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谈判过程中苏两国高层互动述论
【摘 要】在朝鲜战争谈判过程中,中苏两国领导人通过电报、访问等形式积极进行互动,对谈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朝鲜停战谈判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城谈判阶段主要针对两个问题:撤军和军事分界线。板门店谈判第一阶段主要谈两个问题:军事分界线和战俘问题。板门店第二次谈判重启后,美苏两国的新领导人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战俘问题上中苏出现分歧,中国只能被迫接受苏联的方案,做出让步,签订了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
【关键词】朝鲜战争;中苏;高层互动;停战谈判
【中图分类号】D232;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7)01-0095-07
朝鲜停战谈判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军事和外交斗争并存。目前随着越来越多历史档案的解密,对于朝鲜停战谈判的研究也不断增多。①国内研究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着重于谈判过程的起伏变化、在谈判过程中美方的态度以及苏联在朝鲜谈判中的影响等,但对于朝鲜停战谈判中中苏高层互动的研究较少。本文借助俄罗斯解密档案材料,对朝鲜战争谈判过程中中苏领导人的沟通互动进行详细地叙述,尤其是谈判面临僵局时,中苏高层领导沟通协商的过程。
一、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的缘起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南朝鲜发起进攻,最初北朝鲜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但9月15日美国在仁川登陆,形势对北朝鲜极为不利。10月19日,中国志愿军渡过了鸭绿江抗美援朝,将美军打回到三八线附近。
1950年12月5日,印度、埃及、緬甸等11个中立国家向中国政府和朝鲜发出停火呼吁,并起草了《朝鲜和平方案》。在这一问题上,中国高度重视苏联的意见,中苏两国高层关于停战谈判的互动也由此开始。12月7日,周恩来会见苏联大使,提出五项停止军事行动的条件,即:所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美国军队撤出台湾海峡和台湾岛;朝鲜问题应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并从联合国逐出蒋介石的代表;召集四大国外长会议准备对日和约。②周恩来还提出中国政府希望当天得到苏联的答复。斯大林回电表示支持:“我们完全同意提出在朝鲜停止军事行动的条件。并且认为不满足这些条件军事行动就不能停止。”③同时斯大林还建议中国应该等美国和联合国先提出条件。为了保持与中国协调一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做出决议,通知在联合国的代表团,在停止朝鲜军事行动建议中加上中国五项条件中的第一条和第三条。9日,得到苏联的支持后,伍修权在联大向印度代表表示中国政府愿意与联合国就停战问题提出的具体建议进行协商。
12月11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了联合国关于朝鲜停战决议的问题,否定了中国的停战方案。毛泽东决定继续发动军事进攻,扩大战果,以便在谈判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斯大林明确支持毛泽东的决定,认为越过三八线在政治上更加有利,还决定再提供2000辆汽车以解决志愿军后勤运输问题。1950年12月31日朝鲜战争第三次战役爆发,中朝军队不仅占领了美军补给基地和南朝鲜首都汉城,还把联合国军打到三七线附近。面对军事失利的局面,联合国内部要求停战的呼声不断高涨。1951年1月11日,联合国朝鲜停火三人委员会提出新议案,并于13日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五步方案。美国对此依然持强硬态度,15日,杜鲁门发表广播演说,宣称美国愿意谈判但绝不向“侵略”低头,也不“姑息”苏联统治势力造成的巨大威胁。基于这种情况,17日周恩来致电联合国,明确拒绝了联合国提出的五步方案。20日美国向联合国正式提出了“中国是侵略国”的议案。
1951年1月25日美军在朝鲜发动了全线反扑。志愿军虽然在第四次战役中胜利地完成了防御任务,但因为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困难,而被迫转入战略相持阶段。3月初,毛泽东就志愿军坚持长期作战这一问题与斯大林交换意见,双方一致认为朝鲜战争将长期化。第四次战役结束的第二天,第五次战役打响。志愿军失败,退回到三八线附近,美军也损失很大,战局处于僵持状态,交战双方又重新考虑停战谈判问题。
