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英译情况研究
刘学英 银小晋
内容摘要:《论语》英译已经由来已久,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论语》英译研究课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典籍的英译和中国文化传播。不同时期《论语》英译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也有不同的特色。
关键词:《论语》 《论语》英译 典籍英译
一.《论语》介绍以及研究意义
1.1《论语》简介
曾有人提出,“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整体上提出了一个人应该提高个人修养,为个人、为国家努力奋斗的总体的准则,还倡导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论语》为国家统治、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铺垫了良好而重要的基石。其中还提出了一些非常经典的个人道德准则,比如义、仁、诚信、孝道等,指导今天人们的行为活动仍然也不过时。其中的一些思想对今天教育、外交等也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挖掘其中的文华宝藏。
1.2《论语》英译研究意义
《论语》中包含着极大的智慧,《论语》英译的历史已经表明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跨越语言的差异,都需要真知灼见来引领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为。首先,《论语》英译有利于以中国典籍为媒介的中化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无论是哪种文化都不可能包揽万象,都需要相互借鉴,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比如,中国现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进行文化合作,并促进其他方面的合作。其次,《论语》英译研究可以促进典籍英译的发展,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论语》英译研究在国内外已经非常火爆,不同译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翻译出60余个译本,不同的翻譯理念下,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指导思想。英译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翻译质量,评价译文接受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论语》英译还有助于全人类吸收借鉴《论语》中博大精深的思想,促进优秀文化传播。
二.《论语》英译情况
2.1《论语》在海外的传播
《论语》在全球的其他国家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世界文明都做出了贡献。当今亚洲基本都是以儒家文化作为核心思想。《论语》在公元3世纪末就传入了日本,儒学思想对日本后来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论语》的儒学思想对韩国也有很大的影响。韩国的科举制度中,就把《论语》当做考察的内容,教科书和重要阅读书目。《论语》中的一些思想也与欧洲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法国的《人权宣言》就采用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
2.2西方中心主义背景下《论语》的英译
《论语》的英译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论语》的外译情况也显示了其宝贵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义,表明它确实包含着许多的真知灼见,为其他国家的人民打开了智慧的又一扇大门。至今,《论语》的英译本有将近60个,不同时代的中外译者都对《论语》的翻译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都促进了文化交流。这些译者的风格不同,不同时期的翻译目的也不相同。根据以往所做的研究,这些译本基本上可以按照两个角度来进行划分,即西方中心主义下的《论语》译本和文化多元主下的《论语》译本。
西方中心主义是一种学术态度,它起源于何时,至今没有定论,有人说是16世纪,有人说是18世纪,还有人认为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时期。西方中心主义认为还认为西方的文明才是世界向前发展正确的选择,东方文明应该依附东方文明,并企图对东方世界进行改造。当时,西方人自高自大,认为西方的文化才是最优秀的。这一思想在翻译《论语》是也提现出出来。
明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最早来到中国,其中有一位传教士利玛窦将中国的四书翻译成了拉丁文,不过未能见过其真迹,其译稿现也已经失传。
《论语》最早的译者是英国传教士马歇曼,他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论语》中一些理解并不到位,出现了一些误译,还有意将一些思想基督化,不过由于马歇曼所处的时代工具书缺乏,他又没有机会到中国进行实际考察,导致他存在一些理解偏差。他将"天"译成了“heaven”,将基督教的思想带入了《论语》中。
妥玛身为世纪中叶英国驻华公使。他将“礼”翻译成了基督教的教义,理解成了对上帝和教友的义务和责任。他最终的目的是让西方了解东方,为侵华服务。
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大背景下,第一位华人译者辜鸿铭国学素养深厚又精通外文,他在解释一些概念时,也多采取一些西方的典故来进行阐释,来让西方读者接受。有学者批评,辜鸿铭是在西方的哲学背景下对《论语》进行翻译。不过我们也应该承认,他的翻译为西方读者更好地接受这部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林语堂的译本也是消除中国文化陌生感,使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的范例。他从小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后来又希望找寻中国文化传统的归属感,他在东西方的文化滋养中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和辩证的眼光来批判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林语堂在翻译时试图实现文化的融合,把中国完整地展现给世界。他眼中的儒家思想都是他在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之后在批判基础上的选择,他试图以西方的眼光来审视《论语》,在翻译时经中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和整合,还努力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还真实地传递出了孔子思想的精髓。林语堂就把《论语》翻译成“孔子的《圣经》——Confucian Bible”,这可以立刻拉近与目的读者的距离,便于西方读者理解。他的文风平实,使用了简洁的英语,符合西方杂文的特点,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他笔下的孔子风趣可爱,富有智慧,他的《论语》译本改变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一成不变的印象,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很好地向西方传播了中华文化。
