、表达。

    四、品读

    过渡用语设计:

    一滴水是有情的水,一滴水是多感的水。选择你认为一滴水最有感有情处,片段朗读,把一滴水的感情读出来。

    (一)活动意图:兼顾情理,增强阅读的感性品味

    (二)活动安排——带有领会的朗读

    1.指认最打动你的片段,并解释动情的理由。

    2.片段朗读。

    3.评点朗读。

    五、收束

    一滴水,一双眼;一方城,一段情。我们通过活动,不仅了解了一滴水奇幻的生命旅程,更通过这颗“眼睛”,见证了丽江古城的神奇与魅力,也通过这滴特殊的“水”,感悟到了作者文学处理手法的新奇独特和对人文丽江的一片深情。

    【点评】

    散文,尤其是游记体、角度独特的散文,怎么教?观点层面,人们肯定见仁见智,但在实际操作上,惯常的做法还是会大体趋于一致,那就是感知形象、把握情感、赏析语言。《一滴水经过丽江》也就这样教吗?它比较独特的地方怎么处理?就此无视和忽略吗?有没有更能照顾和切合文本特征的教学设计?

    张挥老师立足于活动,以活动来组织、建构课堂,给了这个话题一个很好的回应,在游记散文教学上作了“另种”意义上的有益尝试。

    一、抓住信息读取这个核心大做文章,适切了文本

    一般的游记作品往往是以人的游踪为线索,或定点观景,或移步换景来呈示展现,但无论怎么呈现都是人的视角。而《一滴水经过丽江》却不同,它独辟蹊径,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文都以“一滴水”的口吻,娓娓讲述丽江,细腻介绍丽江,动情赞美丽江。这就决定了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散文,而且还是信息蕴含丰富的旅游说明文,更是一篇可以支持活动安排的趣味游记。教这样一篇课文,若仅重视作为散文的情和景,未免多有遗漏和缺失,但如果把文本当作信息载体,以信息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落点和抓手,就能一下切入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带出种种新鲜有趣的活动,让教学的各种活跃元素牵一发而通体俱出,且得简便的路径。张老师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梳理一滴水的游历路线,筛选、提取、整理、综合、归纳文本信息。2.解说游踪,撰写攻略,提练、加工、转换、改造文本信息。课堂扎实的落在文本信息的读取和处理上,可谓是一“举”中的,找到了一个适切文本的处理角度和方法。

    二、课堂铺设和推进层层因应,豁显了教学

    教学要讲逻辑,教学逻辑是思维条理的反映,是教学脉络清晰的保证。教学逻辑体现在教学环节安排的关联上。环节与环节之间有交代,板块与板块接续有理由。

    张老师的这堂课,6个教学环节,都以活动串联。活动独立,但每个活动之间都是因应相承:梳理游踪,整体感知—撰写攻略,聚焦局部—提取形态,深入解读—研读核词,追进思考—说话表达,总结综述—片段朗读,叠加感性。板块上,由探究而领会又由领会而品读。每个部分既是步骤又是铺设:上一个环节是下一个环节的铺垫,下一个环节又是建立在上一个环节基础上的演进。环环相扣,自然过渡,顺势而为。

    为了解说好承应关系,张老师的课还作了专门的过渡语设计和明晰教学用意的提示,更加强化和豁显了教学逻辑和课堂脉理。在教学意图的揭示上可谓是用足了功夫。例如,为了让学生在梳理游踪这样热闹的活动中不至于迷失,张老师用“刚才我们是不是在上导游职业技术课?我们明明上的是语文课呀,是不是跑题了?如果不是,那我们学了语文的什么?”这样的提示语对教学用意和教学指向予以揭示,使得学生对活动的认识更加清楚,参与更加有目的性,让学生真正地做了课堂的明白人。再如,在由分散梳理到整合综述的过程中,张老师设计用 “有了前面梳理、体味、探究铺设的基础,现在我们就有资格水到渠成地来思考这么一个话题了:对于这篇游记而言,一滴水到底是什么?一滴水能是什么?” 的用语过渡,既承启,又概括,还设问,很好地衔接了课堂,而且还起到了解说教学逻辑的作用。

    三、布设有承载又暗含机巧的活动,扮亮了课堂

    本堂课最值得肯定的还是张老师的活动立意设计。张老师安排了很多活动,全程可以说都是由活动来支撑,活动一以贯之。这些活动都大有讲究而且饱含用心,即便就是一个不经意的教学细节,里面的道道也很多。

    布设活动首先要解决好活动内容的选择问题。即活动什么?这事关你教什么的问题。因为活动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张老师选择什么来活动?選择信息读取来活动,选择听说读写来活动,活动始终围绕这个轴心来进行,直指基本能力,基本训练,因此有着厚实的教学承载。说到传统的“双基”,温儒敏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语文课出现一种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张老师能让活动落到传统的语文“双基”上,难能可贵。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部编教材课文,部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语文素养”双线单元结构体例,就是要解决以往所选课文“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的遗憾和不足,而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张老师用活动让教学很好地回归到语文主线,响应了这一要求。而且,还不刻意为之。本堂课安排的诸如信息梳理、提取、加工、转换等活动,从阅读中自然派生,又不游离于阅读,反过来服务阅读,帮助阅读。当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的同时也完成和学会了阅读。

    这些活动在设计上,虽“下手”重,却不笨,很机巧。例如,撰写攻略这个活动,挖掘已经很充分了,张老师还能安排围绕暗含训练点揭示的四个要求对攻略进行评点,让学生在评点的同时又明白了训练的要点和方向,十分有心;再如,简图解说,提出要按“因为书上说”的格式交代,撰写攻略,设限“仅依据文本信息”,借助顺手的一个小举措巧妙实现学生对文本关注和聚焦的引导。耐人品味。

    需要指出的是,张老师的活动实用性很强,呈现出非常鲜明的语用色彩。像简图解说、撰写攻略都切近实际,生活气息浓厚。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的终归目的是要回到“用”上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目标要求。因此,张老师在活动上的这个追求也特别值得肯定。

    活动中心课程论者认为“通过活动能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张挥老师《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设计,正是以活动为串线,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最终将经验、兴趣、问题带到了课堂,也把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交给了学生。

    [作者通联:张挥,北京市第十中学;

    吴云辉,江西南城县二中]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