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秀生源基地建设研究
文/张洪亚+王秀彦
建设优秀生源基地的原则
1.统筹规划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属性、办学层次、发展规划等因素,结合考生近年来志愿填报情况、中学录取人数,以及相关录取数据等综合分析,科学地选择一批适合建立优秀生源基地的中学。为了确保质量,应该统筹规划,每年有重点地考察一批、建设一批,不宜一次性大批量设立。
2.三方有利
生源基地建设要坚持高校有利、中学有利、学生有利原则,达成共识,共同发展。也就是说,在围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大前提下,有利于高校多招收优质生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有利于中学提高升学率,提高办学质量;有利于考生的升学和个人成长。只有坚持三方有利的原则,才能引起三方的重视,调动其积极性,确保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严谨规范
生源基地的挑选、签订、维护及后续的反馈需要有严谨、规范的程序,一方面体现高校和中学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双方合作的长期性、有效性。
优秀生源基地建设工作的策略研究
1.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和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中学作为优秀生源基地
首先,在选择中学时,可以把历年招生录取中生源较好的、与本校有历史渊源的中学作为首选目标。由于高校的招生历史、办学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许多高校会对部分中学的考生及家长产生“潜在”的吸引力,双方形成了一种默契的良性关系。因此,选择生源基地中学时,可以把这些中学作为首选目标。
其次,从生源质量上来说,基于示范性高中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方面有更多的成功经验,可以以各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为重点考虑对象。
2.签订优秀生源基地协议,举行挂牌仪式
确定生源基地关系后,双方应签署生源基地协议书,举行正式的挂牌仪式。协议中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便自觉遵守和履行。举行挂牌仪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了解双方关系的建立,既展示了高校的实力以及在某几个领域的特长,对中学办学质量和声誉也是一种很好的肯定。
3.实施高中与大学教育的有机衔接
知名教育家谢安邦曾说,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场“接力赛”,需要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有机衔接。河南大学一位学者曾深有感触地说过: “大学要了解中学的课程安排,适应中学的变化;中学也要了解大学的改革方向,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2]如何衔接好中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如何在思想体系、教育体系等方面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保持学生培养的连续性,是大学校长、高中校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和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笔者认为大学与优秀生源基地中学开展双向进校园活动是开展中学与大学教育有机衔接的有效策略。具体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在生源基地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大学先修课”课程是指在高中阶段开设达到大学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供高中生选修,对学习达到一定要求的学生发放课程结业证书,升入大学后,此选修课学分可直接认定。国外实践经验以及有关研究表明,大学先修课程可以较好地解决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大学先修课(the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在美国很普遍,它于1955年在美国设立,该课程是由大学理事会联合优秀的高中教师共同为高中生开发的大学程度的课程,有志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在高中就可以选修大学一、二年级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及语言和社会科学的部分课程。目前,AP课程已走进世界100多个国家。美国近60%的高中开设AP课程,它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90%的高校承认学生AP课程的成绩和学分,50%左右的大学允许AP课程考试达到相应级别标准的学生直接修读大学二年级课程。[3]国内有些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大学先修课。2013年1月,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宣布,应国内部分中学要求,北京大学合作试水“中国大学先修课程”[4]。北京大学柳彬教授表示,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大学与中学的有机联系不应当被高考割裂,中学教育不应异化为高考强化训练班。[5]
第二,请高校教师到生源基地中学为学生举办讲座,开设拓展性课程。高校可以根据生源基地中学的特点及要求,发挥自身教学科研力量优势,组织教授专家、知名学者去生源基地开设科技、人文类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会,开设拓展性课程,以及与中学一起开展创新科技项目等,以增进与中学的交流及互动,加强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教师的学识、视野和教育方法具有相对的优势,借用大学师资无疑将有助于加强高中教学、推动高中师资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生源,提高了高中教育的水平,实际上也就是相应提高了大学的教育水平。
第三,组织中学生到高校实验室、图书馆参观及参加相关研究活动。大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既神秘又向往,定期组织生源基地学生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高校实验室及图书馆对基地中学学生开放,中学生可以通过申请的方式,获得到高校做实验或借阅书刊的机会。有特殊潜质的学生可以参加高校的学术研究团队,可以获得高校教师的学术指导,对有突出才能的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对其进行专项技能指导。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增强了生源基地学生对高校、对专业的了解,也达到宣传学校、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的意愿。
4.开设“直升班”,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储备人才