由此可见,1951年的停战谈判,是中美战场上僵持的结果。双方都想保住现有战果并积蓄力量扩大战果。因此,中国非常需要苏联的支持,在谈判过程中中苏高层互动频繁。
二、开城停战谈判中苏高层领导的互动
1951年5月下旬,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对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回顾与总结。多数与会者主张志愿军停在三八线附近,边打边谈,争取谈判解决朝鲜问题。这时候美国国内对于继续作战也存在分歧,寻求盟国支持无人响应,扩大战果会导致严重影响,种种考虑下打算进行停战谈判。5月31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下达命令给李奇微,要求他在努力使中朝军队付出重大牺牲的情况下,争取“缔结合理的停战协定,终止敌对行动”。
6月2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告知他美国前驻苏大使乔治·凯南以私人身份于5月31日会见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时,表示美国有意通过联合国或者其他方式与中国商量结束朝鲜战争的办法,以此试探中国的态度。3日,中共中央经与朝鲜方面协商,确定了在准备长期战争的同时争取和谈结束战争的新的战略方针。6月4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说明了第五次战役的不利情况,委婉表示志愿军只能在三八线附近打一场持久的消耗战。5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说:“我同您一样认为,不应急于结束朝鲜战争。”①此时,苏联在停战问题上与中国的看法不一致。斯大林认为志愿军遭遇失败后士气受挫,应该主动进攻扩大战果以提高中朝军队的士气,也为朝鲜停战谈判创造有利的条件。②收到斯大林来电同时,毛泽东与金日成在北京举行会谈。金日成已得知美国方面有意进行谈判。在这两次战役中,金日成看出短期解放南朝鲜可能性很小,因而也倾向于停战谈判。中朝两国在停战问题上取得一致,当前的问题是苏联尚未认识到中朝两国军队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4日傍晚,毛泽东回电斯大林,明确提出派高岗前往莫斯科向斯大林报告“我们在朝鲜战争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严重问题”并希望斯大林予以指示。①9日的电报中,毛泽东明确告诉斯大林,高岗此行目的是准备向斯大林报告我们“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想法。②
6月13日,高岗和金日成就朝鲜问题向斯大林进行了汇报。斯大林爽快地答应了中国提出的关于提供60个师的武器装备和为彭德怀派遣军事顾问的要求。但是当高岗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是否可以开始考虑以三八线为界进行停战谈判问题时,斯大林表示不理解,在高岗和金日成反复解释中朝方面面临的诸多困难,斯大林最终作出让步,表示:“关于停战。我们认为,现在停战是件好事。”③由此可见,苏联原本不支持停战谈判,希望继续作战,扩大战果,但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积极互动中,苏联改变了看法,转而支持谈判。
由于交战的中美双方都不愿意主动提出停战和谈,因此斯大林决定由苏联来促成谈判。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在联合国大会讲话中,提出交战双方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谈判停火与休战,并把双方撤离三八线”。④6月26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明确指出:“从军事观点来看,在三八线停火是可以接受的。”⑤30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马立克的讲话保证了我们进行和平谈判方面的主动权”,同时又向斯大林提出:“如果谈判开始,最好您亲自领导他们,以免出现不利的局面”⑥并且毛泽东还就金日成电报中提到的“如果李奇微想进行谈判,我们应当如何回答”这一问题致电斯大林。⑦当天,联合国军总指挥李奇微发表声明:建议在元山港外举行朝鲜战争谈判。7月1日,金日成和彭德怀联名复电李奇微:同意举行谈判停战,但建议把“三八线”以南的开城作为正式谈判地点。美方表示同意。
1951年7月10日,开城停战谈判开始,朝鲜战场上出现了一个长期处于边打边谈、军事对峙和外交斗争交织的复杂局面。毛泽东就谈判方针和具体对策的看法多次与斯大林通电,甚至还主张让斯大林亲自来主持谈判。斯大林对此表示拒绝,认为停战谈判策略应该由毛泽东来决定,苏联可以对某一些问题提出建议。⑧经过反复的电报磋商并征得斯大林同意后,中朝拟定了关于停止朝鲜军事行动协议草案。草案内容包括:双方同时发布命令,在朝鲜的陆、海、空力量停止敌对行动;双方军事力量从三八线各后撤10英里,建立非军事区;双方停止从外部向朝鲜调运装备,调动或补充人员;在停止军事行动后3个月期限内分批交换全部战俘;所有在朝鲜交战的外国军队,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3个月内分批全部撤离南北朝鲜;南北朝鲜的难民在4个月内应返回从前居住的地区。⑨
