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途径
谭成玲
【摘 要】高校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它除了能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还具有育人的功能: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完善激励机制,发挥榜样的力量;优化岗位结构,健全利益导向机制,让高校勤工助学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勤工助学;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3-0073-02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通过利用课余时间以及自身的劳动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用于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同时增长才干、提升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1]高校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社会实践活动,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一、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惑
(一)社会文化环境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1]。深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现代人的困惑”表现为寻求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当代人类陷入了“没有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2]之中。由于西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普世价值的影响,如果大学生没有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易产生“视觉疲劳”,模糊二者的界限与区别。全球化和西方化的加速推进导致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危机的产生。[3]
(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欠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然而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表现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很多大学都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多数学生修读这些课程只是为了拿到学分,并没有站在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的角度,没有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入耳又入心”,以至于没有最终形成价值认同。二是很多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说“理”,是理论知识的一部分,与实践脱节,大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理论课堂,还需要实践课的有益补充。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教育影响转化为大学生内在价值观的重要条件,也是大学生检验自身价值观是否正确的试金石。[4]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靠单一的理论课堂,而忽视大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则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实践欲望。
二、 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有利于夯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他们每个个体上,需要与他们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联系在一起,既加强他们个人品德建设,又要提高公民道德修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5]为了使大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最终在其行为中体现出来,他们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和体验。高校勤工助学为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实践的新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会自立、自强、自信,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认识困境。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高校勤工助学拓宽视野,在基层劳动、学习、服务等实践中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高校勤工助学不仅要求大学生坚守诚信、友善等道德底线,还要遵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他们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学会做人与做事,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服务他人的精神。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拓展实践活动载体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6]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进行,高校勤工助学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的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6]大学生在学校组织、计划、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中,走上校内校外不同的勤工助学岗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日常生活实践当中,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社会生活实践。高校勤工助学的助困和育人双重功能日益得到显现,学生可以在勤工助学活动中磨炼意志,塑造品格,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内在认同
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學习已经基本解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知与不知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与不信的问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根据利益决定思想原则,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参与的。只有那些符合自己利益的外界信息和刺激才能被认可和接收。[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就必须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高校勤工助学既能满足大学生一定的物质需要,同时能够满足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的需要。此外,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知,进而形成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三、 高校勤工助学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以学生为本,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高校勤工助學活动要以经济帮助为基础,育人为根本,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己任,努力实现经济帮助到精神援助与价值导向的转变。首先,高校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要关爱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进他们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生活,实现经济助困到精神帮扶。其次,在全社会提倡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活动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勤工助学活动融为一体,加强对学生的业务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重视岗前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这既可以减少学生消极工作的倾向,也可以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借鉴,为个人终生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激励机制,发挥榜样的力量
高校在勤工助学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奖励先进,树立典型。这种奖励先进,树立典型的激励属于正激励,即对人们良好行为及其后果的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这种肯定可促使人们保持和增强这种行为,从而强化人们的良好动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6]高校对在勤工助学工作中认真负责,表现突出的大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表彰;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勤奋求学、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给予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高校通过实体活动或媒体网络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或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教育转化为具有感染性的、生动的典型示范教育。好典型、好榜样是非常现实的引导者,是激励鞭策人们努力进取的直接动力。[7]大学生身边的榜样更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
(三)优化岗位结构,健全利益导向机制
道德本身不能鼓励人人从善,但利益导向运用的好可以提高人的积极性,适度运用利益诱导可以激励人的善行。[5]高校要充分了解和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利益需求,努力挖掘校外勤工助学潜力,在校内增加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为了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勤工助学岗位可以根据岗位需要分为临时岗位和固定岗位;不断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功能及类型,不断提高知识型、管理型、技术型、创新型岗位比例。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将专业学习与具体实践结合、与技能锻炼结合、与自身兴趣爱好结合,真正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如果在勤工助学工作中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具体要求,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自己的利益需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实现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这一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4.
[3]王成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惑、 成因及其对策[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 (2).
[4]乔瑞华.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5]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7.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0.