一定时期内《孔子》的英译本都展现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思想,译者都是西方文化来反观中国文化,不过这些译者也都为《论语》在海外世界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3文化多元主义背景下《论语》的英译
当世界历史发展到文化多元主义时期,《论语》的翻译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不少学者主张,要避免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去解读《论语》,要尽量保留独特的中国文化。庞德是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过渡时期的人物。而庞德发现《论语》中包含的许多思想正是西方社会所需要的。二战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逐渐提高,中国的文化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兴趣。
庞德是西方的翻译家、诗人。他个人非常推崇孔子学说,也非常喜欢中国的汉字,他的译文以忠实为主,诠释中国文化中陌生的概念。他希望通过翻译《论语》,为西方的文学和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也解决一些社会症结。虽然他的译本中有许多读者难以理解的内容,但是他对孔子思想的推崇和中国文字语言独特美的阐释,为文化多元主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黄继忠在翻译论语时,多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他认为之前的译本多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一些独特的中国特色文化在翻译时消失不见了,因此他主张用直译的方法,在那些外国读者可能难以理解的地方加上了易于理解的注释,再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典籍。他的译本还增加了导论、术语释要、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弟子简介、中国历代朝代表、地名人名索引。黃继忠的翻译完整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全貌,促进了文化交流。
美国汉学家安乐哲和罗思文的翻译开创性地主张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论语》。他们认为以往在翻译时,在翻译语言文字与哲学思想之间并没有协调好,在翻译出《论语》的哲学思想方面关注不够。之前西方哲学家并没有领会到中国的哲学精神,没有试图理解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总是从西方人的思维和文化去解读中国的文化现象,导致西方度这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认识不足。因此,他们的译作从中国的文化框架出现,解释《论语》中的哲学思想。
美国当代汉学家森诃澜的译本独特之处在于每段译文后边都有一段名家注疏和个人注释。《论语》思想深邃,他通过阅读大量注疏,在译文后增加注释,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保留了中国自己的文化成分。
林戊弥先生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他在译本开头也写了导论,还将孔子、耶稣、苏格拉底进行了对比。他极为认真,吸收了之前译者的经验,在10余年间多次修稿,终于最终的译本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三.结语
《论语》英译的历史悠远,对于《论语》英译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不过《论语》英译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不同时期的译者都为《论语》的海外传播做出了贡献。本篇论文并没有特别指出哪位译者的译作是最优的,他们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这项事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也贡献了典籍翻译新的角度和思路。对不同译者的风格、长处和不足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典籍英译事业,主推中国文化走出去,满足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传递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方,李建华.从《论语》解读市场经济的内在价值观之—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5).
[2]鲍宪阔,李艾文.《论语》的教学理念类译——中华文化对外翻译研究之二[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12).
[3]顾犇.关于诺贝尔与孔夫子的一些说明[J].中国文化研究, 2002,(4).
[4]柳宏.儒家经典的价值挖掘与诠释转型——论《论语》在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参照意义[J].理论学刊,2010(1).
[5]金学勤.《论语》注疏之西方传承:从理雅各到森舸斓[J].四川大学学报,2015(3).
[6]刘丽芬.《论语》翻译在俄罗斯[J].中国外语,2014,(5).
[7]李伟荣,梁慧娜,吴素馨.《论语》在西方的前世今生[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8]李钢,李金姝.《论语》英译研究综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13,(4).
[9]王东波.《论语》英译的缘起与发展[J].孔子研究,2008(4).
[10]杨平.《论语》英译的概述与评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J],2009,(5).
[11]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2014,(9).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