然而,这个谈判提案遭到美国方面的直接拒绝,对此中朝方面做出让步,提出不把外国军队撤退问题作为停止军事行动的必要条件。美国政府严格要求李奇微在谈判中不要提及三八线问题,并且提出了九条谈判议程方案。美国方面称分界线的划分和撤军问题属于政治问题,坚决拒绝将撤军问题和三八线列入议程,谈判一开始就陷入僵局。美国因为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在谈判中态度十分强硬。7月19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李奇微:如果中朝坚持把撤军列入议程,就中断谈判,转而寻求国内和盟国的全面支持,不过,为了避免中断停战谈判,可以谈相互减少在朝军队,但绝对不谈撤出所有军队。①20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认为可以接受美方的方案,不把撤军作为谈判的必要条件。②第二天斯大林回电毛泽东:“我们认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不再坚持把撤走外国军队一项列入议程。”③由此,中苏两国取得一致,在撤军问题上做出让步。7月26日,中朝双方同意将撤军问题留待停战实现后再解决,最终正式通过了第一项谈判议程。
停战谈判正式进入谈判阶段的第二项议程,即确定双方军事分界线。由于美军在海上和空中占有绝对优势,因而态度强硬地要求中朝军队分别后撤三十八公里至六十八公里,让出一万两千平方公里土地作为对他们的“海空军优势补偿”。中朝双方一致坚决反对美国的无理要求,谈判再次面临分歧。从1951年7月26日至8月28日,毛泽东在这一问题上多次致电斯大林。7月26日,毛泽东把当天停战谈判会议情况的第9号简报转发给斯大林;7月27日,毛泽东把关于停战谈判会议情况的第10号简报转发给了斯大林。29日毛泽东转发给斯大林关于停战谈判会议情况的第12号简报,30日毛泽东又转发停战谈判第13号简报及就美方关于建立缓冲区的意见致电斯大林。31日,毛泽东转发停战谈判第14号会议情况简报给斯大林。但是,斯大林一直对军事分界线这一问题保持沉默,笔者认为斯大林并不情愿支持以三八线作为军事分界线,希望中朝军队继续作战打到三七线附近,扩大势力范围。直到停战谈判中断后他才表态同意中国的立场,这跟美国态度强硬也有关系。29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说:“我们同意您对目前开城谈判情况的评价和你们的立场。”④而此时开城谈判已经结束。
在没有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中朝两国依然在谈判中坚持强硬的立场,拒绝在军事分界线问题上做出让步。7月27日在谈判中,朝方代表南日发言说:“我方坚决划定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和每方从三八线以南和以北撤退10公里以及在该地区建立缓冲区。”⑤7月28日,毛泽东给李克农电报中说:“你们要严厉批驳乔伊所谓海空军对陆军战斗的影响和在地面部队停止作战行动的情况下海空军将继续行动的怪论。”⑥8月1日,中方谈判代表接到指示:坚持首先解决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问题,为此不必担心谈判陷入僵持。10日李克农向毛泽东报告了美军代表乔伊提出的“应当根据实际军事形势来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谈判要求。⑦第二天,毛泽东给李克农复电中表示一方面坚持沿三八线停战的原则,同时也指示中朝代表团可以提出更为可行的建议。然而美方又提出无理要求:因中朝地面部队具有强大的优势,所以美方地面部隊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天然防御阵地。遭到中朝方面拒绝后,18日联合国军向发动夏季攻势。23日,开城停战谈判被迫中断。
总体来说,开城谈判过程中中苏两国的高层互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城谈判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撤军和军事分界线。就第一个问题,中苏两国领导人通过互动取得一致,中朝在谈判中做出让步,同意不把撤军列入谈判的议程。在军事分界线问题上,中朝和美国均立场坚决,态度强硬,中苏互动基本以中方单方向苏联通报谈判进程为主,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基本没有表态,最终谈判陷入僵局而中断。
三、板门店谈判中苏领导人的互动
