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技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

    马蕾

    [摘 要]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宣传意识形态的学科任务和功能。随着媒介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媒介场域下如何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已经成为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式均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转变,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解释力和说服力。

    [关键词]媒介融合;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8-005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8.011

    一、前言

    媒介是指一切能够传递信息的中介。随着网络、手机等实时互动媒介的兴起,数字媒介解构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形成了一个跨地域、跨文化、跨阶层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信息传播方式,重构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从而对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社会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麦克卢汉曾坦言:“技术对媒介的关系就是大脑对精神的关系。”尼葛洛庞帝则说:“信息时代超越了政治,是因为它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极大丰富的权力。政治的定义特征、对稀有权力资源的争夺,都被消除了。”[1]媒介融合技术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在媒介融合技术下,传统的媒介如声音、文字、图像等各种信息瞬间合成、光速传播,媒介使用者实时互动、高度共享,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容量和速度,为受教育者带来了极大的信息选择空间。同时,“话语”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概念,更是一个关于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实践概念。在马克思看来,“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2]。而在福柯看来,“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3]。

    媒介融合技术下的网络空间开拓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形成了新阵地和新领域。媒介融合下的交往空间与现实社会一样,有意识形态、国家安全边界,存在政治斗争,网上不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反渗透便是这种斗争的缩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通过网络媒介自主参与、生产、传播信息的情形越来越普遍,给以课堂理论灌输和舆论引导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年人几乎是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而生成发酵。从一定意义上,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把握当下网络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并做出深刻的阐述,得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的科学论断,并提出“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因此,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加强媒介融合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媒介融合技术下的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时代意蕴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阶级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4]。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它早已从中性的“观念集合”到蕴含指向性的“政治隐喻”,超越其出场时的思想意涵。意识形态并不是虚无缥缈、天马行空的概念,它集中地体现了主体的信仰与价值观,始终围绕在人的周围,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调节社会生活的价值准则[5]。意识形态通过前导型(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形式取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后补型(即对行动中不协调的现象进行纠正),从而成为整合社会力量的软实力。新媒介的发展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融合共生形态是媒介的技术革新,这种技术革新同时也带来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方式、内容等的变化。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现象进行深刻反思,并提出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思想。科学技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科学技术本身也体现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性质,是文化意识形态的技术化表现形式。J.希利斯·米勒甚至直言,媒介就是意识形态[6]。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以往西方社会利用其经济强势地位推行文化产品和价值体系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时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介融合也带来了意识形态传播态势的变化,过去至上而下的、有组织、宣教式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越来越被离散化、去中心、多向度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所取代,导致意识形态的表现形态从宏大叙事转为分散碎片化的存在样式。因而,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是媒介融合下的重点建设任务。

    (一)“脱域型”交流态势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吉登斯将“脱域”定义为:“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7]媒介融合技术下“脱域”指的是人们交往中将现实社会关系中得到的抽象系统从具体的实际生活情境中抽离出来,在时间和空间缺场的新的网络情境中再造社會关系,使人们的交往行为实现了时空的伸延,使人们的交往场域和交往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当下,媒介融合技术下产生的“脱域型”交流态势已经弥漫全球,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提供了广阔场域的同时,也为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弥散提供了时空便利。借助于媒介融合条件下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新型的具有鲜明的虚拟性、弥漫性、瞬时性的意识形态范式,意识形态客体与传播手段都具有虚拟化、信息交互影响的特点,正如埃瑟·戴森指出的那样:“数字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8]

    首先就教育信息传播手段而言,教育者不再处于信息垄断地位,掌控教育过程的话语权;教育模式也不再是过去的“教育者发布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随着网络赋权的增加,受教育者选择信息和接受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获取信息能力方面甚至比教育者更胜一筹。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育者和互联网共同发布信息—受教育者比较、选择信息—受教育者决定是否接受信息”。其次从教学内容而言,传统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课堂行为构成的是相对封闭的信息传输系统,教师通过课本、经过精心选择的案例素材等传统媒介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在媒介融合条件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灌输和舆论引导格局逐步解体,网络媒介开创了充分开放的信息系统,碎微化、非线性裂变式传播,信息的源头、信息的内容、信息的扩散方式都发生质的变化。以上种种,促使我们必须超越网络工具性层面,立足网络社会观来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四、媒介融合技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践结合网络媒介技术的新结构、新特性,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网上文化信息阵地和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的规律性、网络环境中青年群体传播和接受思想文化信息的心理行为特征和趋向、网络教学环境的管理及其规制等问题,把握网络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权,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中话语解释力不足、话语议程设置欠合理、话语认同失效等问题。一方面增强话语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其软实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媒介和信息的控制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硬权力。

    (一)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增强网络叙事能力

    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价值观念相对单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即使相对单调也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社会发展结构性更替的背景下,传统宏大叙事、群众动员式等形式已无法满足当下社会思想多样化发展的诉求。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论证的范式是停留在事实认识的层面对从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解释,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进程。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发展,加强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及时充分吸取网络话语资源,推进教育实效;话语方式也要从原有的控制型和劝导型话语向对话型、协商型转变,调节意识形态话语自身的时代性、资源性和结构性矛盾。

    从学科的内在规定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首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和建设实践不断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并坚持不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民众进行长期宣传和教育。媒介融合下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在网络上建立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声平台。当前大学生喜欢拿中国和西方比,但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往往会得出模糊甚至错误的结论。如不少学校的传播平台上所发布的内容只是传统文字图片的数字化处理,只是简单地把传统媒介传播下的内容直接搬到移动平台上,满足于简单地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并没有发挥出网络媒体技术下的媒介融合的技术优势。所以,我们要发挥出媒介融合的技术优势,利用易班、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介融合平台,及时回应受教育者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主动和受教育者建立更多的对话场域。话语也应逐渐从带有浓郁政治化色彩的纯粹的工具性载体中游离出来,走向建构和评价的角色,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自身进行后思。同时也要加强概念原点和逻辑原点的研究,构建科学规范的学科论证体系,用理论的严密性、科学性去进行论证,提高传播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二)选择契合性话题,增强话语认同

