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蚁穴溃堤教学法”的思考
陈海亮
“蚁穴溃堤”教学法是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法,它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或语段进而吃透全文,达到重点把握、难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下面请看我的《风筝》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工整地在黑板上板书“虐”字)
师:这字在文章中出现过吗?
生:出现过,在文章第5自然段。
师:请用笔圈出这个字,说说这字怎么读?
生:读nuè
师:和这“虐”结构相似的字还有吗?请举例。
生:有虚、虑、虎……
师:能否找一种有效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生用手比划着写,想说却表达不出)
师:是不是虎字头下的部首本应向右却容易写成向左。
生(点头):是的。
师:是呀,这虎字头下的部首叫不出名称,我们就姑且称之为“老虎的爪子”。要知道老虎可是种凶猛的动物,它的爪子总是向外抓取猎物,很少向内抓自己的脸的,所以说只要记住了老虎爪子向外就记住了“虐”字(生微笑)。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虐”字字形结构上的特点,那么“虐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生快速查字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虐杀”的意思是:虐待人致死。
师(追问):文中谁在实施虐杀?
生(异口同声):作者鲁迅在虐杀他的小兄弟。
师(赞许):那好,请同学们按照朗读时重音、节奏处理的要求,仔细地朗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概括地说说3~4段“虐杀”的内容。(提示:可以从“人、物、事”的角度概括)
生1:“我”不许“我”的小兄弟放风筝和做风筝。
生2:这样的概括太简单了些,应该是“我不许我的小兄弟放风筝并且踏扁了他的风筝”。
生3:我补充,在“踏扁了他”后面应该加上“偷做的”更加确切。
师(微笑点头):综合三位同学的发言,“我不许我的小兄弟放风筝并且踏扁了他偷做的风筝”可以当作3~4段内容的概括(生记录)。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两个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作者“虐杀”心态的词语。
生:我觉得文章第四段的“我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而愤怒时的一系列动词最能体现“我”当时的虐杀心态。比如“抓断”、“掷”、“踏扁”等。
师:你能不能范读这几句,把句中蕴涵的情感读出来。(生范读)
师:读得不错,准确、清楚,有感情。读出了……
生(异口同声):愤怒之情。
师:试想一下,能不能用“捏断”或“折断”来代替“抓断”?
生1:“捏断”不行,“捏断”太温柔了(众笑),当时的“我”是愤怒到了极点,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所以一出手就失控了,动作就粗野了。
生2:“折断”也不行,“折断”缺少动感,动作的粗野瞬间不能体现出来。
师:作者的举动确实是一种野蛮的虐杀,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就集中提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放声地读第5自然段(生自由朗读)。
师:你们又如何理解这“虐杀”前的“精神”二字呢?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精神的虐杀”?
生1:这虐杀,不但使小兄弟的风筝梦成了泡影,并且使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生2:虐杀了小兄弟的兴趣、爱好而且也虐杀了小兄弟的一颗童心。
师:是啊!这样的精神虐杀确实是缺乏民主与人性的,相信“我”幼年的兴趣也曾被这样虐杀过,以致于“我”根深蒂固地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风筝那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可惜当“我”醒悟也是十几年后的事了。请同学们继续读下文,体会醒悟后的“我”的心境……
由上述教学片段可以看出,“蚁穴溃堤”教学法是从课文整体的角度上引发的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是能够让阅读深入文本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对该教学法的思考:
一、“溃堤口”的选择标准及着意处
“蚁穴溃堤”教学法关键是对“溃堤口”的选择。一篇文章教学的“溃堤口”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它们有高低优劣之分,选择一个恰当的溃堤口,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能直接将教学内容切进课文的重点部分或难点部分,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课文的关键,有助于学生快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一般来说,好的切入口具有这样几个特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新颖别致,有艺术创造性;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特别注意:1.学生阅读的忽略处,“于无声处听惊雷”,最能引发学生去深思、感悟,从而真正学有所得。2.文本阅读的疑问处,由疑而思,由问而学,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引导,就能事半而功倍。3.文章关键词句或语段,能“执一而驭万”,直奔重难点,删繁就简,化难为易。4.体现文章个性的精彩部分,构思独到点,笔力遒劲处,切入得法,就能纲举目张。
二、“溃堤”的几种常见形式
1.从文章标题处“溃堤”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作家匠心独运处,也是学生进入文本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有时能迅速提挈全篇。那么,怎样从文题入手,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有益的阅读教学呢?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巧妙地从标题文字入手,带动了全篇的阅读,所设计的问题是:“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表现这个字的含义。同时他以“石”为例,进行示范:“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珮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出了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然后学生根据要求和示范,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种由题目入手吃透全篇的设计,由浅而深,由表而里,给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2.从引题结题处“溃堤”
