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与文本主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解析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可以说文本解读是教材解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细胞与肌体。对文本解读而言,分析其主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教师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往往是来自于教学参考书的,虽然这不能理解为人云亦云,而是主流理解下的教师个人认识的建立,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文本而言,教师通过自主解读并借鉴他人观点,往往可以建立起对文本主题的更全面、立体、丰富、科学的认识。尤其是在描写人物的文本中,如果能够建立起对人物形象更全面的、更个性化的理解,那往往能够更好地解析、建立起对文本主题的认识。鲁迅的作品是屹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不朽丰碑。其中,《祝福》一文历来被认为是经典,认识这个经典,认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让语文教师更好地触摸该文的主题。
一、人物形象凸显文本主题
对于《祝福》这篇课文在中学生精神成长史上的价值,怎么高度评价可能都不为过,正如有人所说,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同时也是中学语文教材必修课程的传统篇目。它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倒叙的手法,追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关于这篇经典小说的主题讨论,其常见或比较主流的概括是: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1]显然,一个共同的认识是:祥林嫂是这篇课文中的一个经典形象,同时也是学过这篇课文的人心中的一个重要形象,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建立,可以认同上面所概括的主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对于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几乎已经“定型”,对于文本的主题虽然已经“高度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没有可以挖掘的价值,尤其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由于不同届次的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所形成的认识也不同,基于学生的认识并引导学生走向具有普适价值的文本主题认识,仍然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笔者通过研读《祝福》这篇课文,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尤其是对其中的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认识,发现关于人物的形象或者可以进一步丰富:
譬如说祥林嫂,笔者以为这样的一个形象不是孤立的,可以认为祥林嫂是旧社会底层人民中经历悲惨命运的缩影。之所以强调这个认识,是因为很多时候,读《祝福》中的祥林嫂,往往容易将对该人物形象的理解约束在其一个人身上,再加上文中的其他人物甚至是包括“我”在内,都是对该祥林嫂有反感甚至是抵制心理的,因此很大程度上,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被“孤立”了——事实上其它事例也确实让祥林嫂这个形象变得孤立:死过丈夫,孩子被狼吃了,成天怕下地狱……这些事情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物的形象必然变得离群索居。但是,笔者以为只形成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在文章一开头并没有直接写祥林嫂,笔者注意到其中一个细节: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很显然,女人社会地位低下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祥林嫂的不幸其实存在着必然性,只要一件稍加不幸的事情,就有可能形成“链式反应”,从而将一个普通的妇女变成祥林嫂这样的人物,因此通读全文,对祥林嫂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读者应抱以的应当更多的是悲悯。而这个认识应当成为文本主题的有益补充。
二、文本主题提升人物形象
明确了文本的主题之后,再去理解人物形象,实际上也是有新的教学价值可挖的。正因为如此,笔者才在教学中提出可以基于文本主题提升对人物形象理解的认识。杨红军等人研究后认为,关于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意义,在近百年相当丰富的接受史中,批评家几乎一致认同鲁迅好友许寿裳的判断:批判“礼教吃人”,教育读者认知:“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攻击的力量是何等威猛!”进一步,中学教学参考书也引用这种权威论调一直认为:“《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2]诚然,祥林嫂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悲哀的一面,追根溯源,确实与封建礼教有关,但需要注意的是,封建礼教并不能离开人而存在,虽然这个“人”并非某一个个体,而是整个社会整体,甚至可以理解为当时的社会文化——此时文化的时代特征就显露无疑:今天人们所倾力批判的封建礼教,恰恰是当时维系社会尤其是家庭体系的最重要的文化。
因此在解读《祝福》一文時,尤其是解读祥林嫂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时,不妨跳出对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的孤立解读境地,真正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建立起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如同上面所说的一样:祥林嫂所遭受的灾难掉到任何一个当时的女人身上,都有可以让其变成祥林嫂这样的一个人。她经历的第一个灾难是死了丈夫,这非常容易让人将其与“克夫”联系起来,于是其遭受的第一个灾难带来的身边的人的评价实际上已经到了悬崖边缘;其后,再嫁——任何抗争都是徒劳的;再后,孩子阿毛被狼吃了——这应当是其人生的致命一击。在遭受到这一击之后,隐藏在其内心的一些今天称之为糟粕的想法于是浮现——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如果无,倒也能一了百了;如果有,那就会与原来的家人见面,那就会……
可以想象,在这一逻辑的延伸之下,祥林嫂的人生还可能有其它选择吗?在笔者看来是没有的,其人生之路几乎就已经就此决定下来了。再然后,就发生了课文中所描写的那些事情。坦率地说,今天的学生读这篇课文,不少学生的心理是既在笔者意料之内,同时又在笔者意料之外。说在意料之内,是学生对祥林嫂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似乎并没有笔者所预料的悲悯,相反倒有不少学生表示出“不解”甚至是“愤怒”,笔者理解学生这种“怒其不幸,哀其不幸”的心理,但同时也提醒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这样的认识要高度重视,这是文本解读的起点,也是理解文本主题、认识人物形象的基础。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帮学生建立对课文所描写的社会背景的认识,然后再基于祥林嫂的命运发展,来帮学生认识其命运的“必然性”,这样揭示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本质上就是当时这种社会文化即封建礼教的产物。通过这样的逻辑,学生就迅速地建立起了对祥林嫂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化了“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的认识。
三、从人物形象到文本主题
在笔者看来,对于描写人物类的文本,无论是什么体裁,都需要关注人物形象与文本主题两个根本。因为人物形象与文本主题往往是相互映衬的,后者可以通过前者来深化,前者可以通过后者来得到更好的建立。从这个角度讲,《祝福》这篇课文就显示出其经典价值了,在《祝福》一文中,祥林嫂这一人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她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对祥林嫂悲剧形象的分析,既是个像又是群像,是封建社会女性的缩影与悲剧。[3]而个像与群像的认识,与笔者的上述分析恰恰是吻合的,正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每一个女人理论上都有遭受祥林嫂这样的命运的可能,因此封建礼教的“吃人”,实际上并不是吃的命运极其悲惨的祥林嫂这样的一个个人,而是彼时整个社会的所有女人,甚至是所有人——没有人怀疑当时的男人不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如此理解,对于《祝福》这样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与文本主题的理解,也就形象、生动了起来。也因为如此,在解读文本尤其是描写人物形象的文本时,确实需要立足于人物形象分析与文本主题建立来进行,这是文本解读乃至于教材分析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李兴和.《祝福》主题新解[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9):24-28.
[2]杨红军.小说《祝福》主题的误读与辩正[J].鲁迅研究月刊,2016(7):35-44.
[3]赵语然.“贫困”境遇中的悲剧——《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J].北方文学,2019(3):55-55.
高艳哲,河北省武强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