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视域下“美育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王鑫锋 孙月 李萍 刘玫君 葛慧芳

    摘 要: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美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越发凸显,但仍存在片面化、碎片化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上,志愿服务被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后,全国志愿热潮更加高涨,这些都为催发“美育志愿服务”提供了契机。为更好地推进“美育志愿服务”的发展,文章以长沙市为例,分析“美育志愿服务”开展的现状并从培训反馈、整合资源、活动保障这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供一种系统性、品牌型的“美育志愿服务”。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育志愿服务”;组织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5-0016-02

    美并肩真善,通达万物。而美育,是人发自内心的需要。从家庭到校园到社会,虽已开始探索,但师资不足、组织不完善及后劲不足的问题始终横亘其中,美育之路道阻且长。所幸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为美育开启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实地观察、问卷调查为主,探讨长沙市“美育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存在的具体问题与成因,结合学校、家庭的美育需求寻求“美育志愿服务”最佳适配模式。

    一、“美育志愿服务”概念界定与意义

    “美育志愿服务”,是指受过一定素质教育的志愿者(高校大学生、文艺工作者、相关社会团体等)针对0~12岁儿童及家长,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在精神层面上满足人的需求、激发人的潜能、完善人的品格为目的,依托公共或私人设施、媒体等,通过绘本阅读、支教、公演等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来进行非功利性的无偿服务和启蒙审美教育的志愿组织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工作被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志愿服務能实现个人价值和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因此“美育志愿服务”虽尚在发展,但前途可期。推动“美育志愿服务”的发展,既能整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资源,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切实为小学生打造素质教育的新平台,推动小学美育发展,亦能在满足个人的需求同时推动构建文明和谐的精神社会。

    二、“美育志愿服务”开展现状及内因探究

    1.意识高、需求大但发展受限

    在对长沙市十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志愿者大多动机单纯,热情高,能将自己的兴趣或所学运用于实践、能带给受众启发与感动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并对美育的推广助力颇大。长沙市各公立、私立小学均能通过美化校园环境等隐性教育与以班级、社团、选修课、大型活动为依托的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开展美育。据调查,参加美育志愿活动后,60%的家长认可孩子在思维品质、生活态度方面的积极改变,有70%的学生表示能有所收获,另外90%以上的学生感觉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且“美育志愿服务”的支持呼声很高。

    但小学美育师资短缺、校内资源有限等问题不容忽视。“美育志愿服务”亦存在志愿服务规模小,线上相关自媒体平台大多走向商业化,公众对于“美育志愿服务”的了解尚浅等问题。在五一广场、岳麓高校区等地的随机问卷调查中发现90%的人对其的印象仅停留在参观公共艺术场所与大型公益展演。同时,“美育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素质良莠不齐、服务点基础设施较差(活动区域的硬件设施陈旧,难以营造“美”的环境)、资金缺乏(志愿者在志愿过程中必要支出不能保障),“美育志愿服务”的发展极其受限。

    2.组织制度较完善但融合度不高

    “美育志愿服务”组织制度整体较完善。一方面得益于“美育志愿服务”的主体——高校,由团委老师直接指导的校院级联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促进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优质化、社会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得益于“美育志愿服务”的载体——公共艺术场所,其志愿服务体系完整。高校与公共艺术场所志愿部对接,有效推动志愿服务有序开展。但从某公共艺术场所志愿部负责人处了解到,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在“湖南志愿者网”更新滞后;存有在法定节假日、馆内特殊纪念日、大型展览开展期间等需求“旺季”志愿者数量不足,而在“淡季”志愿者扎堆的问题。这与志愿活动本身性质、志愿合作区域限制等有关。这种“高校—公共艺术场所”的单线关系,使志愿者、志愿资源、志愿服务融合度不高的局限性越发凸显。

    3.培训、反馈制度不健全,发展后劲不足

    培训与反馈是培养优质志愿者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个性化素质培训,有利于志愿者在充分锻炼自己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服务”作用。完善反馈体系亦有助于志愿者保持热情、反思成长。但结合长沙市各区“美育志愿服务”开展的实际情况,仅有30%的志愿者认为培训及反馈机制较完善科学,70%的志愿者认为尚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养分不足、培养形式化等问题。而以表扬、表彰为主的反馈在鼓励了先进的同时也“鼓励”了浑水摸鱼,呈现“马太效应”和“内卷化”倾向。志愿活动承担推广美育的重任,传播的知识、文化与志愿者行为举止对受众都形成一定影响力,因此我们需重视健全志愿者培训及反馈制度。同时,“美育志愿服务”载体因资金、资源有限,志愿者资源少,影响力小等因素导致活动不能长久,而志愿者也容易在简单、枯燥的传统服务模式中失去信心,加之志愿者本身不具备强制性,流动性强,导致长期的大型美育志愿活动后劲不足。志愿服务设计活动未成系列,相关配套宣传疲软,志愿者热情难以维系,受众体验不佳等弊端不容忽视。

