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理科模式的拔尖学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在基于大理科模式培养拔尖学生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采取严格选拔与柔性评估、学业与心理辅导、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搭建科研平台、营造学术氛围、加强国际化交流、提升教务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学科视野,以适应基础学科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
[关键词]大理科模式;课程体系;拔尖学生培养;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3-0046-02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作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多学科综合点(大理科试验班),其“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大理科模式[1],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与教学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造就了一大批活跃在科学研究前沿的优秀人才。自2009年加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来,努力探索,其不断完善和实践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供一流的学习资源和学术环境,在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热爱基础学科、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学生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严格选拔与柔性评估并举
在选拔过程中,以灵活的阶段性考核实现动态进出,引导和吸纳优秀学生投入到基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其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即关注学生是否具有持续的、浓厚的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在科学研究方面是否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是否具备创新能力等。
严格选拔:采用“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的方式。在自主招生考试中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专门设立考试计划和考试科目,提前录取部分优秀学生。所谓二次选拔,即面向新生组织校内二次招生,在笔试成绩合格的基础上,由资深专家组成面试小组选拔在基础学科研究中具有很好发展潜力的学生。
动态进出:面向二、三、四年级学生实施“动态进出”。凡在本科学习阶段中对拔尖计划感兴趣的同学,通过考核后可以补充入选到计划中,而学习兴趣发生变化的同学则可以退出。
柔性评估:除每学年由导师和任课教师主导进行的常规考核外,专家组在学生入选计划的第一学年末进行综合考核(通识教育考核),第二学年末进行院系专业考核(专业分流考核),第三学年末进行关口考核(确定“英才”人选),对拔尖学生的学习、科研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评估及考核的指标体系侧重过程性、个性化,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发展潜力,高度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常规考试成绩作为部分参考指标。
二、学业指导与心理辅导并举
按照全面发展的原则,建立了生涯导师、年级班主任和专业学术导师三位一体的导师指导体系。学院按照师生3∶1的比例配备专业学术导师,主要由学校基础学科领域学术造诣深厚、学术品德高尚的院士、长江学者及资深教授担任。作为学术引路人,学术导师对学生的课程选修、学术入门及学术研究发展担负指导责任,定期与学生见面,安排学生参加课题组组会,了解学生的学术发展状态,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时做出指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生涯导师专门负责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社会交往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并开展心理辅导,促使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合理化解压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年级班主任由专业课程教师担任,具体负责学生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跨专业课程的选课,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并作出具体指导。
三、课程广度与内容深度并举
课程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拔尖人才往往需要拥有更多的课程选择自由度,以满足他们充分发掘自己学术兴趣与思维创造性的需求。同时,他们也需要更加深入的专业讨论以及更高层次的学业交流,以引导与刺激他们学术素养的提升。这些都需要有一套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优秀的教学团队来保证执行。[2]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结构重新进行梳理,制定了适应拔尖学生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在知识广度方面的拓展主要体现在通识教育上,除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经济、自然等范畴的高水平通识课程外,还开设了微积分、大学物理、化学原理、大学生物学、大学天文学、程序设计等适合理科学生的基础平台课程。在内容深度方面,对原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整合,优化配置了教学资源。如对于化学方向的学生,加强数理基础的学习,后续开设数学物理方法、理论物理课程,同时建立新的化学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融合无机化学与基础物理化学知识,设立了一门全新的“化学原理”课程。[3] [4]通过调整相关课程设置,减少重复内容,强化化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为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结构和向交叉学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四、实验平台与科研训练并举
我们按照一级学科的整体性对各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实行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基础实验教学。同时,利用学校仪器平台,专门为本院学生开设大型分析仪器操作课程[5],使学生掌握和具备实际操作电镜和各类谱学仪器的技能,为介入科研作技术准备。让学生通过新生研讨课、高年级研讨课来初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导师指导下系统的开展科研训练,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理科基地能力提高项目、拔尖计划项目等经费的支持,让学生在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与探索。[6]据统计,2009级-2013级共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0多项,理科基地能力提高项目150多项,涉及基础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这些项目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与科学素养的提高,为其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五、学术氛围营造与国际交流并举
大力营造科研学术氛围,通过第二课堂,邀请国内外优秀学者开设多学科前沿研究讲座,包括每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奖的解读报告等,内容覆盖理科多个学科和交叉领域。举办每年度的本科生基础学科论坛,运用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的方式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化学实验竞赛、大学物理竞赛。近两年来,有3位同学获全国数学建模一等奖、7位获二等奖,3位同学获得2014年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一等奖,4位获二等奖,1位同学获得全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论坛论文一等奖。
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邀请国外专家开设化学生物学、理论物理与光电信息、有机化学等课程。除每年有10多位学生参加学校层面的校际交流项目外,学院还通过“交换学生合作协议”,每年选派12位学生前往杜克大学理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并予以全额资助。此外,还开展了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暑期访学交流活动,每年6月份与香港中文大学伍宜孙书院定期进行学生的互访交流。上述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国外先进的教学与研究方式,开拓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有明显提高。
六、制度创新与服务提升并举
制度创新,突破陈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在教学规章制度方面,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获得全面自由选课和选择专业方向的权利,学生可不受年级、专业的限制,跳级、跨专业选课。本科阶段的课程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全面打通,实行学分认定。在学生奖励制度方面,设立拔尖计划专项奖学金、助学金,奖励学习优秀、研究成果突出的学生,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在教师考评机制方面,以教学为核心,确立科学、公正、合理的考评和奖励制度,除设立特殊课时津贴外,还对获得突出成绩的教师颁发专项奖教金。在教学教务管理方面[7],针对大理科模式教务管理中专业逐步分流、课程安排多元化、个性化和动态化等特点,改变传统的单一、静态的管理模式,加强课堂教学检查和过程质量监控,提升对学生课程学习与教学活动的服务和引导水平,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务管理。
基于大理科模式的拔尖学生培养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学科视野,适应基础学科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在2009级和2010级这两届入选拔尖计划的毕业生中,约有60%的学生出国深造,其余在国内攻读研究生。他们在基础学科以及相关的学科上继续深造,并得到所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机构的广泛认可。诚然,对于拔尖学生的培养,需要长期、持续的探索和思考。今后我们将在相关的教材建设、研究型教学、网络化建设、学生管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教学实践和总结,以使拔尖学生的培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 参 考 文 献 ]
[1] 卢德馨.大理科模式的跨世纪之行[J].中国大学教学,2003(7):16.
[2] 葛欣,许望,卢德馨.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6):16-19.
[3] 葛欣,董林,赵斌,王志林,姚天扬.“化学原理”精品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5):88-91.
[4] 王志林,朱成建.化学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19-20.
[5] 葛欣,许望,卢德馨.现代分析仪器实验课程方案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3):22-25.
[6] 葛欣,许望.强化科研训练,培养拔尖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10(1):253-255.
[7] 崔艳蓉,葛欣.大理科模式教务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研究与探索,2013(1):21-23.
[责任编辑:陈 明]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