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和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
杨雪梅
[摘 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而言,教育科研是主要路径;对中小学校内涵发展而言,教育科研是直接动力。为更好地发挥教科研在基础教育中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助力长春市基础教育的发展,长春市教育局、长春教育学院联合对长春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发展现状及培训需求开展调研。笔者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为研究主体,深入了解长春市中小学教师教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准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具有实效性的解决策略,为改进教科研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教科研;培训需求;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8-0093-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8.0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科研为要。新时代要求教师要由“专一型”转变为“一专多能型”,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实践证明,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育科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给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教育科研的作用和魅力在中小学校中日益凸现出来,长春市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成为区域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取得了较好成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调查了解到目前长春市中小学科研呈现出教科研机构建设较完善;教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教师教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有所提高;成果得到多渠道交流;教师对影响教科研发展的因素认识清晰;教师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变得科学、高效。这些现状说明:教科研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正在得到长足发展,教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要求,为全面了解和掌握长春市教育科研工作开展情况,获得长春市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和今后培训需求信息,正确分析我市科研工作的优势和不足,破解制约教师教科研发展的瓶颈、探索新时代教师教科研培训的方式方法,优化培训内容和形式,构建“互聯网+”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改进教科研工作,增强教科研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提高长春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决策参考。按照教育局和教育学院的统一部署,两个单位组织了专门力量,就区域科研工作中的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了调研,在取得了较为翔实的数据资料和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中小学校学校和教师教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对今后工作有价值的意见和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2018年4月—7月,长春市教育局和长春教育学院联合组成调研组,并由长春教育学院院长赵有生任组长,副院长赵铁瑛任副组长。调研组调查走访了朝阳区、南关区、高新区、经开区、净月区、宽城区、绿园区、二道区、莲花山区、汽开区、德惠市、榆树市、双阳区、九台区、农安县的10240名领导和教师,通过听取校长汇报、检查归档材料、与科研领导和教师座谈交流,下发调研问卷等方式进行了调研。为了使调研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调研组对答卷者的选择进行了精心设计,既考虑到了领导层面,也兼顾到了科研主任和普通教师的群体, 问题涉及到回顾和预设,成绩和困惑。调研过程中回收有效问卷 10240份。通过对问卷的汇总分析,结合访谈获得的信息,较真实地反映了长春市教科研现状和培训需求,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教科研管理和开展教科研培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一、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和培训需求现状
(一)研究氛围不浓,功利思想较严重
根据长春市调查问卷统计,教师需要创设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的占53.94%。可见,大多数领导和老师有教科研意识,但苦于没有研究氛围,有的教师进行了课题研究,也是随意的、不规范的;学校和教师只注重论文发表和课题立项与结题,对实施研究过程,并不看重;个人单兵作战的多,即使成立了研究团队,也只是几个人承担主要研究任务,没有形成共同参与、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另外,对于教科研的意义与作用,还没能引起基层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短期的功利主义思想普遍存在。一些学校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创建招牌,打造科研特色校,大部分教师所做的课题研究,对自己评职晋级有用的就参与,无用的就基本无人问津。根据长春市调查问卷统计,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目的,为“评职称”和“评先进”的占82.3%。教师参加教科研不是出于自己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研究,只要为了获个奖,得个证,为评职晋级服务。
(二)理论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引领
从调研的统计数据分析,教师缺乏教育科研基础理论知识的占56.6%,不了解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的占58.88%,不知如何选题占35.2%,不会设计方案占29.38%,不会整理资料占17.3%,不掌握课题申报书的撰写技巧占31.49%,不能掌握开展科研的过程操作技能占44.77%,不能把握研究成果的组织与表述占36.06%。不能很好完成相关报告撰写的占43.73%,在课题选题等研究方向的选取存在问题的占41.57%,课题成果梳理和提炼存在问题的占39.99%。 56.46%的教师认为从事教育科研的主要困难是缺少专家指导。教师普遍反映,开展课题研究缺乏理论支撑,遇到研究的瓶颈,感到迷茫时,缺少专家的引领、点拨、指导。多数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缺少足够的时间学习先进的教科研理论,有的教师即使掌握了一些教科研的理论或方法,也无法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引领、过程性的把脉、实践成果的总结提升,研究中不会选题、不会查资料,不知怎样梳理实践结果,也不明白研究结果如何呈现,出现研究随意性较大,成果不规范等情况。这些数据说明中小学教师在教科研基础知识、教科研能力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缺少系统的学习,科研能力较弱,需要专家引领。
(三)培训不足,培训内容、形式不切合实际
