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的途径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构建

    佘朝虎

    摘 要: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以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独尊儒术的政治哲学、科举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为基本途径特征,此为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构建在理论视域、理论核心和理论实现等方面富于启迪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 社会化途径 思政教学模式 构建

    中华文明共同体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凝练而成,在整个人类社会各文明群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并且正在当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其根本原因与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过程中科学的教化战略与有效的实践途径密不可分,这对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的途径特征

    历史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学伦理思想及其核心载体“四书五经六艺”,奠定了以华夏文明为锚定的中华文明共同体形成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深度教化与广泛传播,与历代社会精英即士大夫们根据华夏民族所处的自然地域与社会条件而进行的艰苦探索紧密相连,具有独特的途径特征。

    1.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路径有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在远古时代,先进的人类文明群体最易从那些处于温带的大江大河流域形成并崛起,继而持续性扩大其作为先进文明的影响力。华夏文明在相对封闭的辽阔的优质的自然地域条件和来自于北方的持续不断的游牧文明的强大压力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孕育出了灿烂的华夏农耕文明。因此,自然条件优越、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群际竞争等等,都是文明型群体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换言之,华夏民族周边独特的人文地理成就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事实上,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也就是遵循着关陇地区、黄土高原、中原地区、荆楚之地、吴越之洲、四川盆地、岭南地区等等自然地域,从西部到东部、从北方到南方、从平原到丘陵山地次递展开和持续性扩展。总而言之,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的路径总是以一个特定的时空为基点,以优质的文化为内核。

    2.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途径有其独特的华夏社会人文特征。

    社会是人作为类存在的群体组织,本质上是群体权益的强制管控,就是为了解决人与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维护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一个社会群体管控其群体性权益的手段,除了军队、监狱等暴力强制方式之外,还有伦理思想柔软之方式。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思想与国家暴力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互为依存条件的。换言之,中国传统伦理所具有的独特社会人文思想,是其实现社会化或者教化有效性的根本原因。

    (1)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农耕文明共同体,而非苦寒之地的游牧文明,沙漠戈壁环绕的古埃及尼罗河、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共同体,也非地域狭窄、贫瘠的南欧地中海文明共同体。得天独厚的自然地域条件,发达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治国之策。当农耕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还没有发掘出它应有的潜力之前,换言之,农耕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还能够有效地满足那个社会群体的需要之前,新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新是极其艰难的。因此,土地及其农耕带来的历史阶段性的物质丰盈性,不可能让那个社会群体超前的预见商业繁荣促进手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工业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西欧式的社会发展规律。在那个传统农耕时代的人看来,商业只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空间转移,不仅不能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反而还会扰乱小农经济社会所固有的社会秩序和中央专制王权的统治。加之,华夏文明相对于周边区域文明的先进性社会比较,更没有缘由让人放弃农耕走向游牧和渔猎。因此,在中国传统士大夫们看来,重农抑商成为国家治理的最佳选择。

    (2)独尊儒术的政治哲学。古代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从经济基础上决定了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也决定了独尊儒术的上层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哲学。儒学思想发端于先秦三代,在经历了春秋战国之乱,奴隶制向地主制转变,以及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之后,逐渐被确立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是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之中脱颖而出的,其“仁义”、“正名”、“忠恕”、“大一统”、“内对外王”、“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等核心思想,适应了地主制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符合自“衰乱世”的春秋战国向“升平世”的西汉专制皇权社会的客观需要。

    然而,自平定“七国之乱”之后,西汉形成了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权格局之后,并没有完全解决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性问题。从现代政治学理论角度来讲,社会公众对执政掌控和运行国家公共权力行为的高度认可和服从,是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方面。在经历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礼崩乐坏”之后,西汉刘氏王权开创性地崛起于社会平民阶层。虽然西汉初年采取黄老之术休养生息,使整个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但是“基于表现的合法性”或者“经济绩效主导型的合法性模式”并没有给西汉王权带来坚实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七国之乱”与匈奴入侵严重地威胁着西汉王权。应社会现实所需,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大师,吸纳了诸子百家之长,创新性发展了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合理内核,确立了“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规范,并上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3)科举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既有小农经济基础,又有了独尊儒术的制度保障,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在以后岁月里的流变,雄辩地证明了儒学伦理的历史进步性,其要变成物质的力量还必须被群众所掌握,其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儒学思想彻底地贯穿于整个国家人才的选拔制度之中去。汉代实行的是太学郎吏制和乡举里选制,遵循的是国家教育——地方实习——郡国察举——中央考试——量才录用的主流模式,儒学典籍为太学教育和选拔人才的标准教材。然而,世代经学和郡望察举逐渐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族门第现象,九品中正制于乱世应运而生,社会舆论或群众公意成为社会人才的核心标准。随着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魏晋以来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唐代正式确立了中国传统意义的科舉制度,“怀牒自列”,重诗赋轻明经,此革新使众多中下层读书人有相对平等的机会进入国家政治的核心层面,扩大了皇权专制制度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和任何社会制度实施日久生流弊一样,晚唐出现了“进士轻薄”的社会现象,最终导致了明清时期以“八股文”为标志的科举制度,中国传统精英知识阶层至此整体堕落且持续衰败,于晚清最终被迫退出历史的舞台,与同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巨大的落差。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选拔国家人才的制度变革史充分地诠释了,任何理论体系都是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从来没有万世永存不变的理论及其制度构架,都必须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选拔制度本身的发展逻辑,与时俱进地革新当代国家精英人才的培育与选拔制度。

    二、历史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习得成为统治阶级认可的社会成员资格的政治图式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实现党的理论社会化的重要平台。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对于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其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必须根据中国当代人文地理的历史性变革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理念。中国自近代被迫洞开国门以来,国内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从东亚一隅相对封闭地生存与发展,到历经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从自然地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等方面深度融入了世界,中国已经离不开世界,世界也已经离不开中国。时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刻,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诸多困境,又面临着诸多深刻影响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在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从参与到引领全球性治理,开创“一带一路”共治共享共发展的人类命運共同体理念的经典模式之际,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乡共同发展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视野必须从历史性狭隘之隅转变为具有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依据国家实践的不断发展,党的理论的持续创新,从世界视域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现途径,最终实现从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大学认知的转化。[1]

    其次,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及其基本路线不动摇。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与长期坚持和发展儒学伦理思想是分不开的,因此,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必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自强不息”为支撑的积极进取精神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之武器,还必须通过国家制度性安排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们所掌握,以转变成为“武器的批判”。因此,必须让当代大学深刻领会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成就的核心力量,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2]

    第三,必须根据现实国情和现代教育技术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在当今高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存在着不少问题。诸如融入传统文化方面存在内容不全、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且效果不佳等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传承中受到破坏,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互联网带来的冲击等等,这些不仅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更是割断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极大的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在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方面,必须认真进行把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由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转化的工作。除了开设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程之外,还必须讲好《形势与政策》。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选修、必修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另外,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把大学生日常管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并与高校活动结合,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建设高校优秀的现代网络平台。最后上,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制度保障,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建立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激励机制。

    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依据当时的历史现实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也在制度层面及其方法论意义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富于启迪。只要我们坚持历史优秀传统与现实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与开展教书育人相结合,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将取得重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马振清.当代政治社会化基本理论[M],九州出版社,2017.

    [2]张维为.文明型国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