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毁损行为的刑法评价问题的研究

摘 要 财产毁损行为,是财产犯罪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财产犯罪的公平处理具有直接影响。随着我国现代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中对财产损坏的行为评价分析也更加明确。基于此,本文结合财产毁损行为的相关理论,对财产毁损行为刑法评价的对象、行为进行分析,为我国财产犯罪的处理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财产毁损行为 刑法评价 法律 公平性
作者简介:吴卫清,扬州大学法学院2017级法律硕士(法学),研究方向:刑法。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036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法律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分支,与社会协调、公平的运作有着密切性关联。除了做好现代社会法律法规的逐步明确,也应引导现代社会法律结构发展,与社会制度管理相适应,全面协调法律结构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面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性。
一、 财产毁损行为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 财产毁损行为定义
当前,关于财产毁损行为的学术理论争议较大,主要包括物质损坏说、有形损坏说、以及效用损坏说。结合现代社会经济理论、法律依据等相关依据,将现代刑法财产管理的相关理论归纳为:财产毁损行为实质上,就是特殊财务在特定情形下,对物质本身价值定义的条件进行破坏,造成有形商品损坏或者实用价值的损毁,使物品的经济价值降低,已达到减少经济犯罪惩罚的目的。
(二) 財产毁损行为的表现形式
依据以上对财产毁损行为的理论定义来看,财产损坏行为可能出现在财产案件中任意一个环节,其包括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将财产毁损行为的形式归纳为:
其一,财产永久性损毁。所谓永久性损毁,就是指赋予经济价值的物品,彻底打破,或者使其价值降低。刑法中对于财产损毁行为,应以为“可被感官感知的肉体上的伤害、损坏或恶化”。举例来说,财产外观受损、变形等,都是财产毁损行为。一旦财产永久性损毁,将无法恢复到原有状态,其价值也就永远消失。
其二,财产暂时性损毁。与财产永久性损毁相对应,是指犯罪嫌疑人为了避免刑法处罚,并未造成财产原有价值的损失,而是对财产实行暂时性隐匿、抛弃等行为。我国刑法中对财产毁损的隐匿、抛弃两种方式定义为“抛弃是指犯罪人员直接以丢弃财产,达到避免刑法处理的行为,而隐匿是指通过掩埋、隐藏的方式,逃避财产案件惩罚的行为。”也就是说,财产暂时性损毁行为,能够保障财产的原有价值。无论哪一种财产毁损行为,其存在都会是财产经济案件审理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个人犯罪处罚的证据。
二、财产毁损对象的刑法评价问题
(一) 直接性对象刑法评价问题
财产毁损行为,对我国法律法规造成了直接冲击,我们进行一般性财产犯罪案件处理时,可以直接依据财产案件中的货币、金银、收藏品等价值,对犯罪人员的个人财产行为作出判断,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财产性犯罪,如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性财产犯罪等。依据我国《刑法》相关条例规定可知:“除了对直接性经济财产造成破坏定义为财产毁损行为外,毁坏机械设备、残害耕畜以及其他方式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也被定义为财产毁损行为。”由此,执法人员可以依据《刑法》中的相关条例,直接对构成犯罪的法律行为判定为财产毁损行为定义即可。
举例来说,假设A为了掩盖个人私自挪用工厂资金的行为,将该工厂中用于记录财务数据的电子程序进行破坏,导致该工程中24台财务信息管理计算机都无法正常运行。A人员的这种行为,实质上就属于财产毁损行为,法院可以依据相关法律依据,对A进行刑法审判。
(二) 间接性对象刑法评价问题
间接性对象财产毁损行为,就是不能够通过直观的经济价值行为判断,对犯罪人员是否发生财产毁损行为作出判断,需要结合财产犯罪案件的实际情况作出分析。
其一,动物类损坏的刑法评价分析。依据以上财产毁损行为的理论定义来看,我国法律将财产的判定,应是其是否具有经济价值,而不以物质的种类作为判定依据,由此,社会动物也作为社会财产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法律制度的视角来说,动物类对象的毁损行为,也属财产毁损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动物的损毁都属于财产毁损行为,其判断的依据,依旧是“价值”,如果犯罪人员对国家保护的濒临动物、有主动物的损坏,就属于财产毁损行为,如果犯罪人员对社会中流浪猫、流浪狗等无主动物的毁损,但不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则不能将其定义为财产毁损行为。
其二,财务凭证类的刑法评价分析。财务凭证是社会金融、财产运用的主要依据,在社会财产流通运作过程中,具有承担经济运作资源,协调经济运作的作用。财务类凭证,是犯罪人员财产犯罪的主要凭证,但有些财务凭证只能作为案件审理的证据,而不能当做确定犯罪人员财产毁损行为的证据。
举例来说,M作为B企业财务管理负责人,经常运用职务之便,从B企业财务资金中,克扣企业利润收益资金。M采取部分银行卡交易、现金存储两种财务资金周转模拟模式,借助为B企业现场存储现金的空档,将企业部分公有财产转入到个人账户。M在B企业工作期间,经常以公务出差为名,挪用企业资金,再以个人机票、住宿报销单等入账,对B企业的经济财产造成了较大的损毁。检察人员对B进行审理的过程中,对其行为判定为挪用公款罪,故意性财产毁损罪。案例中,员工M故意性财产毁损罪的定罪依据,主要依据其个人出差报销的机票、住宿凭证,而每次进行商业交易的信息存根,只能作为其非法挪用公款的证据,没有对企业的财产带来直接影响,因此,不能作为B企业财产毁损行为确定的依据。