大学和中学都希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且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但是那些高考很难涉及的内容却难以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学可以以自主选拔录取为契机,在生源基地中学开设“直升班”,积极探索与中学合作培养人才。“直升班”的学生由大学参与选拔,选拔那些对高校有认同感、有报考意愿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允许不参加高考,直接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直升班的设立,是希望在没有高考压力的情况下,从高一开始,大学就参与学生的培养,很早给他们传递“不是只有高分就行了,要真正能够创新、做社会栋梁”的观念。学生在中学能够提前接受大学教师的指导,通过开设大量选修课和互动课程,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提前学习大学知识,多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直升班”体现了大学选、育衔接的理念,大学招生由过去的“到瓜田里摘瓜”转变为“到瓜田培育自己理想的瓜”。直升班的学生将对高校更有认同感,对专业学习兴趣更浓,避免了高分考生落榜的风险,特别有利于那些有潜质和突出才能的中学生脱颖而出。
5.建立质量跟踪反馈机制
为了长远的发展,高校应建立生源基地质量跟踪反馈机制。首先,建立学生档案库,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获奖、就业等情况全部收集整理,作为档案保存。其次,定期与生源基地中学交流情况,一方面让中学了解到学生的后续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听取生源基地中学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可组织已就读高校的优秀学生回生源基地学校开展汇报会,文艺演出等。高校还可组织优秀生源基地评比、设置高校奖学金、助学金等活动,以此激发生源基地教师、学生的热情,让其更好地投入到生源地建设中。
建设优秀生源基地的意义
首先,为高校提供充足、优质的生源。充足、优质的生源有利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正如弗莱科斯纳所说: “决定大学发展前景和质量的基本因素是中等教育。大量高素质的中学生才是大学永不枯竭的源泉。”[6]
其次,保持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高校通过对中学教育施加影响,把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提早灌输给中学生,参与培养一批有志愿意向的考生,培养他们对高校的认同感,培养和增强他们对学科和专业的兴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生源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高校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高校与中学建立优秀生源基地关系,有利于高校提高生源质量,有利于生源基地中学开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保持人才培养的联系性。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北京教育考试院,2003年-2012年北京教育考试院工作简报.
[2]蒋雪岩.教育的链条不可割裂—对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78.
[3]张笑岩. 美国AP课程述评[J].基础教育参考, 2010,(9):27-31.
[4]求真问道.北京教育(高教版)[J].2013,(3):4.
[5]原春琳.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28日.
[6]刘利军.关于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对接的问题研究—对构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桥梁的思索[J].中国科技信息, 2004,( 24) : 157.
[责任编辑:李艺英]
建设优秀生源基地的原则
1.统筹规划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属性、办学层次、发展规划等因素,结合考生近年来志愿填报情况、中学录取人数,以及相关录取数据等综合分析,科学地选择一批适合建立优秀生源基地的中学。为了确保质量,应该统筹规划,每年有重点地考察一批、建设一批,不宜一次性大批量设立。
2.三方有利
生源基地建设要坚持高校有利、中学有利、学生有利原则,达成共识,共同发展。也就是说,在围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大前提下,有利于高校多招收优质生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有利于中学提高升学率,提高办学质量;有利于考生的升学和个人成长。只有坚持三方有利的原则,才能引起三方的重视,调动其积极性,确保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严谨规范
生源基地的挑选、签订、维护及后续的反馈需要有严谨、规范的程序,一方面体现高校和中学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双方合作的长期性、有效性。
优秀生源基地建设工作的策略研究
1.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和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中学作为优秀生源基地
首先,在选择中学时,可以把历年招生录取中生源较好的、与本校有历史渊源的中学作为首选目标。由于高校的招生历史、办学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许多高校会对部分中学的考生及家长产生“潜在”的吸引力,双方形成了一种默契的良性关系。因此,选择生源基地中学时,可以把这些中学作为首选目标。
其次,从生源质量上来说,基于示范性高中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方面有更多的成功经验,可以以各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为重点考虑对象。
2.签订优秀生源基地协议,举行挂牌仪式
确定生源基地关系后,双方应签署生源基地协议书,举行正式的挂牌仪式。协议中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便自觉遵守和履行。举行挂牌仪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了解双方关系的建立,既展示了高校的实力以及在某几个领域的特长,对中学办学质量和声誉也是一种很好的肯定。
3.实施高中与大学教育的有机衔接
知名教育家谢安邦曾说,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场“接力赛”,需要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有机衔接。河南大学一位学者曾深有感触地说过: “大学要了解中学的课程安排,适应中学的变化;中学也要了解大学的改革方向,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2]如何衔接好中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如何在思想体系、教育体系等方面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保持学生培养的连续性,是大学校长、高中校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和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笔者认为大学与优秀生源基地中学开展双向进校园活动是开展中学与大学教育有机衔接的有效策略。具体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在生源基地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大学先修课”课程是指在高中阶段开设达到大学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供高中生选修,对学习达到一定要求的学生发放课程结业证书,升入大学后,此选修课学分可直接认定。