    三、“美育志愿服务”对策研究

    1.注重培训反馈,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美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按期组织培训,加强学习。建议高校志愿者了解小学美育,以管理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团委老师牵头,依托学校力量,设计并开展相关美育实践活动,收集活动后的信息反馈增进培训成效。志愿者与学生直接对话,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接受方式,积累美育志愿活动的服务经验。“美育志愿服务”培训内容可丰富多彩,抓住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爱与归属需要,设计人性化的心得分享,促进以老带新、人际交往;设计如以美育理念、美育实践、礼仪、师范技能和小学教育理论等干货型培训;设计享受志愿服务载体方的美的自然体验式培训。主体与载体紧密联系,进行一对多的专业培训及反馈制度,规范服务内容,明确服务目标,活动后召开志愿者成果展示会,并将志愿者的表现情况挂钩高校综合测评、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保证美育志愿活动服务工作质量。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制度与多元化的反馈制度实现志愿者的多元发展需求,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提升服务水平。

    2.科学整合资源,分段开展服务

    利用迅猛发展的自媒体及湖南省官方志愿者信息平台,完善志愿者招募与管理机制,扩大志愿者、志愿资源容量。同时,结合公共艺术馆等单位的官方账号发布活动信息,经两方协调后在线上发布志愿活动需求,促进美育志愿活动信息共享,活动结束后整理相关反馈,形成一个完整、成功的活动闭环,让更多人关注到活动的新颖、有趣、有益,进而增加受众面积,提高志愿主体与载体的幸福感,达到资源高效整合。

    志愿者团体可与社区、艺术馆、小学等就美育志愿活动展开交流,保证志愿活动的开展按周次进行。例如,志愿服务进社区,开展绘本阅读、折纸教学、文艺表演等活动,联合志愿者设计美育小课堂发布于社区官方平台,借以小视频、小软文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除此之外,按服务内容对志愿者进行分类管理培训,按服务对象的接受程度安排不同层次的志愿活动,按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时间进行分时段活动。针对受众的特性,设计具有明确的目标、充足的內容,丰富的形式的活动,并由浅入深、由小到大逐层推进,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美育志愿服务”模式。

    3.提供活动保障,凝聚社会力量

    “美育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的载体硬件设施陈旧、资源不足等问题可通过社会公益组织基金会、爱心企业的帮助及网络众筹的方式得到改善,同时也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在公众的需求下结合国家对志愿服务的关注与支持,各地志愿服务组织按照科学、系统的服务模式打造品牌型“美育志愿服务”。另外“三点半课堂”的广泛实施,为“美育志愿服务”又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志愿者进校开展美育志愿活动,能有效缓和小学美育资源缺乏的紧张局势。校方与志愿者签订协议,校方需提供美育教学团队、教学场地、相关教学材料等资源并辅助志愿者做好培训工作,合理分配志愿者进校园上课。志愿者可与学生及学生家长一同参加公共艺术场所的活动,从学校到社会到家庭,环环相扣,将美育贯穿始终。

    美与天地并生,万物合一。它不是为了实现狭隘的直接的物质实用。因此,“美育志愿服务”需志愿者引导个体去功利化,逐步实现“财富—自由—诗与远方”。审美是独立的,同时也是全面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学校不可因面子工程、从众随流而推行美育,也不能随意挤占美育时间,广大家长也应更加重视美育。这种非功利性能有效推动“美育志愿服务”,志愿者也可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双向美育水平提高,增强志愿者及相关单位的社会责任感,切实为小学生打造素质教育、还原美育实质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王刚,张国.小学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J].甘肃教育,2019(20):33.

    [2]徐峻涛,杨雪.青年志愿服务“互联网+国际化”探索[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21):58-59.

    [3]俞芳,冯江英.开展小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与活动中的问题和对策探讨——以乌鲁木齐市第Y小学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4):59-64.

    [4]李卓芬.让儿童在体验中快乐成长——广州市越秀区红火炬小学德育活动巡礼[J].中小学德育,2019(4):65-66,57.

    [5]明月,干洪伟.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化模式探讨——以湖北师范大学“萤火虫中小学美育志愿服务基地”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93-96.

    作者简介:王鑫锋(1999—),女,湖南双峰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

    通信作者:葛慧芳(1964—),女,湖南长沙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儿童文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