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王晶
【摘 要】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步入了新阶段。其中,社会矛盾的变化、社会发展现状的变化、社会新型治理方式和治理方向的转变,成为十九大讨论的重点,更成为十九大之后党和政府治理国家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入手,在诠释十九大要旨的同时,提出与全新社会矛盾相对应的社会治理思路和治理模式建议,对如何提高党和政府对十九大路线的践行效果进行了积极思考。
【关键词】十九大;社会矛盾;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3-0013-03
十九大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我国进入社会发展新时代,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思想,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新矛盾,确立了此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并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了提升治理能力的策略。以下将具体分析并归纳十九大后我国治理重点和治理格局。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
十九大肯定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路线,并对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果加以总结,阐释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进程。其中,对社会矛盾的转化以及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问题进行了深入介绍,这为我国开启新的国家治理阶段提供了思路,并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提出了发展路径。以下将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和其现实依据进行具体阐述,为提出新的社会治理路径奠定基础。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实现了突破,这为十九大后开启新型治理阶段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诠释社会矛盾的转化提供了现实依据。我国在各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发展程度提高,深化改革成果显著,民生建设向前迈进,社会思想发展领域呈现繁荣趋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果,强军兴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港澳台工作取得成就,“一带一路”和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使得全球治理体系进入变革时期,从严治党也取得显著成效。上述方面是我国当前社会矛盾转化的物质基础和现实依托,更是十九大后开启社会治理新阶段的依据。
正是基于以上方面,十九大中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阐述与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形成理论照应。198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其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界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随着十九大对我国十八大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成果加以总结,其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界定为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体现了我党在变化发展的视域中看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问题,也体现了经济发展对于整体社会变迁和社会矛盾转化的基础性影响。
进一步对其加以阐述,在社会主要矛盾的界定中,一方面可知党和政府在治理国家时,始终将社会矛盾作为社会治理的要点。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其中两点对于诠释我国社会矛盾的转变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意义:其一,马克思肯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总体更迭趋势表现为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则体现了社会逐步发展,向更高层次躍迁的现实和趋势。其二,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了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文化等对于经济基础的影响。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政策、弱化城乡二元格局差异的政策导向、“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等政策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优化,进一步印证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性。据此,我国现阶段发展成果以及发展进程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论断,社会矛盾的转化更说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诠释是具有历史先见性的判断。
以上对十九大内容所进行了简要介绍。结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转化发展的阐述,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诠释了我国社会矛盾转化的规律性,以下将结合社会矛盾转化的现实,归纳社会矛盾转化对我国社会治理能力所提出的新要求。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社会治理能力的新要求
十九大强调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强调矛盾转化的最终目的,则在于通过一定的实践,使得当前的社会治理方略和治理要点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相适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而,以下将结合十九大对我国当前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通过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发展状况与成果加以归纳,阐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阶段对我国社会治理所提出的新要求。
经济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物质基础,提高现阶段治理规划与经济发展阶段性相契合的水平,则是对我国社会治理所提出的根本要求。《十九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阐述中,强调了当前巩固夯实经济基础的六项发展任务,这也是对我国当前优化经济基础提出要求的方面。归纳来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三去一降一补”成为发展实体经济的必然方向,也是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必然方法,更是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新矛盾相适应的经济发挥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导向则在科技、质量、航天、网络、交通、数字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较高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进一步消解城乡二元格局的经济发展导向,其再次强调了解决“三农”问题对于稳定全党工作、适应矛盾转化的重要性;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则强调了对革命老区、民族及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兼顾;完善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提出了对产权制度的完善,并要求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发展重点,旨在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贸易自由化发展提出新要求,旨在推进国际投融资的深化发展,并将建设自贸港,形成全方位开放的的战略格局作为发展的重点。