    随着媒介融合技术和网络思想政治平台的发展,如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对线上线下“两层皮”的问题越来越值得关注。在现实教育环境中,教学内容的传播媒介相对单一,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权威性、强制性和扩张性的金字塔式的传播,而学生基于身份意识的考量和外在教育秩序的制约,往往有想法也选择静默,但是网络平台具有自由、平等、开放的特性,不少学生在网上大胆反映各种现实问题,发布自己的“独特”看法与意见,并极易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导致权威思想与教师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生的质疑和挑战。面对复杂的教育现状,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好新媒介,发挥出意识形态宣传作用。新媒介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媒介形态的消失,而是新旧媒介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旧媒体融合性,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契合、虚拟教育空间与现实教育空间相融合,构建新型教学平台,用一种全新的教育实践方式重塑学生的主体理性自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整合新媒介和传统媒介的传播途径发布主流意识形态,利用不同形式有针对性地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群体从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并为未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首先,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进行耦合,这是一个基于双向互动关系的复杂的双向建构过程,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一体发展,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碎片化和快餐化甚至娱乐化。在加强线上课堂教学的系统化、科学性的同时,线下针对学生的困惑、疑虑、甚至挑战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辨析,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为导向,回应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对社会上的错误思想观点要及时、正面地针砭要害、揭露本质,帮助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其次,在坚持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同时,发展思想文化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地位,并不是要禁锢学生的思想。话题的设置要注重意识形态的现实化和生活化,从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疑惑、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提升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心认同度,让学生找到思想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切实关注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生动活泼的局面。

    (三)构建多元同化性教育关系,增强吸引力

    思想政治课堂中新媒介的出现,为受教育主体提供了传播信息和意见的表达渠道,也带来了话语权分散化、泛中心化的特征,改变了以往课堂自上而下信息流动的态势,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趋向,使媒介融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等交互式”的特点。媒介融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特有的高集成性、主体多向交流性、共享性等特点,遵循“立足网络,凸显民主性”的原则,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多向交流。同时,还可以使教育者及时了解到教育对象的真实思想动态,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网络空间中的自组织演化规律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体形态和单一主客体关系,形成的是信息引导者和追随者的主客体形态和多极交互主体性的关系”[14]。成员们分享信息和解读信息过程中也是一种理解接受、吸纳他人的,重构自我的过程,实现意义共享。近年来,易班、班级微信群、教师课程微博等平台快速崛起,教师可以就某些重大国际国内问题、学生思想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对话和沟通并及时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和障碍,提升教学的效率。同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个人赋能,培养学生中的理论宣传骨干和意见领袖。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面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短缺情形,教师要及时介入引导,避免学生陷入无厘头的讨论或者群体极化口水战中,忽略深度核心问题的探讨。在学生面对大量信息不知所措时,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及时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思想,有策划、有组织地制造舆情拐点引导学生,使学生多种价值观得到澄清,师生融合为意见共同体,增进信任关系,推进知识生成。

    (四)加强媒介融合平台议程设置和理性规约

    媒介融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颖开放,但同时不安全、不诚信的因素也陡然增长。“在互联网中,人体的识别信息被大幅度遮蔽,观众群模糊不清,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样和碎片化的开放世界,传统的道德标准和参考框架,淡化为脆弱不堪和变幻莫测的背景”[15],导致“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媒介融合下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主体之间交往互动所产生的网络空间人际关系更为复杂难控。倘若教育过程的管理滞后、无序,无疑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战斗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媒介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它更强的渗透体验性优势之外,也要和现实的课堂教学一样,需要一些硬性的规制与约束。在此基础上,媒介融合之下如何以平等的态度、全新的观念去面对学生的异质思维内容,教师引导的意识形态在媒介融合之下的信息共生的力量博弈中如何获得更多的集体认同,如何通过科学的信息传播、议程设置和理性规约使意识形态的认同力、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都是需要思索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提高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其内在追求;尊重其基本权利的同时确立学生的基本义务,形成网络行为的自律机制;共同商议理性规约,加强议程设置和理性规约的落实;建立由各方负责人参加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管机制等。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媒介融合技术下,面对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库,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青年学生们毫无障碍地吸收全球信息时,需要努力赶上的反而是广大教师。媒介融合下要求思想政治教师不仅熟悉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原理,还要求他们能够熟悉网络专业技术和媒介整合能力。作为教育者无时无刻需要面对的是多个人瞬息万变的思想动态,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广泛的信息和及时的沟通整合技术,才能应对受教育者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加]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3]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59.

    [4]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4.

    [5]赵丽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0):78-85.

    [6][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国荣译.文学评论.2001(1):131-139.

    [7][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8.

    [8][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

    [9][美]奈斯比特,梅艳译.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5.

    [10]章伟.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1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12]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78-184.

    [13]严俊.试论网络蕴涵的四种精神[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3(3):45-48.

    [14]曾国屏,李宏芳,张再兴.网络空间中主客体的演变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37-41.

    [15]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6.

    Research on Enhancing the Discourse Power of Ide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Media Convergence

    MA Lei

    Abstract:Ideology is related to the banner, the road and the political security of the country.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deology, and its leading function is ideological func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 technology, ideological work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lso facing a new task of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in the new media fiel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and mode will undergo an important change, throug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ersuas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Key words: ??media convergence; ide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