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精英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及培育路径
吴伟 李然
【摘 要】当代大学生需要在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作用等方面优于或重于一般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需要有主体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大学生拥有精英意识是实现其人生价值以及时代期望的需要,因而培育大学生精英意识极其必要,培育大学生精英意识的主要路径是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主体性格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精英意识;必要性;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3-0070-03
一、何谓社会精英意识
(一)社会精英意识的新内涵
社会精英意识是指关于自己在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作用等方面优于或重于一般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社会主体自觉意识与责任意识。汪丁丁先生指出了精英意识的两点内涵:“(1)对重要性的感受能力,也就是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问题的敏感性;(2)在足够广泛的公共领域揭示出被感受到的重要性时必须具备的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1]。第一点表明这种感受能力是与公共问题和公共利益相关而不是与私人利益相关,强调了社会精英意识的意义体现在其社会价值方面;第二点表明了社会主体对于公共事务具有表达的能力与勇气,这里所要强调的是社会精英意识作为社会主体的一种参与意识,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并不是生来俱有的,这体现了培养社会精英意识的必要性。
(二)社会精英意识与西方精英民主理论的区别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精英民主是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对应的政治模式,精英民主强调的是在社会中占少数的政治精英掌握政治决策的权力,对政治体系起决定作用。它否定了民主是人民的自我统治这一古典民主的理想,围绕“实际上是谁在统治”的问题,提出实施统治的并不是人民,而是由选举产生的政治精英。[2]在精英主义者看来,政治精英对政治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精英主义宣扬人类不平等的合理性,认为人类社会始终是不平等的,蔑视大众,把历史看作是少数寡头统治的历史,否定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我们所讲的精英意识绝不是西方的精英主义。我们不主张忽视人民大众的作用,也不认为精英应该比普通大众享有更多的权利与机会,因为这无疑是权贵意识而不是精英意识,也是与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所相悖的。精英意识与社会主义民主平等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具有精英意识的人与人民大众并不冲突,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精英意识强调发挥社会精英在社会中的创造力与引领作用。此外,精英意识并非社会精英所独有,即使个人的社会表现未达到精英的要求,其对自身潜在可能性的自信也能使人形成精英意识。
(三)大学生社会精英意识的外延
精英意识所认为的优于他人的内心感受表现在拥有精英意识的人会认为自己应该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这也就突出了精英意识的核心就是强调个人的社会主体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
首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意识。社会精英意识首先表现为社会历史主体意识,具有社会精英意识的个人或群体,无不把自己看成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有一种充当时代主角的主体意识。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精英意识的主体意识更多表现在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创新性与创造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人才,应当在社会中发挥更多的引领作用。
其次是强烈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社会精英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其对社会、民族、国家的现实处境和前途命运有着强烈的关注。在国家与民族的危难之际和发展阶段,具有精英意识的青年大学生均会以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会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他们可以为了集体利益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
最后是责任和担当意识。具有精英意识的人认为自己对社会、民族、国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肩负着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和振兴民族国家的使命。他们会主动做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事,并将其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大学生的精英意识来说,责任与担当意识意味着大学生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担当起社会义务。
二、培育大學生的社会精英意识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个人的身份定位与认同越来越成为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知识经济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都以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创新为基础。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相对其他群体具有更多的知识,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与国家的重责,应当树立精英意识,以期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令许多大学生对未来产生了迷茫,失去了修身治国的勇气与热情。而在这个信息化、娱乐化的时代,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一些虚拟的享乐中,多少大学生在校谈情说爱,把学习和理想抱负抛在脑后。只有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精英意识,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自我反省中不断超越自己;才能使大学生坚定远大的理想抱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也只有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精英意识,才能使大学生做到拒绝平庸,渴望把所有的知识和才能用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上,将自己视为社会的主人翁,追求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由此看来,只有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精英意识,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源化、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知识驱动经济,知识创造财富,拥有高深知识、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的知识精英对社会的发展将越来越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3]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而面对当今社会对于知识人才迫切需求的现实状况,毫无疑问大学生应该要成为各行各业的知识精英,为社会发展发挥作用。同时,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期盼,也使得大学生必须要培养精英意识。国家与社会为大学生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给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大学生应该肩负责任感地进入社会。面对着时代的呼唤与社会的期盼,大学生群体不能逃避、退缩,必须树立起精英意识,承担起社会赋予的任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发挥大学生群体具有的高深知识的需要
社会精英作为优秀人才,在智力、性格、能力等方面相比其他社会群体具有优势,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特别是高深知识的获取和占有越多,越有可能成为社会精英。相比于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在高深知识上的占有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大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已经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并且大学生的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个性特征趋于稳定。同时,大学生往往做事情具有高涨的热情与动力,精力充沛、敢于拼搏、敢于创新,加之他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使得大学生在科研学术领域与社会各行业具有自身的优势,具有成为知识精英与社会精英的条件与潜质。
(四)化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学生精英意识危机的需要