根据长春市调研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主观上认为专业知识学习机会少的教师占68%以上,认为没能组织专项培训人次占62.93%,教师参加教科研培训的次数较低,没有参加过培训和只参加1-2次以下的占比达到54.57%,可以看出教师参加培训的需求很迫切,但教师参加教科研培训的次数严重不足,一方面,教科研部门组织的培训,多数是科研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人数有限,参培人员不能完成二级传导,把所学内容再培训给本区域或本校教师。另一方面,有了培训机会,学校领导找各种理由不让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或者找一些非任课教师代替培训。因此,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辐射引领作用。
另外部分教师反映,即使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也缺少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的、能解决教育科研中教师急需解决问题的、接地气的内容,培训形式单一,多数以专题讲座为主。调查数据显示,教师认为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培训参与意识不够和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教师最需要的科研培训内容是科研和教学的融合,需求率达到60.88%,喜欢的培训风格是实战性强,丰富的案例辅助和授课形式多样,互动参与性强,喜欢异地考察学习观摩的教师占57.56%,教师对培训和学习的方式趋向于实践参与型,异地考察学习型。
(四)教学科研 “两张皮”,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较差
教研、科研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教科研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研结果就是科研成果,科研是教研的进一步深化,教研是科研的一种呈现方式。小学课堂,小学教研大多与课题研究是割裂的,是为讲知识而讲知识,没能成为研究过程;中学的课堂充满研究精神,中学教师搞科研的能力和水平远远高于小学教师。
座谈中,领导和教师普遍反映:如何用教科研引领、架构学校的总体发展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扎实深入地以研究促教学,把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是倍感困惑的地方。科研和教学的契合度不够,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真正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并不多,短时间内很难收到成效。原因是参与课题研究的部分教师还不能完全從日常教学的热点、难点、困惑点出发,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研究成果价值偏低,这种情况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严重,研究成果往往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对工作的体会和对教材的感受等方面,没有透过表面现象、通过教育理论探究到规律性的内核,这样的科研成果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评价及成果的应用,影响了研究的实践价值,或者不能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科研成果未能得到有效转化和应用。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教科研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自主性
访谈中了解到:学校内很少组织教育科研活动,学校的兴趣和重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对科研促教学的认识不足。这种情况高中和初中情况严重,小学好些。从调查结果看,所在学校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存在负相关,即所在学校级别越高,教师在教学中越没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比较强,搞课题研究覆盖面很大,普及率较高。中学教师因为有升学压力,中考还处于不断改革推进中,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工作很多,中学老师们比较排斥科研,搞课题研究基本浮于表面。因此,中小学教师因为授课难易度和课时量不同,对科研的关注度有所不同。只有各校制定好严格的科研制度,创设有利于教科研的环境,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我”的意识,才能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自觉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研究者和创造者。这就要求领导和教师都要重视教科研工作,把教科研工作列入学校的常规工作中,领导要亲自抓,做好统筹,创设良好的教科研环境。比如配备必要的图书、网络、场所等。让教师有资料、有场所从事教科研。以校为本的教科研,还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舆论环境,学校可以校报、录像、演讲等形式宣传研究型的名师,宣传教育教学新理念,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我”的意识。让教师真正明白科研和教研的互促互助关系,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研究,并逐渐形成自觉研究的行为需求。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在调查、比较、分析、实验的基础上,把教学中的问题作为课题,加强分析和实践研究,找出方法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减轻教师负担,创造开展教科研的条件
1.保障有时间。在长春市调研数据统计分析中显示教师没时间,工作压力大不能参加教科研活动的占比在43.42%。小学教师因为课业负担小,课时量少,时间相对宽松。但中学老师似乎时间永远不够,讲不完的试卷,说不完的叮嘱。还有中小学无休止的各种检查、评估和调研,让老师们透不过气来,每天除了本职工作外基本处于完成各种材料的忙碌中。对此,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减轻教师过重负担,不随意增加课程,不延长作息时间,不随意增加课时,不让教师做与教学无关的各种迎检材料和无实质意义的培训以及相关检查,真正让教师有时间进行研究,有时间进行培训学习,不能再让那些无关教学的任务强压在教师身上,让教学和科研失去本真。
2.保障有评价。调研中要求增加经济或者物质奖励的占45.17%,各学校要建立和加大教育科研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力度,让从事教科研的教师真正得到尊重,得到认可,得到支持,发挥应有的作用。
3.保障有经费。调研中教师要求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或研究时间人次占61.53%,因此,相关部门要建立教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学校优先保证专家来校讲学和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等所需经费,让教师心无旁骛,主动快乐的从事教科研活动。
(三)开展多样化、多形式培训,保证实效性
从调研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看,教师对教科研方面的需求较以前发生很大变化,对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等都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反映影响培训的因素首先是教师的参与意识,其次是培训内容的实用性,第三是培训方式和领导重视与否是关键。因此,在作培训计划和开展培训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合理需求,开展多元性培训,创新培训内容、方式与手段,提高培训质量。
