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分类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杨大伟 毛琳 张汝波 刘冠群

[摘 要]随着国家对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视,民族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建立适合民族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通过研究提出民族高校分类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改革措施,重点研究建构信息整合体系、多元化评估体系、监控预警和共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方针和实施方案。
[关键词]民族高校;分类培养模式;质量保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3-0039-03
民族高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干部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和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由于民族高校在办学宗旨、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等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在考虑提高民族高校教学质量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民族高校自身特色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方案。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加深和连续扩招的形势下,高校的教育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受学生生源和办学条件等因素制约,民族高校教学质量问题更加明显。提高民族高校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就业要求和适应民族地区需求的少数民族人才刻不容缓。在这种背景下,引入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再合适不过。[1]分类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以学生为中心,提出“学术型、技术型、创业型、国际型”四类技能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满足经济飞速发展条件下产生的多样化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适应能力强的各类型人才。
以分类培养思想为指导,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案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民族高校分类培养模式的关键。在分类培养模式下,通过完善和创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方位监管一切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能够确保分类模式的顺利实施,实现教学质量可持续提高。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融监控与管理功能于一体,通过信息整合体系、多元化评估体系以及监控预警机制加强对教学系统的调控,能有效地保证分类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是解决民族高校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管的现状
(一)思想认识层面
高校普遍认识到教学质量监管的重要性,质量监管体系能够合理分配、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使高校快速、持续、协调发展。
(二)宏观研究和讨论层面
高校开始不断引进和吸收先进的国内外教育理论成果,借鉴外国高校及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经验,针对本校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
(三)微观研究和讨论层面
不断丰富教学质量管理内涵和教学质量管理内容,从课程建设、课堂建设、专业管理、培养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高等学校已有的具体实践包括:引入ISO9001质量保证标准、全面质量管理等相关理论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实现教学工作全面管理;引入BP神经网络,智能化分类管理;引入现代控制理论,结合反馈闭环管理等。在理论研究方面,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论思想相对成熟,但由于各高校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在实践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监管意识不够强、管理思路不够清晰、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管理文件信息不够完善和信息化水平低等。[2]
面对民族高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学生生源差异性大、教学经费投入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更加大了教学质量保证的难度。同时,在分类培养模式的新形势下,教学形式要求更加多样、管理模式要求更加灵活。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的改变都影响着教育保证体系的构建,如何科学化地建立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
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
面对分类模式下多样化的培养需求和专业化教学课程体系,建立集信息整合体、教学评估、教学质量监控预警于一身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目标是可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育教学过程的闭环控制。民族高校分类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一方面要考虑民族高校学生个人能力差距大、培养需求多种多样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分类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课程和考核特点,制定出科学、灵活、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其目的在于解决传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信息化水平落后、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及监控力度小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共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投入热情,便于质量保证体系长期有效地完善和落实。该体系分为信息整合体系、多元化评估体系、监控预警机制和共同激励机制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一)信息整合体系
信息整合体系包含信息收集反馈系统和信息整改系统两个环节。它是通过采集日常教学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向上层管理系统进行汇报,监控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状态,以达到反馈调节的目的。要解决传统质量保证体系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信息整合机构就要将信息化融入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从本质上说,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就是通过对质量信息不断进行收集、整理、处理、反馈的整合过程来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3]
分类培养模式下,由于学生类别不同,教师负责学科不同,学生与学科间交叉信息繁多,在构建信息收集反馈与整改体系时,应采取分类收集、统一整合、分类反馈的整合模式,结合分类与统一,更好地处理反馈信息。信息收集反馈系统可细分为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加工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储存系统、教学质量信息输出系统、教学质量信息保障平台系统。为实现信息闭环,信息整合系统还需包括信息整改系统,它是信息反馈的延伸和发展,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关键环节。通过信息收集反馈系统,管理人员能够清晰地查阅教学质量状态,为教学管理、相关制度以及师资队伍等政策的制定与决策提供辅助,增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灵活性和完善性,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
(二)多元化评估体系
在分类培养模式下,由于类型丰富,需要更加灵活精确的评价评估机制,而传统的考核评估方案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丰富的分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分类模式下的多元化评估体系,针对学生、教师、课程方案、管理工作进行联合评估,在每一方面都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机制,能解决传统方案评估方式死板,不能准确灵活评估的缺陷,使各类、各技能、各职能的待评估目标均有合适的评估标准。[4]
根据不同的被评估主体制定不同的评估策略。对于学生评估,根据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类别和课程的不同,制定多套难度和侧重点不同的试卷,对各类学生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及考核标准,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技能考查;对于教师评估,可选用多主体多方面评估,让学生参与评估,教师间相互评估,管理人员评估和校外联合专家评估,从课堂状态、课后辅导、课程安排、教学规划等方面综合评价。对于课程方案评价,通过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师的课堂反馈,从“讲”和“听”两个层面评定课程方案,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进行统一调控。管理评价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和各项工作的整体综合评价,是从工作过程和实现效果的角度进行评价。通过结合内部评估系统和外部评估系统,综合构建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三)监控预警机制
监控预警机制集监控与预警于一身,监控一切可能影响质量保证体系的干扰因素,同时采取预警模式,对疑似干扰因素提前进行排查,做出处理,避免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问题,防患于未然。监控预警机制能对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的疏漏进行监控,及时进行防止和矫正,保证系统管理有序进行,解决传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时滞性,及时掌握民族高校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状况。
对教学管理的预警主要包括:对警情的诊断、测度和控制。教学管理警情诊断要对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诊断,分析该因素的影响级别,形成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并预计其影响大小以及后果严重程度、波及范围等,判断是否需要交由上层管理者进行处理。教学管理警情测度需要预先划定预警等级,设定危警上限,从定性定量的角度,确定警情类型。准确的警情检测与分析是警情控制的前提,教学管理警情控制是按照警情等级,对当下警情的已知破坏程度进行处理,能尽可能的消除或减少警情对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破坏程度,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四)共同激励机制
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是高校质量保证体系的主体,想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部主体的配合与协同。只有引入共同激励机制辅助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对各主体心理状态及需求的分析,建立质量保障激励体系,充分激发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热情,才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应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激励标准,对管理人员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制定不同的评定标准。[5]
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可以通过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来共同作用。奖惩性评价是教师聘任、解任、加薪、晋升的依据,可以给教师带来压力和动力。发展性评价是以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基准,旨在帮助教师找出教学工程中的问题,促进其职业发展,进而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成绩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体现,反映了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科学综合的学业评价能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努力的动力。学业成绩的评价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立合理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教师和管理人员晋升、进修培训和薪资奖金的有力依据,能够激发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可以综合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果以及对学校建设的贡献等因素,以此来综合评定工作业绩。
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合理的分配薪资制度是激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公平、公正的透明原则,让教师心理产生公正感和幸福感,这样才能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更加有效的工作。
整个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流程图如图1所示。
三、结论
教学质量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关键,是关乎民族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构建科学全面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教学监督的制度支持。利用合理化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对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进行评价和考查,能够确保人才分类培养模式落到实处,验证分类培养模式成果,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潜能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是民族高校可持续进步发展的有效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倪丽娟,尹航.高校考试方式改革的探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7):49-50.
[2] 葛冰,刘志明,毛靓.高校考试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4(8):15-16.
[3] 李长熙,李建楠.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6):50-58.
[4] 张双德,田禾彦.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3(26):200-202.
[5] 张德高.分层分类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77-80.
[责任编辑:陈 明]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