国外实践经验以及有关研究表明,大学先修课程可以较好地解决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大学先修课(the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在美国很普遍,它于1955年在美国设立,该课程是由大学理事会联合优秀的高中教师共同为高中生开发的大学程度的课程,有志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在高中就可以选修大学一、二年级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及语言和社会科学的部分课程。目前,AP课程已走进世界100多个国家。美国近60%的高中开设AP课程,它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90%的高校承认学生AP课程的成绩和学分,50%左右的大学允许AP课程考试达到相应级别标准的学生直接修读大学二年级课程。[3]国内有些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大学先修课。2013年1月,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宣布,应国内部分中学要求,北京大学合作试水“中国大学先修课程”[4]。北京大学柳彬教授表示,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大学与中学的有机联系不应当被高考割裂,中学教育不应异化为高考强化训练班。[5]
第二,请高校教师到生源基地中学为学生举办讲座,开设拓展性课程。高校可以根据生源基地中学的特点及要求,发挥自身教学科研力量优势,组织教授专家、知名学者去生源基地开设科技、人文类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会,开设拓展性课程,以及与中学一起开展创新科技项目等,以增进与中学的交流及互动,加强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教师的学识、视野和教育方法具有相对的优势,借用大学师资无疑将有助于加强高中教学、推动高中师资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生源,提高了高中教育的水平,实际上也就是相应提高了大学的教育水平。
第三,组织中学生到高校实验室、图书馆参观及参加相关研究活动。大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既神秘又向往,定期组织生源基地学生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高校实验室及图书馆对基地中学学生开放,中学生可以通过申请的方式,获得到高校做实验或借阅书刊的机会。有特殊潜质的学生可以参加高校的学术研究团队,可以获得高校教师的学术指导,对有突出才能的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对其进行专项技能指导。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增强了生源基地学生对高校、对专业的了解,也达到宣传学校、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的意愿。
4.开设“直升班”,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储备人才
大学和中学都希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且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但是那些高考很难涉及的内容却难以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学可以以自主选拔录取为契机,在生源基地中学开设“直升班”,积极探索与中学合作培养人才。“直升班”的学生由大学参与选拔,选拔那些对高校有认同感、有报考意愿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允许不参加高考,直接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直升班的设立,是希望在没有高考压力的情况下,从高一开始,大学就参与学生的培养,很早给他们传递“不是只有高分就行了,要真正能够创新、做社会栋梁”的观念。学生在中学能够提前接受大学教师的指导,通过开设大量选修课和互动课程,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提前学习大学知识,多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直升班”体现了大学选、育衔接的理念,大学招生由过去的“到瓜田里摘瓜”转变为“到瓜田培育自己理想的瓜”。直升班的学生将对高校更有认同感,对专业学习兴趣更浓,避免了高分考生落榜的风险,特别有利于那些有潜质和突出才能的中学生脱颖而出。
5.建立质量跟踪反馈机制
为了长远的发展,高校应建立生源基地质量跟踪反馈机制。首先,建立学生档案库,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获奖、就业等情况全部收集整理,作为档案保存。其次,定期与生源基地中学交流情况,一方面让中学了解到学生的后续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听取生源基地中学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可组织已就读高校的优秀学生回生源基地学校开展汇报会,文艺演出等。高校还可组织优秀生源基地评比、设置高校奖学金、助学金等活动,以此激发生源基地教师、学生的热情,让其更好地投入到生源地建设中。
建设优秀生源基地的意义
首先,为高校提供充足、优质的生源。充足、优质的生源有利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正如弗莱科斯纳所说: “决定大学发展前景和质量的基本因素是中等教育。大量高素质的中学生才是大学永不枯竭的源泉。”[6]
其次,保持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高校通过对中学教育施加影响,把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提早灌输给中学生,参与培养一批有志愿意向的考生,培养他们对高校的认同感,培养和增强他们对学科和专业的兴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生源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高校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高校与中学建立优秀生源基地关系,有利于高校提高生源质量,有利于生源基地中学开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保持人才培养的联系性。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北京教育考试院,2003年-2012年北京教育考试院工作简报.
[2]蒋雪岩.教育的链条不可割裂—对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78.
[3]张笑岩. 美国AP课程述评[J].基础教育参考, 2010,(9):27-31.
[4]求真问道.北京教育(高教版)[J].2013,(3):4.
[5]原春琳.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28日.
[6]刘利军.关于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对接的问题研究—对构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桥梁的思索[J].中国科技信息, 2004,( 24) : 157.
[责任编辑:李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