1.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培训,适当增加科研培训次数。根据新时代、新要求和教師的实际需要,搞好分层次、分类别培训,增加培训机会。既要进行科研管理者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也要进行新手教师的培训。
2.创新培训内容、模式,提高培训质量。根据中小学教师的成人性、师范性、在职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的培训,建立适合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既要有本校的培训基地,又要有发达地区的培训基地,实现内外互补式的培训格局,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由于中小学教师面大、人多,仅靠师训部门培训和管理难度很大,必须将师训立足点放到中小学校,充分发挥任职学校在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采取“研训一体”方式,即培训内容与各学科教学的研究紧密结合。这种模式培训的针对性强。由于把培训工作和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教研中发现的问题可及时反映到培训工作中来,通过培训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同时能使培训工作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使能力提高的目标较好地实现了,提高了在职教师的能力,它有利于各项方案、计划、措施的落实,有助于解决工学矛盾,有利于按需施教,保证参训人数,普惠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提高培训效益。二是开展异地培训的模式。根据调查数据结果,教师喜欢异地培训,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改进工作方式。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高度有深度,又要切中教师实际,既要有理论,给予教师在研究方法、研究策略、研究过程等方面做有专题性的指导,更要有典型的案例,重视先进实践经验的总结分享,加强科研和教学的融合,要进一步延伸、补充、更新教学内容,按需施教,要将现代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合理地、及时地、适当地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
在培训方式上:调查中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集中培训研讨+实地考察,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效果最佳。这对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路,培训部门在今后的培训设计和组织培训中,要把握培训契机,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注意培训对象的选择,根据培训对象不同,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改进现有的培训方式,建立以展示课题研究成果为载体的参与式培训,选取有代表性的优秀课题研究成果,有专家、名师、教科研骨干共同参与,有专家点评指导,将教学研究与教科研培训相结合,研讨与反思相结合,关注培训系统性、连续性、可操作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四)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制度建设是保障教科研顺利开展的关键,各级教科研部门要加强科研服务力度,不断开展教科研工作指导,践行草根化科研,规范过程管理。细化督导细则,强化科研诚信管理,通过督导规范基层单位科研管理行为,促进基层单位逐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各级教科研部门在课题立项申报、过程管理、成果评选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开展教科研申报机制,对教科研的立项申报,论述要清晰,课题提出论述充分,要侧重考量实际教情和学情的基本情况,研究问题的针对性要强,与实际教育教学和教育教学管理联系紧密。对教科研成果的评价应侧重在关注成果的形成过程,关注成果的应用,关注教师的参与度上。作为学校来说,科研管理必须具有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科研管理制度需要细化,切忌笼统,否则执行起来会大打折扣。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规章制度要细化到不能再细,才能有的放矢。中学教师的科研规章制度可分类划分和给分,这样才能让各学科教师感到心理平衡,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同时,各级教科研部门要建立定期评选教科研骨干教师制度,组建科研骨干教师团队。聚集智慧力量,发挥专家专业引领、教科研骨干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头作用。还要建立层级式教科研成果推广机制。教科研成果要分校、县、市、省、国家五层级进行推广。
教育行政部门应全面科学的构建评价制度,将教科研纳入学校综合评价体系,与评优选先、校长评聘挂钩。对学校教科研的组织、开展情况、科研成果推广、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对于不重视教科研,成果不显著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运用制度使教科研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健康的发展。
总之,在中小学教科研工作中,中小学教师要遵循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律,去除功利思想,突出问题导向,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和解决问题的自觉,切实做到扬长避短、正视问题,改革机制,加大教育科研的重视和培训力度,做务实性研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助力长春市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aining Demand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Changchun
YANG Xuemei
Abstract: For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research is the main path; For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 is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promotion and guidance of basic education, and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angchun, Changchun Education Bureau and Changchu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jointly conducted a surve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aining need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Changchun. The author takes the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deeply understa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of Changchu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roblems accurately, and explores effective solution, so as to provide important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er training.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training needs;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