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习作个性化行动研究
缪家红
一、行动研究的背景
笔者提出这个课题研究,有两点根据:一是新课程最大的理念转变,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根据这个理念,初中的作文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方法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对写作的情感态度。二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和课程目标而提出的,其中课程总目标中提出的“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让我们注意到作文个性化。作文,原本就是非常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新课标的这一要求,体现的正是个性和创新的作文教学的时代精神。“个性化”作文,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个性化”作文的基本内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立足七年级学生来自不同小学的学情,本着“有效课堂教学”的教育初衷。笔者本学期确定了“学生习作个性化指导研究”的年级组课题,作为尝试探索如何借力课堂,借力学生的习作,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个性化作文的有效指导,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
准备阶段:分析“模式化”,反思“教学化”。
七年级学生作文水平是层次不齐的,这个学期从笔者的调查和总结来看,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学生“模式化”价值观,缺乏个性张扬
写“我的母亲”,就是自己生病了,就是母亲如何背自己上医院,如何在医院里几天几夜不睡觉,然后是母亲累得病倒了;写“家庭困难”,许多学生都让自己父母“下岗”;写“独生子女的困惑”,有一半学生让自己的父母“离婚”。缺少鲜活,缺少真实,虚构满天,这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吗?从另一个角度看,文章立意虽然貌似正确了,但文章的个性魅力也荡然无存了。这实际上是过去“八股文”的现代翻版。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公共汽车上,自己座位旁边不是立着一位孕妇,就是站着一位抱小孩的老妪,自己理应让座,却思谋再三。站立者摇摇欲倒、危乎险哉之际,“腾地”站起一位往往是非老即残的人士,而“我”则羞愧难当,后又“顿悟”老迈体残者常常心灵美好,身体健康者则精神伤残。
(二)是反思教学,已为“模式化”埋下祸根
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是否常常陷入不重内容,技法至上的泥沼中呢。不注重不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材料所包含的人文情感,不指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内容表达出来,反而舍本逐末,把作文教学重点放在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上,有的写作指导课和讲评课大讲如何点题、开头、过渡、照应、结尾,大讲对不同的文体各写几个自然段都作了相应的规定,而对写作的内容则轻描淡写,一语带过。
实施阶段:找准策略,大胆尝试。
“策略”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这里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让学生从“模式化”训练引导到有“个性化”训练上来,让学生们可以收获写作进步的成功与喜悦。我是这样来尝试的:
实施做法如下:
(一)感受生活,个性练笔
现在的学生总觉得“三点一线”的生活单调、枯燥无味。其实,这些只是“不利因素”,而不是“不能改变”。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渴,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在习作个性化指导中就应该想方设法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把学生的视线、触角引向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这些信息都有可能成为以后习作的内容。如:一个电话、国旗下讲话、父母的闲聊和心中的快乐与委屈等。
譬如班级举行的篮球赛活动中,笔者没有像以往那样让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自习。笔者感觉到这是一个对学生充满个性体验生活的绝好机会。果然,比赛因为这些孩子的热情显得更加激烈。回到教室时,笔者问:“今天的这场比赛有什么特别的吗?”顿时,孩子们七嘴八舌炸开了,有的说“我们班赢得真痛快”,有的说“全校只有我们班有拉拉队”,有的说“个别同学老是捣乱”……看着为抢话而面红耳赤的学生们,我示意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第二天一大早,学生们整整齐齐交来了日记本,同样是一场篮球比赛,为什么与以往迥然不同?这就是亲身体验,写出了真话。要知道这一次次的积累、一次次的体验是在为学生日后的“厚积薄发、畅所欲言”打基础啊!