其三,社会产品的刑法评价分析。这里所说的社会产品,并非指社会中出现正常交易商品,而是指我国法律中所规定的禁止类产品。例如,假币、管制刀具、爆炸物品等。如果这些物品在财产犯罪案件中应用,且对经济财务造成一定的损伤,就将这类产品定义为财产毁损行为的辅助性工具。同时,我们在理解这类社会产品是否属于财产毁损行为,就看犯罪分子是否拥有这些物品的所有权,如果只注重对犯罪人员的权利保护,而忽视其是否应用了这类产品,也会使对犯罪人员的财产毁损行为的判定受到影响。
三、财产毁损行为的刑法评价问题分析
财产毁损行为的刑法评价问题分析,为社会财产犯罪案件的评判、定罪、处罚有着密切性关联,因此,财产毁损行为的刑法评价问题的分析,是刑法法律条例在经济评价中有效定论的重要依据。
(一) 法规竞合与毁损的评价
法律竞合是指犯罪人员同时触犯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法律规范,依据被触犯法律规定,分别承担法律责任。
1. 单纯式法规竞合与毁损的评价
单纯式法规竞合,是指犯罪人员虽然同时触犯了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法律,但法律中重合部分,没有对法律处理产生影响。对犯罪人员进行定罪时,可以依据两条处罚条例,分别进行刑法处罚。举例来说,假设对A人员的经济犯罪分析时,对其犯罪描述为:A在职期间,私自应用企业资金,且长期拖欠不予归还,该企业依据A员工的个人行为,对A提起诉讼,但A员工因为不满企业的做法,对企业生产设备进行破坏。
依据我国刑法管理的相关依据,分别给予A挪用公款罪、故意损坏财产毁损罪。案例中A员工的行为,虽然存在着因果关联,但两者的犯罪审判时,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能够较为清晰的对A员工的行为定罪,这就是单纯式财产毁损行为与法规竞合评价的代表。
2. 复合式法规竞合与毁损的评价
復合式法规竞合与财产毁损行为的评价,是指犯罪人员触犯多条刑法条例后,各个部分的法律融合部分,对每一条法律条例的处理造成了损坏,法律执行者对犯罪分子进行定罪时,必须相互联系相关法律内容,对其工作进行判定。
举例来说,某企业员工在2016年挪用该企业生产资金500万元,同时,又绑架企业总裁儿子勒索资金300万元,该员工为了避免其行为泄漏,将其中200万元购买本企业上市股份,200万元用于个人房产购置。其行为败露后,执法人员依照我国法律条例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依据其个人经济来源、经济销毁途径,以及员工犯罪的相关内容,对其犯罪行为之一定位。尤其要注重其犯罪条例竞合期间,其中重合部分的犯罪宣判的最终结论给予相应的调节,确保法律实施的公正、公平性特征。
(二) 法律共罚事后损毁行为评价
法律共罚事后财产毁损行为,也是现代经济财产罪中常见的刑法审判之一。依据我国刑法中关于法律案件处理的相关内容可知:财产犯罪分析时,从侵犯财产罪保护的法益出发,司法者适用该法律条文时,应考虑到被害人是否因为行为人的毁损行为,而丧失了对其产品的所有权;或者通过法律处理,达到了恢复其物品所有权的效果。如果当事人在以上情况下,均处于财务占有状态,在法庭给予财产处罚判定后,再次出现财产丢失的情况,就将其定义为法律共罚事后损毁行为。
举例来说,某刑事案件中,M在法庭审理判决中,获得了价值4.5万元奖杯,N不满法庭给予的判决,在案件审理结束后的第7天,放置在M处的奖杯盗取了。依据我国刑法中财务管理的法律规定来看,N的行为除了要承担盗窃罪惩罚为,还应承担法律共罚事后损毁行为责任,对M提供经济赔偿。
(三) 连带式财产毁损行为评价
连带式财产毁损行为刑法评价,是在传统法律条例中,数罪并罚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但连带式财产毁损行为的判定,对犯罪人员的法律判定,更注重其人权的保护。执法者按照财产毁损行为在经济犯罪中发生的原因、造成的结果等犯罪行为的分析,主要采取因果式的方法,对犯罪罪人员的行为定罪。这样,可以减少统一犯罪行为,重复性判定的情况发生。同时,连带式财产毁损行为评价,能够保障刑法处罚工作的实施,与犯罪行为相互符合,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刑法实际应用的公正性。
此外,财产毁损行为的刑法评价,也可以是具体式财产毁损行为评价,即依据犯罪人已经确定的犯罪内容,作为其新罪行定罪的参考,但两者必须是在同一个案件处理中的参考,才能够应用统一标准,作为其法律分析的有效依据。
四、结论
综上所述,财产毁损行为的刑法评价问题的研究,为现代社会法律结构的完善提供理论借鉴。在基础上,明确财产毁损行为刑法分析的作用,必须对一般类财产毁损行为对象、和以动物、财务凭证、以及禁用品等特殊性对象的合理分析;同时,也要确保财产毁损行为与法律竞合、事后处罚、以及连带式刑法处理中的作用,凸显我国法律的优势。因此,财产毁损行为的刑法评价问题解析,将为我国刑法在社会中的灵活应用提供参考。
注释:
陈璇.财产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要素之批判分析.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3(4).86-100.
张运坦.盗窃土壤行为刑法规制研究.海南大学学报.2016.
袁颖丽.我国快递服务合同收件人权益保护问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6.
苏珊.论侵害财产权之精神损害赔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6.
[2]丁宇翔.返还原物请求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2).
[3]刘艺函.论侵害违法建筑的损害赔偿.天津师范大学.2017.
[4]侯圣博.毁损作品唯一载体之责任探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