十九大对我国当前政治发展道路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新的发展要求对我国传统政治发展路线进行了重申,也提出了与目前矛盾转化相适应的发展策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在政治治理方面的根本保障,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核心内容;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是进一步肯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组织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实现的要求;发挥民主政协的作用是提高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参与权利的做法;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则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高法治化的要求;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是对政府简政放权和创新监管体制的新要求,也是对党政部门内部权力体系予以重构和优化;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是在全新的历史阶段中引导社会各界高举爱国旗帜、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方面。以上是在政治方面对我国矛盾转化阶段提出治理要求的具体呈现。
社会的发展是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治理体系。故而,在文化与社会发展方面,十九大也就现阶段矛盾的特征提出新的治理要求。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十九大对我国当前社会矛盾转化阶段文化发展提出的总体路线和要求。具体来讲,党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并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成为在文化方面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总体要求。
在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的方面,基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与人民切身利益最为相关的环节,我党对此方面的发展提出了系统化要求。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夯实文化基础;提高就业质量与人民生活水平,发挥就业对提高民生建设水平的根本性作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性与统筹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以上方面是十九大后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四面提出的总体发展要求,也是与当前社会矛盾转化阶段性相适应的治理要点。唯有在上述四项宏观方面与微观发展要点上全面践行十九大的发展要求,才能在确保社会发展的方向与实践有效适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实现我国社会发展层次的跃迁。
以下将结合上述方面,提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路径,这是践行十九大发展导向的具体策略,也是与社会主要矛盾相适应的发展方案。
三、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路径
提升党的治理能力,其重点依旧落在现实的社会治理层面上。无论是在经济上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最终的落脚点依旧是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故而,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推进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迈进,则是从根本上在社会治理方面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矛盾转化的途径。据此,通过对十九大报告进行梳理与反思,以下方面是提升我的社会治理能力的具体路径,也是与现阶段社会主义矛盾相适应的发展策略:
其一,发展教育事业是在根本上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举措。在数量上应当提升受教育人数的总量,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性。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旨归,以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为保障,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将此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
其二,就业问题是我国应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点。人民对美好生活抱有期望,而唯有提升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打破就业壁垒、扩充就业渠道,并优化分配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有效应对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使得人民实现好美生活愿景。
其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是提升社会分配合理性的举措。从社会保障体系在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方式上看,在质的方面提升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性,进一步建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系统性;而在量的发展方面,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性,在城乡救助体系、低保制度、残疾人事业与住房方面全面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性,实现多领域、全方面覆盖。
其四,扶贫脱贫是我国应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点所在。在扶贫脱贫等方面,应当在横向与纵向上确保工作的水平。在横向上确保扶贫范畴,扩大扶贫涉及范畴,保障脱贫人口数量和覆盖范围,在此基础上提高精准扶贫的贯彻程度;在纵向上,使得扶贫与扶智相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其五,基于健康问题在民生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缓解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应当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医疗卫生制度合理性、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提高生育政策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衔接水平,这是在深层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做法。
最后,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统筹党和政府、社会公众等一系列主体的体系。着力推进多中心治理,加强建设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终实现善治是目前党-政府-人民-社会组织形成联动机制的目的,更是我国以多主體的协同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及其现实依据加以归纳,诠释了矛盾转化对社会治理所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十九大对保障与改善民生水平、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所规划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对缓解当前社会治理的主要矛盾具有一定作用,也对优化治理格局、提升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建构多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具有一定启示。
参考文献:
[1]张书林.改革开放以来的从严治党:思想演进与逻 辑考量——基于党的十九大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 党的视阈[J].党政研究,2017,(6).
[2]陈甬军.决胜与追梦: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三重奏 [J].党政研究,2017,(6).
[3]叶青.十九大经济发展思路的创新[J].党政研究, 2017,(6).
[4]白玫.抓住新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 题——“十九大”报告学习体会之新矛盾篇[J].价格 理论与实践,2017,(11).
[5]黄小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四大亮点及其理论贡献 [J].探索,2017,(6).
[6]左凤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走向美好 未来——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情怀与全球 担当[EB/OL].http://www.rmlt.com.cn/magazine/frontiers/2017/379/.
[7]杨枝煌.全面打造新时代背景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J].当代经济管理,2018,(1).