杨绛在《老王》的结尾处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全文思想内容的升华。我就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愧怍”入手,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①“愧怍”何意?作者做了什么事而令自己愧怍不已?②仔细品读文章,说说老王不幸在哪些方面?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认为作者应该怎么做才不使自己愧怍?说说为什么。通过这一关键性的语句,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了老王的不幸不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是人格得不到尊重与理解的悲哀,从而深入理解了“我”之所以“愧怍”的真正内涵。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首段就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就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问题:下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一句话带活了整堂课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从情节勾连处“溃堤”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主要写了鲁达因路见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经过。鲁达拳打镇关西不仅体现了“勇”,也凸现了“智”。同时,作者还设置了另一条叙述线,即镇关西如何欺压金氏父女。可以说,如果不清楚镇关西有多可恨,就不能透彻地理解鲁达有多可爱。在教学时,我从小说错综复杂的情节连接点入手来“溃堤”,先让学生熟读文章,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鲁提辖、镇关西、金氏父女,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人物间是怎样互相对待的。(用图示分步骤说明。)
围绕这几个人物,学生很快找出了人物间相互对待的连接点,理顺了小说的情节变化。鲁提辖对金氏父女是一问(为何哭),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镇关西对金氏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镇关西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其罪),三打(三拳打死);镇关西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通过梳理,人物关系一目了然,情节发展条理分明,鲁提辖的形象也呼之欲出了。
4.从特征强化处“溃堤”
这种方法适合于说明文教学。说明文经常是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展开行文思路的,因此在教学时,只要扣准了说明对象的具体特征,就好像抓住了蛇的七寸,一些看似凌乱、难缠的问题豁然间变得明确了。
教学《中国石拱桥》我适时抛出了一个问题:我国的石拱桥有怎样的特点?当学生找出了我国的石拱桥除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征外还有“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的特点时,我就扣准这说明对象的特征,让学生细读文章,围绕着“我国石拱桥”的特点说说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色。这样抓住特征层层深入,不仅使学生清晰地领会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而且培养了他们概括与筛选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难度不高的成功学习中,给了他们一个起跳的平台,学习的积极性很自然地被调动了起来。
5.从形象鲜明处“溃堤”
这种方法适合于记叙文(小说)教学。针对记叙文(小说)中人物众多、关系纷繁、情节曲折的特点,我们可以抓住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抽丝剥茧,以点带面,轻而易举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学《我的母亲》时,我就从母亲的形象入手来突破,先让学生读文章谈谈母亲的形象,交流后发现母亲是个很矛盾的人,兼有温柔慈爱与严厉刚毅的性格。然后引导学生探讨:母亲对什么人严格,对什么人宽和?在哪些事情上显得柔弱,哪些事上显得刚气十足?学习于事件中把握了母亲外柔内刚、克己宽人的性格特点。
6.从情感凝结处“溃堤”
这种方法很适合于散文、诗歌等情感强烈的文章的教学。如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我先让学生粗读全诗,明确了李白对蜀道的印象是“难”,接着让学生说说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于是学生找出了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噫吁口戏”、“长叹”、“嗟”、“长咨嗟”。我紧扣这些感叹词设计了看似简单的问题:李白具体叹了什么?为何而叹?如何叹?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着这些问题学生反复地研读文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从主题、结构与写法上作了积极有效的探讨。由文而情,由情而意,学生逐渐看到了豪放率性的李白。
三、“蚁穴溃堤”教学法的意义
1.解决了教师“导”与学生“学”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满堂讲、满堂灌;有些教师则标新立异推崇满堂学。学生或为琐碎的分析所苦,或为零碎的提问所累,或为漫无目标的学习所困,少有“授之以渔而鱼”。“蚁穴溃堤”教学法相对于满堂讲、满堂灌、满堂学而言,优势在于摆正了师生的位置,既不让学习成为放任自流的活动,也不使学习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角,教师由讲析为主改变为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点拨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培养了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2.有利于文章的整体阅读
“蚁穴溃堤”教学法的本质特点就是找准切入口,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它强调的是对文本的整体牵引,设计到位的切入总是能够轻松自如地牵动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在前文的《风筝》教学片段中,我就没有按常规的模式讲解人物、背景、内容与主题,也没有分层划段,逐层讲析,而是以文中极易引起关注的“虐”字为切入口,从辨析“虐”字的字音、字形进而理解“虐杀”的词义,然后结合“虐杀”的含义重锤敲打“虐杀”的具体内容,进而探讨“精神虐杀”,把矛头直接指向文章的主题。这样找准了切入口就找准了一团线的线头,进而带动对全文的整体解读,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3.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的综合
“蚁穴溃堤”教学法在“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这是因为它以关键词句或语段为切入口,层层深入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简单明了,教学环节紧凑流畅,教学内容简洁集中,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因为低年级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还不强,而围绕着“溃堤口”设计出一个个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辐射全篇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循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去感受思考,避免了不着边际、漫无目标地泛读。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导,使他们一步步走向中心问题的目标,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潜入深海擒蛟龙”的愉悦。可以说“溃堤口”串起了丰富多彩的知识学习和深刻切实的能力训练,串起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了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的高度和谐统一。“蚁穴溃堤”教学法简化了教学头绪,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不仅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简洁之妙,而且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颖之美。
(作者单位:温岭市泽国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