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一例足少阴肾经经络现象与辨证分析
张耀春等
张耀春 指导:1王玉堂(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河北066000;1秦皇岛市临床针灸研究所)
主题词 肾经 经络现象 经络辨证
早在2000多年前,《灵枢·经脉》就详尽记载了经脉循行、分布走向、经络与病候的关系、经脉的交叉交会、脏腑的络属关系。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是朴素的、唯物的、客观存在的。直至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中外针灸学家仍在探索沿用。经络学说不仅与针灸学关系密切,而且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生物学以及边缘科学工作者所共同关心和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国内外学者对经络学说提出了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在人类活体上发现沿经络走行的外在轨迹,并反映出相应的病候,却十分罕见。笔者在临床中遇到一例足少阴肾经经络现象,特撰写此文,以为经络现象研究提供新证据。
1 资料来源张××,男,42岁,于1999年4月25日来门诊就医。主诉:左下肢内侧发现一条紫黑色线条至前阴部已2个月,甚感奇异,疑惑不解,十分忧虑,要求诊治。
查体:左下肢内踝上2寸处,沿腓肠肌内侧缘,可见紫黑色丘状疹,高出皮肤表面3mm,宽5mm,融合成线条形,贯穿一紫黑色如珠穿线状,从腓肠肌内侧缘上行过膝内侧缘,历半腱半膜肌,经股内后廉入抵前阴。观其皮色无异常变化,泾渭分明,亦无压痛,询及病者有无痛楚,病者说:这条紫线,循行所过之处,无任何反应。考《灵枢·经脉》原文,确与足少阴肾经在下肢循行完全一致,为从医数十年所仅见。
2 经脉轨迹表象与内在病候关系经络现象前人多与循经皮肤病相提并论,提出现象但与疾病内在隐微关系却鲜有论述。笔者认为:此例经络现象不同于红外线热像图的研究和循经皮肤病的研究。“有诸内,必形诸外”,是脏腑经络生理病理、阴阳盛衰、寒热虚实的精辟概括,既有外在经脉轨迹外现,就有内在隐微并存。“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望病者形态,正值壮年,思维敏捷,精神饱满,语音洪亮,观其舌质坚敛,舌尖部微红,苔薄黄微干,察其脉弦细。综观舌质脉象及“肾”经脉轨迹表象呈紫黑串珠状,必有阴虚血滞之内症。古人曰“见微知著”之含义于此也。问其症状,病者说:两足灼热,冬季两足也不盖被,夏季两足须用电风扇吹拂足心方觉舒适,经常全身烘热汗出,心烦急躁失眠已数年。
3 辨证归经循经取穴辨证归经既明,其病在肾,证属阴虚、心火偏亢。火性急迫,蒸腾阴液于外故心烦易急,汗出,烦躁不宁;心阴无制,心神被扰则心烦、失眠;心火肝木,木火同源,心火亢必及肝木,肝不藏魂,魂不守舍,则梦寐不安。诊断:失眠(心肾不交),选用肝脾肾三脉交会的三阴交穴,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相通的内关穴。治疗手法及经过:用迎随补泻法,内关针尖向上,逆其经络而泻之,三阴交针尖向上,随其经络而济之,一上一下,上下呼应,左右交叉,共奏补肝益肾和脾、交通心肾之效。水火既济,病安不愈?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隔日复诊,诊见:舌质转正红,脉象弦缓,左下肢足少阴肾经部紫黑色串珠样轨迹消退,仅存留鼠蹊部约10~15cm长若隐若现紫黑色线条状轨迹,珠样突起无,丘状物干萎变平。周身汗出、心烦易激除,失眠多梦大减,两足灼热已愈,睡眠不再伸足露于被外。连针3次,病者告愈。
三阴交穴系肝肾脾三脉交会穴,通过经络衔接,经气的内在隐性感传至肺、心包、心,经气由三阴交穴历经任脉关元穴交会,斡旋肾气,交通于上下使心火降,肾水升,水火既济,阴阳交泰;更伍内关穴系于任脉,降痰火清烦热止虚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 讨论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由此病例之效验,可见经络理论指导辨证归经、施行循经选穴治疗具有较好疗效的宝贵价值,待不断地细心观察,认真总结,积累资料,揭示经络内涵。
笔者根据足少阴肾经轨迹与辨证归经内在联系,运用脏腑经络,互相衔接交叉交会规律,剖析穴位所具有特殊性能。本病例说明经络学说对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价值,更令人感到奇妙的是五脏五色之本色,也在足少阴肾经经脉轨迹之色泽上形象于外。如肾象黑属水,其经脉轨迹色调也是紫黑色的,五脏五色的脏象学说,在此也被昭然若揭。