[责任编辑:秦 超]
【摘 要】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步入了新阶段。其中,社会矛盾的变化、社会发展现状的变化、社会新型治理方式和治理方向的转变,成为十九大讨论的重点,更成为十九大之后党和政府治理国家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入手,在诠释十九大要旨的同时,提出与全新社会矛盾相对应的社会治理思路和治理模式建议,对如何提高党和政府对十九大路线的践行效果进行了积极思考。
【关键词】十九大;社会矛盾;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3-0013-03
十九大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我国进入社会发展新时代,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主义思想,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新矛盾,确立了此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并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了提升治理能力的策略。以下将具体分析并归纳十九大后我国治理重点和治理格局。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
十九大肯定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路线,并对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果加以总结,阐释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进程。其中,对社会矛盾的转化以及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问题进行了深入介绍,这为我国开启新的国家治理阶段提供了思路,并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提出了发展路径。以下将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和其现实依据进行具体阐述,为提出新的社会治理路径奠定基础。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实现了突破,这为十九大后开启新型治理阶段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诠释社会矛盾的转化提供了现实依据。我国在各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发展程度提高,深化改革成果显著,民生建设向前迈进,社会思想发展领域呈现繁荣趋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果,强军兴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港澳台工作取得成就,“一带一路”和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使得全球治理体系进入变革时期,从严治党也取得显著成效。上述方面是我国当前社会矛盾转化的物质基础和现实依托,更是十九大后开启社会治理新阶段的依据。
正是基于以上方面,十九大中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阐述与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形成理论照应。198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其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界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随着十九大对我国十八大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成果加以总结,其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界定为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体现了我党在变化发展的视域中看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问题,也体现了经济发展对于整体社会变迁和社会矛盾转化的基础性影响。
进一步对其加以阐述,在社会主要矛盾的界定中,一方面可知党和政府在治理国家时,始终将社会矛盾作为社会治理的要点。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其中两点对于诠释我国社会矛盾的转变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意义:其一,马克思肯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总体更迭趋势表现为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则体现了社会逐步发展,向更高层次躍迁的现实和趋势。其二,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了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文化等对于经济基础的影响。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政策、弱化城乡二元格局差异的政策导向、“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等政策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优化,进一步印证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性。据此,我国现阶段发展成果以及发展进程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论断,社会矛盾的转化更说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诠释是具有历史先见性的判断。
以上对十九大内容所进行了简要介绍。结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转化发展的阐述,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诠释了我国社会矛盾转化的规律性,以下将结合社会矛盾转化的现实,归纳社会矛盾转化对我国社会治理能力所提出的新要求。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社会治理能力的新要求
十九大强调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强调矛盾转化的最终目的,则在于通过一定的实践,使得当前的社会治理方略和治理要点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相适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而,以下将结合十九大对我国当前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通过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发展状况与成果加以归纳,阐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阶段对我国社会治理所提出的新要求。
经济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物质基础,提高现阶段治理规划与经济发展阶段性相契合的水平,则是对我国社会治理所提出的根本要求。《十九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阐述中,强调了当前巩固夯实经济基础的六项发展任务,这也是对我国当前优化经济基础提出要求的方面。归纳来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三去一降一补”成为发展实体经济的必然方向,也是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必然方法,更是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新矛盾相适应的经济发挥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导向则在科技、质量、航天、网络、交通、数字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较高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进一步消解城乡二元格局的经济发展导向,其再次强调了解决“三农”问题对于稳定全党工作、适应矛盾转化的重要性;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则强调了对革命老区、民族及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兼顾;完善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提出了对产权制度的完善,并要求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发展重点,旨在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贸易自由化发展提出新要求,旨在推进国际投融资的深化发展,并将建设自贸港,形成全方位开放的的战略格局作为发展的重点。