开城谈判破裂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夏季攻势,1951年9月19日美军又向志愿军发起秋季攻势,收效甚微。10月15日,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维辛斯基召见美国使馆代办卡明克,告诉他苏联政府认为,军事分界线的问题应该在谈判中而不是在战场上解决,苏联愿意做“一切现实的努力”来使谈判获得结果。①25日美军在秋季攻势失败后重新回到了谈判桌上。在这天的谈判中,美方代表不再坚持“海空补偿论”,谈判地点也在其要求下移至位于双方军控线的板门店。中断了63天的停战谈判在板门店复开。美国又提出要求我方退出开城区一千五百平方公里,遭到拒绝。11月7日,中朝代表提出了“在实际控制线基础上,略加调整,作为军事分界线”的新方案。14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认为“美国方面接受停战条件可能性增大,我们主张就地停战,在双方接触线上,建立军事分界线”。电报还分析了谈判的其他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不难解决,可以“努力争取谈判在年内达成协议”。②斯大林迟迟没有答复毛泽东。毛泽东指示周恩来通过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催促斯大林尽快表态,因为中朝代表在等斯大林的回复期间已经两次推迟了同美方的谈判会晤。③19日,斯大林回复毛泽东,同意中国领导人对形势的判断和所采取的措施,建议“中朝方面应继续在谈判中采取灵活战术,实行强硬路线,不能有急躁和尽快结束谈判的表现”。④不难看出,在分界线问题上,斯大林一直对以三八线作为军事分界线不满意,但中方的坚持和战场的态势迫使斯大林最终接受了中朝两国的方案。11月27日,美方接受了中朝的方案,谈判双方在军事分界线问题终于达成了一致。
1952年2月,谈判双方就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问题签署协议,5月,谈判双方解决了停战安排和监督问题,至此,战俘问题成为停战谈判的最后一个议程。毛泽东此前认为战俘问题应该不难达成一致意见,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也曾肯定地认为在战俘问题上“我们反对一对一交换的原则而主张有多少交换多少的原则,估计这个问题不难达成协议”。⑤根据双方公布的数字,美方俘虏北朝鲜战俘11.2万人,俘虏中国战俘2.08万人;中朝方俘虏美英籍战俘4417人,南朝鲜战俘7142人。⑥双方俘虏的人数相差悬殊,美国坚持“一对一”和“自愿遣返”,中国则要求“全部遣返”。由于中美双方都拒绝让步,谈判陷入僵局。为了迫使中朝方面接受美国的遣返方案,美国对朝鲜北方进行轰炸。
7月13日,联合国军代表再次提出了遣返新方案,即美国同意把它遣返战俘人数由最初的7万人增加到8.3万人,其中朝鲜人民7.66万人,而志愿军战俘仅6400人。第二天,金日成给毛泽东的电报中提出应该接受美国方面的条件,以便立即实现停战。15日,毛泽东在电报中说服金日成,此时答应美国的条件对中朝的政治和军事都是不利的。中朝两国在战俘问题上发生分歧,都希望能得到苏联的支持。7月15日,毛泽东就这一问题致电斯大林,16日金日成也致电斯大林。17日,斯大林复电表示支持毛泽东,并说服金日成同中方保持一致。①
8月15日,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20日,周恩来向斯大林汇报了中朝在遣返战俘问题的分歧,斯大林再次表示支持毛泽东。周恩来还谈到中国准备了三个遣送方案,底线是将未遣返的那部分战俘交给中立国家。这一条成为最终解决战俘问题的方案。周恩来转达了毛泽东的建议,即邀请金日成和彭德怀到莫斯科与斯大林会谈,斯大林表示同意。②9月4日,斯大林、周恩來、彭德怀、金日成等举行会谈,讨论朝鲜停战谈判问题。斯大林表示赞成中方坚持遣返全部战俘的立场,同时准备提出按比例遣返的方案,即美方如扣留 20% 的中朝战俘,中朝也按 20% 的比例扣留对方战俘。斯大林要求金日成在战俘问题上与中方保持一致,为了安抚北朝鲜,他同意按照金日成的清单为其提供军事援助。19日,斯大林与周恩来的会谈中,详细讨论了交换战俘问题,提出苏联代表将在联合国提出解决朝鲜战争的三点建议。10月8日,中朝提议停战后将所有战俘送到非军事区由对方接管,再对战俘询问后进行遣返,美方代表表示拒绝,停战谈判彻底陷入僵局。
综上所述,板门店谈判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两个问题:军事分界线和战俘遣返问题。军事分界线问题上,苏联与中国态度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斯大林没有明确表态,直到谈判中断后,他才予以支持。战俘问题并不涉及苏联利益,因此苏联完全支持中国,并在中朝发生矛盾时积极从中进行调解,从而使中朝双方意见达成一致。
四、签署《朝鲜停战协定》过程中两国高层的互动
谈判中断以后,美军不断向中朝军队发动猛烈进攻,志愿军奋起还击并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正式就任美国总统。他认为:朝鲜战争是一场无法打赢的战争,这和美国“欧洲第一位”的全球战略不符,必须尽快结束朝鲜战争。2月22日,美国方面率先提出恢复谈判。3月5日,斯大林病逝。苏联新任国家领导人马林科夫改变了以往对对朝鲜战争的政策。3月8日,周恩来率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吊唁斯大林活动。马林科夫向周恩来通报了希望尽快结束朝鲜战争的决定,周恩来表示会向北京汇报苏联这一新政策。苏联也向平壤派出特使,向金日成传达苏联打算结束朝鲜战争这一决定。③
