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教学于音乐剧教学中的作用
李奕
摘 要:具有奥尔夫教学特征的是结合各种艺术一起的综合性动作教学,本文尝试以解构课例步骤,分析课例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探讨动作教学在综合性音乐教学中的角色以及作用。
关键词:动作教学 乐剧教学
当今世界是多元化并存的信息时代,各式各样的综合课程在幼儿课程的实践中都闪烁光芒。什么为之综合的音乐教学呢?“音乐和动作一定是需要捆绑在一起的,并且是通过个人的想法或集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来体现这种综合。创造一种新音乐的同时与即兴的动作本身再发展碰撞,形成新的综合性作品。后面这种更为重要的。这才是一种真实的使音乐和舞蹈表演相互影响的唯一方式”借用奥尔夫学院名师芭芭拉.哈塞尔巴赫这段话来表示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中,即兴音乐与即兴的动作结合在一起才是原本性音乐动作教学的核心。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这样的教学过程需要如何去操作?笔者尝试分析一个综合性教学课例,探讨动作教学在综合性音乐教学中的角色以及作用。
一、课例说明
《你睡了吗?》该课例是从芭芭拉的《dance education》中选出的,参与课例的幼儿为12人,混龄班,最大年龄6岁,最小年龄4岁。有四位家长陪同上课,一位助教。从开始进入课程到完成表演用了3节课。
Wee Willie Winkie runs through the town,
Upstairs and downstairs in his nightgown.
Rapping at the windows,Crying through the lock,
“Are the children all in bed?For now its eight oclock. “
这是一首流传多年的英语童谣,大概意思是“魏·卫利·文奇满城跑,穿着睡衣,从楼上跑到楼下,轻轻地敲着窗户,向锁孔里喊:“孩子们都上床了吗?”该课例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成一个包括动作,角色表演,乐器的综合课。[1]
二、教学过程记述
第一节课:教师拿出一张图画,图中出现童谣里所有的场景。让学生讲述图画中有哪些场景?再用动作把这些场景表达出来。这时候的课室就会出现很多小威利,有的敲门,从锁孔往外看和喊叫。有的敲打窗户并创编出其他情节往窗外看,有的找高的地方爬上爬下,有的睡觉。[2]
把学生和家长分成两个组,乐器组与动作组,乐器组讨论会出现什么动作应该用什么打击乐器,探索乐器的音色和演奏的速度与力度等。而大年龄的幼儿可以尝试用音条乐器在规定的五音列中即兴固定音型。而动作组则需要用身体去形成一个城/各种房屋、还有特别小的锁孔让威利可以去偷看。另外一些学生要扮演住在这些房屋里的小孩,有些睡着了,有的往窗户外看,还有些正从在外面跑回家的。还有一个主角就是威利。角色分配好后,开始听教师敲击不同乐器的声音去做出反应,在这一环节中即兴为主要内容。这里的即兴是训练听觉反应的即兴。
第二节课:所有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演唱部分:
教师带领学生一边唱歌曲一边做出对应的动作。在演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歌词改编成中文与英文相结合的歌词。如中文的句子加上一些常用的英文词语,比如该儿歌中的楼上楼下就可以直接用Upstairs and downstairs 以此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直观的感知外语词语。
第三节课:整合音乐元素。把学会的歌曲和乐器组的固定音型进行整合。教师需要根据幼儿创编后的内容进行修改。再进行排练,使幼儿体验一种合作的经验。[3]
第四节课:教师把引导语编成短小的诗句,并提示某句该出现的演员和表演。表演的人包括:乐器组,表现城市的“雕塑”组,还有分布在房屋内或房屋外小孩和主角威利。
全剧表演过程:
引子:威利从远到近的走过来。给他伴奏的乐器或声音要跟随他的动作即兴。例如:当威利在地上爬着过来要刮鼓皮,用短促的敲击一个双响筒表示只有威利一个人用轻的小步伐在城里走。当他跳起来时,三角铁给一个重音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还可以如何移动,用即兴的演奏声效去表现动作。[4]
第一段:当他接近“建筑物”时,除了威利的所有人唱歌曲,加上乐器的伴奏。而威利则根据歌词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
第二段:当歌曲结束时,威利就开始与每个“房屋”进行对话,以唱歌的形式或者对白、动作都可以,问他们家的小孩是否已经入睡,房屋会作出回答,而屋里的小孩会用动作表示。而不同的乐器就可以根据情节进行伴奏。
结束:威利确保所有小孩都已经入睡。他静静的离开。所有人再次轻声的唱歌。最后一个双响筒代表威利慢慢远去。[5]
三、课例分析
在表演过程中,谁都会想当威利,而当房子的学生注意力很容易不集中,并且很难保持住造型。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需要交换角色,乐器组与表演组的交换。在每一次表演结束后都需要对表演进行评价,提问乐器组,动作组的学生是否较精确的用动作去表现场景,而动作组的学生给乐器组的伴奏提出建议。教师在此要提醒学生不要模仿前面人做过的事,去创造新的动作。。
此课例从语言出发的动作教学,动作的要素是来源于生活场景,包括造型和舞蹈,动作以即兴的形式进行表演。乐器的加入体现了奥尔夫教学一直强调的音乐性,动作离不开音乐,音乐离不开动作。就如芭芭拉所说的“动作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互相沟通的教学形式,音乐、动作和舞蹈这些媒介都是个体内部和外部世界之間的桥梁。乐器的合奏表现音乐的完整性,在这种综合性音乐表演教学中不是只有即兴,完整的歌曲和音乐结构的排练和展示会使一个剧有完整的开始与结束。
感受这种音乐和动作的综合,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某种共性,使表演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凝聚的能量散发给在场的其他人。正如芭芭拉教授所说的“这样的综合表演音乐与动作的综合不仅是在表现舞蹈和音乐在历史地理等这些文化中的位置,同时也是在表现每一个个体的表达形式,最后,是在表现这个时代群体的艺术。”
当然在实际的幼儿教学活动中会出现各种无法预料到的问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教学活动的步骤与引导语。笔者认为没有不能教的活动,只有不敢尝试的教师。幼儿的潜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只有我们愿意去让他们去尝试,去相信他们的能力,舍得放弃教师对学生的掌控。会发现我们的幼儿可以做出我们想象不到的闪光壮举。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综合活动不着重精细排练的成果,而是看重幼儿能有参与感受这种凝聚众人能量去完成一个项目的氛围。
参考文献
[1]Hasel bach Barbara. Reflections on the Dance Educational Aspects of Orff-Schulwerk. Basic Texts on the Orff-Schulwerk:Report from the Years 1932-2010.[M] Schott&Co.ltd:. 196-220.
[2]Hasel bach Barbara. Dance Education:Basic Principles and models for Nursery and Primary School. [M]London: Schott&Co.Ltd :1978.
[3]Hasel bach Barbara. The element movement/dance. 50 Years ORff Institute[M] Schott&Co.ltd 2010: 168-169.
[4]卡尔·奥尔夫/古尼尔特凯特曼著,廖乃雄编译.为儿童的音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
[5]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