(收稿日期:19990520,成平发稿)
张耀春 指导:1王玉堂(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河北066000;1秦皇岛市临床针灸研究所)
主题词 肾经 经络现象 经络辨证
早在2000多年前,《灵枢·经脉》就详尽记载了经脉循行、分布走向、经络与病候的关系、经脉的交叉交会、脏腑的络属关系。医疗实践证明,经络学说是朴素的、唯物的、客观存在的。直至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中外针灸学家仍在探索沿用。经络学说不仅与针灸学关系密切,而且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生物学以及边缘科学工作者所共同关心和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国内外学者对经络学说提出了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在人类活体上发现沿经络走行的外在轨迹,并反映出相应的病候,却十分罕见。笔者在临床中遇到一例足少阴肾经经络现象,特撰写此文,以为经络现象研究提供新证据。
1 资料来源张××,男,42岁,于1999年4月25日来门诊就医。主诉:左下肢内侧发现一条紫黑色线条至前阴部已2个月,甚感奇异,疑惑不解,十分忧虑,要求诊治。
查体:左下肢内踝上2寸处,沿腓肠肌内侧缘,可见紫黑色丘状疹,高出皮肤表面3mm,宽5mm,融合成线条形,贯穿一紫黑色如珠穿线状,从腓肠肌内侧缘上行过膝内侧缘,历半腱半膜肌,经股内后廉入抵前阴。观其皮色无异常变化,泾渭分明,亦无压痛,询及病者有无痛楚,病者说:这条紫线,循行所过之处,无任何反应。考《灵枢·经脉》原文,确与足少阴肾经在下肢循行完全一致,为从医数十年所仅见。
2 经脉轨迹表象与内在病候关系经络现象前人多与循经皮肤病相提并论,提出现象但与疾病内在隐微关系却鲜有论述。笔者认为:此例经络现象不同于红外线热像图的研究和循经皮肤病的研究。“有诸内,必形诸外”,是脏腑经络生理病理、阴阳盛衰、寒热虚实的精辟概括,既有外在经脉轨迹外现,就有内在隐微并存。“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望病者形态,正值壮年,思维敏捷,精神饱满,语音洪亮,观其舌质坚敛,舌尖部微红,苔薄黄微干,察其脉弦细。综观舌质脉象及“肾”经脉轨迹表象呈紫黑串珠状,必有阴虚血滞之内症。古人曰“见微知著”之含义于此也。问其症状,病者说:两足灼热,冬季两足也不盖被,夏季两足须用电风扇吹拂足心方觉舒适,经常全身烘热汗出,心烦急躁失眠已数年。
3 辨证归经循经取穴辨证归经既明,其病在肾,证属阴虚、心火偏亢。火性急迫,蒸腾阴液于外故心烦易急,汗出,烦躁不宁;心阴无制,心神被扰则心烦、失眠;心火肝木,木火同源,心火亢必及肝木,肝不藏魂,魂不守舍,则梦寐不安。诊断:失眠(心肾不交),选用肝脾肾三脉交会的三阴交穴,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相通的内关穴。治疗手法及经过:用迎随补泻法,内关针尖向上,逆其经络而泻之,三阴交针尖向上,随其经络而济之,一上一下,上下呼应,左右交叉,共奏补肝益肾和脾、交通心肾之效。水火既济,病安不愈?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隔日复诊,诊见:舌质转正红,脉象弦缓,左下肢足少阴肾经部紫黑色串珠样轨迹消退,仅存留鼠蹊部约10~15cm长若隐若现紫黑色线条状轨迹,珠样突起无,丘状物干萎变平。周身汗出、心烦易激除,失眠多梦大减,两足灼热已愈,睡眠不再伸足露于被外。连针3次,病者告愈。
三阴交穴系肝肾脾三脉交会穴,通过经络衔接,经气的内在隐性感传至肺、心包、心,经气由三阴交穴历经任脉关元穴交会,斡旋肾气,交通于上下使心火降,肾水升,水火既济,阴阳交泰;更伍内关穴系于任脉,降痰火清烦热止虚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 讨论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由此病例之效验,可见经络理论指导辨证归经、施行循经选穴治疗具有较好疗效的宝贵价值,待不断地细心观察,认真总结,积累资料,揭示经络内涵。
笔者根据足少阴肾经轨迹与辨证归经内在联系,运用脏腑经络,互相衔接交叉交会规律,剖析穴位所具有特殊性能。本病例说明经络学说对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价值,更令人感到奇妙的是五脏五色之本色,也在足少阴肾经经脉轨迹之色泽上形象于外。如肾象黑属水,其经脉轨迹色调也是紫黑色的,五脏五色的脏象学说,在此也被昭然若揭。
(收稿日期:19990520,成平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