1953年3月19日,苏联部长会议致信毛泽东和金日成,要求中朝积极回应美方提出交换伤病战俘的要求,同时要求中国尽快解决战俘问题,以确保停战合约的顺利缔结。④21日,马林科夫与周恩来就朝鲜停战问题举行会谈,通报了苏联的方针。22日,毛泽东回电莫斯科表示接受苏联的建议。第二天,毛泽东致电中国谈判代表说:“对于对方违反协议一事,在最近一个星期,如无重大事件,不要轻易向对方送抗议”。⑤28日中朝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恢复谈判,苏联随后表态支持。29日,金日成告诉苏联代表“他完全同意苏联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建议,认为这一建议必须尽快实现”。①他表示朝鲜会积极地准备恢复谈判。30日,周恩来发表声明,就解决战俘问题提出建议,即:“双方应保证在停战后立即遣返其收容所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而将其他战俘转交中立国”。②31日,金日成发表声明支持周恩来建议。4月1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发表了支持周恩来建议的声明。4月11日,谈判双方签订《遣返伤病被俘人员协定》。26日,中断六个月之久的谈判在板门店重启。
恢复谈判后,美方仍不愿放弃原先提出的条件,坚持“自愿遣返”原则。1953年5月13日,经毛泽东指示并批准,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了夏季反击作战。25日,美国被迫宣布接受中朝方面“将不直接遣返的战俘移交中立国”的提案。为了尽快解决战俘问题,美苏两国直接进行互动。28日,美国驻苏联大使波伦拜会莫洛托夫,介绍了美方提出的新六点建议,并表示:“美方同意将不愿遣返的战俘交给一个政治委员会来解决,政治委员会的组成和运行将按照印度在联合国提交的方案办理。”6月3日,莫洛托夫会见波伦,表示同意美方的建议。③8日,美国向南朝鲜施压迫使其接受“关于遣返战俘”问题的提案。中朝和美方就战俘问题最终达成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各方应将其收容下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分批直接遣返,其余战俘应于停战协议生效后60天内交给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看管,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在30天内宣布解除其战俘身份,使之成为平民,然后根据个人意愿决定其去向。④15日,停战谈判的各项议程全部达成了协议。7月27日,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了。
总体来说,在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的三个阶段中,中苏高层的互动沟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中国积极沟通互动为主。根据俄罗斯解密档案的统计,在历时两年的谈判中,中苏领导人电报互动达92封,代表團访问3次。中方向苏方通报谈判情况,在重要议题上获得苏联的支持和建议,对于推动谈判进程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由于中苏在朝鲜战争中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而在谈判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上互动的程度和态度也不相同。开城谈判阶段主要针对两个问题:撤军和军事分界线,在苏联的建议下,中朝在撤军问题上做出了让步,而在军事分界线问题上则寸步不让。在这一问题上中苏高层互动主要是毛泽东向斯大林通报谈判情况,而斯大林长时间未表态,谈判中断后他才表示支持毛泽东。板门店谈判第一阶段主要谈两个问题:军事分界线和战俘问题。在分界线问题上,斯大林仍然没有答复毛泽东的电报,最终才表示支持,加上美方做出让步,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战俘问题因不涉及苏联利益,因此斯大林坚定地支持中国,并且在中朝发生矛盾的时候进行调解。板门店第二次谈判重启后,美苏两国的新领导人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中国与苏联领导人缺乏有效沟通,只能被迫接受,最终在损害中方利益的情况下做出让步,签订了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
(刘仁,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