(二)打破模式化思维,激发写作情感需要
笔者采用的方法是:七年级才开始写作文时让学生统计一下每次作文大家所采用的题材,进行归类,绝大多数情况下,相同题材的占大多数,然后把统计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其思维的模式僵化的荒谬。或者老师出一道作文题,让学生构思然后要学生把其构思写在纸上,进行交换,然后统计,让他们感受模式化作文的可笑之处。
当然,更要向学生展示同一道作文题,别人的创新,别人的逆向思维,别人的鲜活语言,正面感召学生向生活求新意,知道“原来作文原来也可以这样写”,从而抛弃小学时的模式化作文思维习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工作的最深刻的意义在于造就和培养人的需要”。在作文训练中我们教师不能只注意自己的讲解和分析,一定要注意到学生在情感上需要一种怎样的表达。其实,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老师的激发,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其实,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往往我们忽略了学生这个可贵的感悟,后续工作没做好,我们应就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对课文的感悟,趁热打铁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让学生去谈。
(三)作文讲评,放开评价权
朱作仁在《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上也能展示“真我”,我的方法是:
让学生上台行使讲评权。因为批改就是主要由学生完成的,所以他们最有发言权。课前每组确定1至2人上台评讲,每次轮流。评价的方式可以一边读被评的文章一边读讲评者的批语,也可以读完全文再对文章作整体评价,但对每次被评的好作文评讲者应以自己的眼光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刚开始,的确用的不怎么样,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但反复多次尝试运用,慢慢地习惯了,会在一开始构思时就能自然地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对应的形容词等,写作时自然就得心应手,下笔如流水了,文章不在显得干巴巴的,显得有血有肉,丰满多了。
三、行动研究的收获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通过扎扎实实研究,笔者有如下几点进步:
1.本课题研究为校市级课题《基于点拨——探究为核心的作文教学研究》的子课题。
2.个性化训练,有效促进整体学生的写作水平。如701班语文平时质量监控中作文分析的表格数据:
701班语文平时质量监控中作文成绩一览表
从表格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文特优人数由0上升为1人,优秀人数也逐步增加。基本达到了我的课题教研的预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或领会“个性化”指导,进行行之有效的习作训练后,能积累到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写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或许,笔者的成绩并不突出,但从数据中,也可看出笔者努力前行的每步脚印。
3.通过本课题的行动研究,笔者的收获很多,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知识,更主要对习作的有效性开展多了几份认识,更认可“习作的个性化指导训练”长期坚持下去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
四、行动研究的结果与思考
结果:笔者的课题研究即基于学生习作个性化行动研究,在完成了“理论准备”之后,笔者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习作热情高涨。他们“当家作了主人”,真正把习作当作生活的需要,同时学生的习作成绩也得到显著提高。“个性化”犹如春天缕缕暖暖的阳光投入了每个孩子的心房,使学生的习作显示出生机盎然的景象。看学生的习作,简直是种享受。一位诗人说得好,不要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光飞来。让个性化习作,秀出一个更加富有个性色彩的明媚的春天来吧!
思考:所谓个性化教育“就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社会要求适应其能力水平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发展,而反对强求划一式的教育。”但是,开展“个性化习作”是否影响考试中的命题作文呢?把个性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能否持之以恒地执行呢?个性化习作是否会引起一些学生偏好某种题材呢?我希望能通过这些问题,更好地把握好“个性化”作文的实施步骤,让实践成为教育理论的“源头活水”,让作文教学真正地“活”起来。路在脚下,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滨河学校)
一、行动研究的背景
笔者提出这个课题研究,有两点根据:一是新课程最大的理念转变,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根据这个理念,初中的作文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方法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对写作的情感态度。二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和课程目标而提出的,其中课程总目标中提出的“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让我们注意到作文个性化。作文,原本就是非常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新课标的这一要求,体现的正是个性和创新的作文教学的时代精神。“个性化”作文,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个性化”作文的基本内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立足七年级学生来自不同小学的学情,本着“有效课堂教学”的教育初衷。笔者本学期确定了“学生习作个性化指导研究”的年级组课题,作为尝试探索如何借力课堂,借力学生的习作,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个性化作文的有效指导,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
准备阶段:分析“模式化”,反思“教学化”。
七年级学生作文水平是层次不齐的,这个学期从笔者的调查和总结来看,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学生“模式化”价值观,缺乏个性张扬
写“我的母亲”,就是自己生病了,就是母亲如何背自己上医院,如何在医院里几天几夜不睡觉,然后是母亲累得病倒了;写“家庭困难”,许多学生都让自己父母“下岗”;写“独生子女的困惑”,有一半学生让自己的父母“离婚”。缺少鲜活,缺少真实,虚构满天,这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吗?从另一个角度看,文章立意虽然貌似正确了,但文章的个性魅力也荡然无存了。这实际上是过去“八股文”的现代翻版。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公共汽车上,自己座位旁边不是立着一位孕妇,就是站着一位抱小孩的老妪,自己理应让座,却思谋再三。站立者摇摇欲倒、危乎险哉之际,“腾地”站起一位往往是非老即残的人士,而“我”则羞愧难当,后又“顿悟”老迈体残者常常心灵美好,身体健康者则精神伤残。
(二)是反思教学,已为“模式化”埋下祸根
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是否常常陷入不重内容,技法至上的泥沼中呢。不注重不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材料所包含的人文情感,不指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内容表达出来,反而舍本逐末,把作文教学重点放在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上,有的写作指导课和讲评课大讲如何点题、开头、过渡、照应、结尾,大讲对不同的文体各写几个自然段都作了相应的规定,而对写作的内容则轻描淡写,一语带过。
实施阶段:找准策略,大胆尝试。
“策略”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笔者这里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让学生从“模式化”训练引导到有“个性化”训练上来,让学生们可以收获写作进步的成功与喜悦。我是这样来尝试的:
实施做法如下:
(一)感受生活,个性练笔
现在的学生总觉得“三点一线”的生活单调、枯燥无味。其实,这些只是“不利因素”,而不是“不能改变”。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渴,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在习作个性化指导中就应该想方设法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把学生的视线、触角引向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这些信息都有可能成为以后习作的内容。如:一个电话、国旗下讲话、父母的闲聊和心中的快乐与委屈等。
譬如班级举行的篮球赛活动中,笔者没有像以往那样让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自习。笔者感觉到这是一个对学生充满个性体验生活的绝好机会。果然,比赛因为这些孩子的热情显得更加激烈。回到教室时,笔者问:“今天的这场比赛有什么特别的吗?”顿时,孩子们七嘴八舌炸开了,有的说“我们班赢得真痛快”,有的说“全校只有我们班有拉拉队”,有的说“个别同学老是捣乱”……看着为抢话而面红耳赤的学生们,我示意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第二天一大早,学生们整整齐齐交来了日记本,同样是一场篮球比赛,为什么与以往迥然不同?这就是亲身体验,写出了真话。要知道这一次次的积累、一次次的体验是在为学生日后的“厚积薄发、畅所欲言”打基础啊!
