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迟暮》中的伤感情怀思考
王子璇
摘 要:“遲暮”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古典的意象,它让读者想象到的不仅仅是从天幕边缘渐渐涌上来的黄昏。张爱玲的小说《迟暮》描写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青春已消逝的女子凭栏哀悼青春的画面,蕴含了伤感的情怀,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青春的珍惜。文章结合作品内容,就《迟暮》作品中的伤感情怀进行解读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 《迟暮》; 伤感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7?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2-014-001
在张爱玲散文《迟暮》的创作中,向人们展现了小说创作中人物的雏形“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靠在栏杆上,她有眼睛,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朦胧的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人生的谜。她是时代的落伍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向人们展现了青年时代的迷茫、惆怅和空虚。为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青年时代的成长迷茫,明确个人未来发展方向,文章就张爱玲作品《迟暮》中的伤感情怀展开探究。
一、张爱玲散文《迟暮》作品基本解读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迟暮》在提笔的时候就描写了一个空间中的景致,涉及到的意象包含东风、桃花、扭动的柳丝、如轻云般的柳絮……通过多种意象的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自由、放任的春天。从开头的一段描述中表面写的是春天的美丽,但是“多事的东风”、“桃红醉依在封姨的臂弯里,一下子就不见了”,则是在“多事”的描述中蕴含了深深的愠意。
在描写了春天的一番景象之后,作者笔下所描述的人物出现,“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这就是封姨了,她“才从青春之梦醒过来”,茫然不知眼前发生的一切。”作者笔下的封姨本来是一个青春芳华消逝的女人,眼前的春天是她过去的影子,是一种青春逝去的象征。
在封姨出现之后,作者紧跟着人物情感的变化来对人物梦醒之后的空虚和惆怅进行一系列的追问,对春天不平的恨意逐渐发展演变为对造物者一种无力的责难:“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予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春天的稍纵即逝和循环往复是多么不协调的,造物者的不公平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奈。在经过无果的追问之后,张爱玲在让主人公对未来的瞻望中一次次无望的寻觅自己青春的痕迹,在寻觅的过程中越发的发现自己的人生陷入到一种尴尬的处境中。她仿佛能够看到一个老妇人,在夜半黯绿的灯影下,呢喃颂经,只有那暗室才属于她,只有苍凉单调的磬声与她相伴,最后在一滴冷的眼泪流在自己冰冷的嘴唇上,为她的青春划上了一个句号。
美人迟暮和青春逝去是一个古老而又深远的话题,用春天来对比,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散文的立意创作并不新鲜,选取自然界中的自然春天现象作为描述的对象,让人透过春天以及春天事物中的自然更迭来让人参悟人生的极致和美好。
二、《迟暮》中意象的特点
第一,经历。当年的豪举现在烟消云散,年少时候的容貌逐渐被生活消磨殆尽。第二,心理变化。在年少时期做的都是美好的梦,在醒来之后剩下的只有惆怅和空虚。第三,环境。在一个发狂的世界中,个人的经历和心理必然会随着时代变化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时代环境下每个人物的过去和现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爱玲小说和散文创作中的主人公不是在心理上存在问题,就是在生理上存在问题。迟暮的意象在封建社会发狂的世界中呈现出一种逐渐衰败和消亡的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家庭中个体思想和经历的一种缩影。
三、《迟暮》意象意义的双重解读
在封建社会时期,衰败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实,作家意识到家族整体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命运,且这种命运在作家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从张爱玲的《迟暮》作品内容来看,迟暮的意象一方面是作者对青春逝去的一种惋惜,另外一个方面则是体现了对青年时期个人迷茫发展的一种思考。
“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的想着流下了眼泪,感觉自己的青春已经逝去,开始进入到暮年人的阶段,在这个时期突然觉得世界的残酷和悲哀。从第一层意义上来看,“迟暮”是作者透过女主人公向人们所传达的青春逝去的遗憾和人生的悲哀和无奈。在散文的描写中通过向人们展现世间的繁华和兴奋来从侧面衬托主人公内心的苍凉和孤单。
《迟暮》这篇文章出自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展现了张爱玲年少时期洞察人生的心智,在熟话题、惯用手法中融进了许多凄厉和苍凉。“迟暮”的深层含义主要是指在青春逝去和生命悲哀感慨背后作者对人生意义的一种积极思考,特别是在青春逝去之后怎样去面对接下来的生命,引人深思。结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发现,在《迟暮》中作者所描述的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和张爱玲的母亲十分相似,作品里面的女人曾在海外游历。张爱玲很小的时候母亲也曾出国留学好些年,直到她八九岁时才回国,后来又与她父亲离异。她有充分的机会体察她母亲的心境。透过对女主人公的描写表现出张爱玲对母亲的复杂情感。
综上所述,张爱玲散文《迟暮》的创作向人们展现了青春已逝少女追悼青春的现象,由此引发人们对年龄、青春和生命态度的思考,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青年人生活在工业化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为了生存不停的去奔波,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迷失自己,通过《迟暮》让我们青年人学会在浮躁社会中始终保持一颗能够审视周围繁华的心,帮助青年人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实现个人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小华.天才笔下的迟暮伤感——张爱玲散文处女作《迟暮》赏析[J]写作,2008(11):14-16
[2]程夏敏.同一故事框架下的艺术改写——以《半生缘》与《普汉先生》为例[J]华文文学,2016(3):62-66
[3]史红华.悲情张爱玲——浅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