十九大对我国当前政治发展道路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新的发展要求对我国传统政治发展路线进行了重申,也提出了与目前矛盾转化相适应的发展策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在政治治理方面的根本保障,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核心内容;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是进一步肯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组织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实现的要求;发挥民主政协的作用是提高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参与权利的做法;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则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高法治化的要求;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是对政府简政放权和创新监管体制的新要求,也是对党政部门内部权力体系予以重构和优化;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是在全新的历史阶段中引导社会各界高举爱国旗帜、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方面。以上是在政治方面对我国矛盾转化阶段提出治理要求的具体呈现。
社会的发展是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治理体系。故而,在文化与社会发展方面,十九大也就现阶段矛盾的特征提出新的治理要求。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十九大对我国当前社会矛盾转化阶段文化发展提出的总体路线和要求。具体来讲,党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并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成为在文化方面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总体要求。
在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的方面,基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与人民切身利益最为相关的环节,我党对此方面的发展提出了系统化要求。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夯实文化基础;提高就业质量与人民生活水平,发挥就业对提高民生建设水平的根本性作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性与统筹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以上方面是十九大后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四面提出的总体发展要求,也是与当前社会矛盾转化阶段性相适应的治理要点。唯有在上述四项宏观方面与微观发展要点上全面践行十九大的发展要求,才能在确保社会发展的方向与实践有效适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实现我国社会发展层次的跃迁。
以下将结合上述方面,提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路径,这是践行十九大发展导向的具体策略,也是与社会主要矛盾相适应的发展方案。
三、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路径
提升党的治理能力,其重点依旧落在现实的社会治理层面上。无论是在经济上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最终的落脚点依旧是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故而,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推进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迈进,则是从根本上在社会治理方面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矛盾转化的途径。据此,通过对十九大报告进行梳理与反思,以下方面是提升我的社会治理能力的具体路径,也是与现阶段社会主义矛盾相适应的发展策略:
其一,发展教育事业是在根本上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举措。在数量上应当提升受教育人数的总量,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性。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旨归,以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为保障,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将此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
其二,就业问题是我国应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点。人民对美好生活抱有期望,而唯有提升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打破就业壁垒、扩充就业渠道,并优化分配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有效应对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使得人民实现好美生活愿景。
其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是提升社会分配合理性的举措。从社会保障体系在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方式上看,在质的方面提升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性,进一步建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系统性;而在量的发展方面,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性,在城乡救助体系、低保制度、残疾人事业与住房方面全面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性,实现多领域、全方面覆盖。
其四,扶贫脱贫是我国应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点所在。在扶贫脱贫等方面,应当在横向与纵向上确保工作的水平。在横向上确保扶贫范畴,扩大扶贫涉及范畴,保障脱贫人口数量和覆盖范围,在此基础上提高精准扶贫的贯彻程度;在纵向上,使得扶贫与扶智相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其五,基于健康问题在民生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缓解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应当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医疗卫生制度合理性、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提高生育政策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衔接水平,这是在深层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做法。
最后,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统筹党和政府、社会公众等一系列主体的体系。着力推进多中心治理,加强建设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终实现善治是目前党-政府-人民-社会组织形成联动机制的目的,更是我国以多主體的协同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及其现实依据加以归纳,诠释了矛盾转化对社会治理所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十九大对保障与改善民生水平、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所规划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对缓解当前社会治理的主要矛盾具有一定作用,也对优化治理格局、提升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建构多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具有一定启示。
参考文献:
[1]张书林.改革开放以来的从严治党:思想演进与逻 辑考量——基于党的十九大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 党的视阈[J].党政研究,2017,(6).
[2]陈甬军.决胜与追梦: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三重奏 [J].党政研究,2017,(6).
[3]叶青.十九大经济发展思路的创新[J].党政研究, 2017,(6).
[4]白玫.抓住新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 题——“十九大”报告学习体会之新矛盾篇[J].价格 理论与实践,2017,(11).
[5]黄小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四大亮点及其理论贡献 [J].探索,2017,(6).
[6]左凤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走向美好 未来——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情怀与全球 担当[EB/OL].http://www.rmlt.com.cn/magazine/frontiers/2017/379/.
[7]杨枝煌.全面打造新时代背景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J].当代经济管理,2018,(1).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