[责任编辑:秦 超]
【摘 要】高校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它除了能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还具有育人的功能: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完善激励机制,发挥榜样的力量;优化岗位结构,健全利益导向机制,让高校勤工助学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勤工助学;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3-0073-02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通过利用课余时间以及自身的劳动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用于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同时增长才干、提升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1]高校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社会实践活动,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一、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惑
(一)社会文化环境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1]。深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现代人的困惑”表现为寻求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当代人类陷入了“没有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2]之中。由于西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普世价值的影响,如果大学生没有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易产生“视觉疲劳”,模糊二者的界限与区别。全球化和西方化的加速推进导致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危机的产生。[3]
(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欠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然而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表现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很多大学都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多数学生修读这些课程只是为了拿到学分,并没有站在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的角度,没有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入耳又入心”,以至于没有最终形成价值认同。二是很多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说“理”,是理论知识的一部分,与实践脱节,大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理论课堂,还需要实践课的有益补充。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教育影响转化为大学生内在价值观的重要条件,也是大学生检验自身价值观是否正确的试金石。[4]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靠单一的理论课堂,而忽视大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则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实践欲望。
二、 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有利于夯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他们每个个体上,需要与他们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联系在一起,既加强他们个人品德建设,又要提高公民道德修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5]为了使大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最终在其行为中体现出来,他们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和体验。高校勤工助学为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外实践的新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会自立、自强、自信,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认识困境。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高校勤工助学拓宽视野,在基层劳动、学习、服务等实践中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高校勤工助学不仅要求大学生坚守诚信、友善等道德底线,还要遵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他们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学会做人与做事,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服务他人的精神。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拓展实践活动载体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6]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进行,高校勤工助学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的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6]大学生在学校组织、计划、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中,走上校内校外不同的勤工助学岗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日常生活实践当中,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社会生活实践。高校勤工助学的助困和育人双重功能日益得到显现,学生可以在勤工助学活动中磨炼意志,塑造品格,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内在认同
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學习已经基本解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知与不知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与不信的问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根据利益决定思想原则,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参与的。只有那些符合自己利益的外界信息和刺激才能被认可和接收。[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就必须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高校勤工助学既能满足大学生一定的物质需要,同时能够满足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的需要。此外,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知,进而形成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三、 高校勤工助学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以学生为本,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高校勤工助學活动要以经济帮助为基础,育人为根本,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己任,努力实现经济帮助到精神援助与价值导向的转变。首先,高校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要关爱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进他们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生活,实现经济助困到精神帮扶。其次,在全社会提倡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活动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勤工助学活动融为一体,加强对学生的业务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重视岗前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这既可以减少学生消极工作的倾向,也可以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借鉴,为个人终生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激励机制,发挥榜样的力量
高校在勤工助学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奖励先进,树立典型。这种奖励先进,树立典型的激励属于正激励,即对人们良好行为及其后果的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这种肯定可促使人们保持和增强这种行为,从而强化人们的良好动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6]高校对在勤工助学工作中认真负责,表现突出的大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表彰;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勤奋求学、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给予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高校通过实体活动或媒体网络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或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教育转化为具有感染性的、生动的典型示范教育。好典型、好榜样是非常现实的引导者,是激励鞭策人们努力进取的直接动力。[7]大学生身边的榜样更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
(三)优化岗位结构,健全利益导向机制
道德本身不能鼓励人人从善,但利益导向运用的好可以提高人的积极性,适度运用利益诱导可以激励人的善行。[5]高校要充分了解和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利益需求,努力挖掘校外勤工助学潜力,在校内增加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为了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勤工助学岗位可以根据岗位需要分为临时岗位和固定岗位;不断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功能及类型,不断提高知识型、管理型、技术型、创新型岗位比例。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将专业学习与具体实践结合、与技能锻炼结合、与自身兴趣爱好结合,真正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如果在勤工助学工作中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具体要求,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自己的利益需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实现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这一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4.
[3]王成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惑、 成因及其对策[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 (2).
[4]乔瑞华.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5]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7.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0.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