(二)打破模式化思维,激发写作情感需要
笔者采用的方法是:七年级才开始写作文时让学生统计一下每次作文大家所采用的题材,进行归类,绝大多数情况下,相同题材的占大多数,然后把统计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其思维的模式僵化的荒谬。或者老师出一道作文题,让学生构思然后要学生把其构思写在纸上,进行交换,然后统计,让他们感受模式化作文的可笑之处。
当然,更要向学生展示同一道作文题,别人的创新,别人的逆向思维,别人的鲜活语言,正面感召学生向生活求新意,知道“原来作文原来也可以这样写”,从而抛弃小学时的模式化作文思维习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工作的最深刻的意义在于造就和培养人的需要”。在作文训练中我们教师不能只注意自己的讲解和分析,一定要注意到学生在情感上需要一种怎样的表达。其实,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老师的激发,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其实,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往往我们忽略了学生这个可贵的感悟,后续工作没做好,我们应就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对课文的感悟,趁热打铁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让学生去谈。
(三)作文讲评,放开评价权
朱作仁在《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上也能展示“真我”,我的方法是:
让学生上台行使讲评权。因为批改就是主要由学生完成的,所以他们最有发言权。课前每组确定1至2人上台评讲,每次轮流。评价的方式可以一边读被评的文章一边读讲评者的批语,也可以读完全文再对文章作整体评价,但对每次被评的好作文评讲者应以自己的眼光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刚开始,的确用的不怎么样,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但反复多次尝试运用,慢慢地习惯了,会在一开始构思时就能自然地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对应的形容词等,写作时自然就得心应手,下笔如流水了,文章不在显得干巴巴的,显得有血有肉,丰满多了。
三、行动研究的收获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通过扎扎实实研究,笔者有如下几点进步:
1.本课题研究为校市级课题《基于点拨——探究为核心的作文教学研究》的子课题。
2.个性化训练,有效促进整体学生的写作水平。如701班语文平时质量监控中作文分析的表格数据:
701班语文平时质量监控中作文成绩一览表
从表格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文特优人数由0上升为1人,优秀人数也逐步增加。基本达到了我的课题教研的预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或领会“个性化”指导,进行行之有效的习作训练后,能积累到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写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或许,笔者的成绩并不突出,但从数据中,也可看出笔者努力前行的每步脚印。
3.通过本课题的行动研究,笔者的收获很多,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知识,更主要对习作的有效性开展多了几份认识,更认可“习作的个性化指导训练”长期坚持下去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
四、行动研究的结果与思考
结果:笔者的课题研究即基于学生习作个性化行动研究,在完成了“理论准备”之后,笔者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习作热情高涨。他们“当家作了主人”,真正把习作当作生活的需要,同时学生的习作成绩也得到显著提高。“个性化”犹如春天缕缕暖暖的阳光投入了每个孩子的心房,使学生的习作显示出生机盎然的景象。看学生的习作,简直是种享受。一位诗人说得好,不要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光飞来。让个性化习作,秀出一个更加富有个性色彩的明媚的春天来吧!
思考:所谓个性化教育“就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社会要求适应其能力水平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发展,而反对强求划一式的教育。”但是,开展“个性化习作”是否影响考试中的命题作文呢?把个性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能否持之以恒地执行呢?个性化习作是否会引起一些学生偏好某种题材呢?我希望能通过这些问题,更好地把握好“个性化”作文的实施步骤,让实践成为教育理论的“源头活水”,让作文教学真正地“活”起来。路在脚下,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滨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