在高等院校扩招以前,大学生群体还属于少数群体,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很高,社会评价也很高,是社会所公认的出类拔萃者和佼佼者。但是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快速增长,并且由于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也随之降低;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拜金主义盛行,社会对于知识精英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而是将关注点转向占有更多财富者。这些原因都使得大学生自身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正在下滑,“使得今天的大学生很难产生以往青年考取大学之后的那种胜利者的感觉,淡化了他们作为大学生的自豪感,对大学生的精英意识是一个莫大的冲击”[4]。可以说,目前除了国内的少数顶尖高校的大学生还普遍具有精英意识之外,其余高校具有精英意识的大学生已经属于少数。正是在大学生缺乏精英意识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就变得十分的必要与迫切。
三、培育大学生的社会精英意识的现实路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放弃了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的孜孜以求,也不再把文本当作济世救民、普度众生的神赐的法宝,不再用艺术来显示知识分子的精神优越和智力地位。当大学生不再拥有“精神优越”,若想重新塑造其精英意识,就必须首先从内心深处的意识层面开始脱变。然后,社会和高校必须在引导大学生价值观转变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缜密又切实可行的方案,敦促大学生接受并且遵循。
(一)重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当今新旧价值观相互碰撞的时代,精英意識的培养需要进步的价值观作为基础,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培养大学生精英意识的首要前提。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起做精英的志向。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树立起做精英的坚定志向是大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是敢于拼搏的源泉。大学生必须及早地树立起“舍我其谁”的进取志向,培养自己的精英意识。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体现了儒者器识与宏愿,也可以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志向。
其次,高校要营造精英建设的氛围。在大学生精英意识的衰弱和贪图享乐思想增强的情况下,培养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寻求精神困境的突破,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整个社会中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应以德育教育为关键,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教师文化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三者有机结合,重视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健康的网络建设和党团组织的引导,”[5]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最后,社会应当加强主流价值观引导。引导大学生践行主流价值观,重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系统是培养大学生精英意识的必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个人层面的追求,应当成为大学生价值追求的精神之纲。社会应当积极倡导主流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遏制商业媚俗和消极观念的传播,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用主流文化武装鼓舞大学生,向大学生传播健康向上的思想,弘扬奉献主义、集体主义。
(二)再造大学生的主体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个性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有良好的性格对大学生来说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大学生自信、进取的主体性格是精英意识养成的重要条件。
首先,人的自我认识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精英意识的养成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坚定的自信心。日本著名作家岛田男说:“如果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就不能等待别人来发现、来了解,应该积极地表现自己,采取主动,让人们很快知道你是具有某种能力的人。”大学生应该坚定自己的志向一定会实现的自信,努力向着精英的目标前进,摒弃自卑心,不断激励自己、注重表现自我,勇敢面对苦难和挫折。
其次,大学生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取心的强烈程度。培养大学生的进取心是大学生进步的重要条件,更是这个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源泉。海伦·凯勒曾说过:“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当大学生有了积极的进取精神,也就有了努力上进,力争把事情做好的动力,才有机会成为我们心目中的精英,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今的大学校园相对封闭,大学生养成了“宅”的习惯,他们往往富于幻想却乏于行动,在一些时候难以把握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而大学生精英意识养成的必要途径是培养多动手、多尝试的能力和敢于实践的性格。因此,要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深入了解国情、体察民情,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合理定位,克服盲目优越感,从而引导大学生把感性的价值取向上升到道德范畴的理性价值取向,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对社会的贡献统一起来。[6]
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是提升动手能力的关键。要成为当今时代的精英人士,不但要拥有过硬专业的知识,同时也要拥有优秀的实践能力。走出校园,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应踏出校园,养成长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观察和积累的习惯,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此外大学生还要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重新定位自己,克服盲目的优越感,增强自身的社会历史主体意识。
大学的作用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开拓创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引导并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多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给大学生,使得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培养自己的实践技能。引导他们进入社会,了解国情,深入体察民生现状,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以期为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践行“为人民服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汪丁丁.什么是“精英意识”[J].经理世界,2007,(24.)
[2]王彩波,国晓光.西方精英民主理论评析—关于民 主主体、实现方式及其困境[J].教学与研究,2013, (12).
[3]沈堰奇.从应然精英走向实然精英:论大学生身份 定位[J].教育探索,2011,(9).
[4]徐贵权.当代大学生精英意识式微透视[J].中国青年 研究,2004,(7).
[5]刘涛.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探讨[J].教育探索, 2009,(3).
[6]陈彦珍.论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精英意识的培养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褚永慧]
【摘 要】当代大学生需要在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作用等方面优于或重于一般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需要有主体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大学生拥有精英意识是实现其人生价值以及时代期望的需要,因而培育大学生精英意识极其必要,培育大学生精英意识的主要路径是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主体性格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精英意识;必要性;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3-0070-03
一、何谓社会精英意识
(一)社会精英意识的新内涵
社会精英意识是指关于自己在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作用等方面优于或重于一般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社会主体自觉意识与责任意识。汪丁丁先生指出了精英意识的两点内涵:“(1)对重要性的感受能力,也就是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问题的敏感性;(2)在足够广泛的公共领域揭示出被感受到的重要性时必须具备的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1]。第一点表明这种感受能力是与公共问题和公共利益相关而不是与私人利益相关,强调了社会精英意识的意义体现在其社会价值方面;第二点表明了社会主体对于公共事务具有表达的能力与勇气,这里所要强调的是社会精英意识作为社会主体的一种参与意识,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并不是生来俱有的,这体现了培养社会精英意识的必要性。
(二)社会精英意识与西方精英民主理论的区别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精英民主是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对应的政治模式,精英民主强调的是在社会中占少数的政治精英掌握政治决策的权力,对政治体系起决定作用。它否定了民主是人民的自我统治这一古典民主的理想,围绕“实际上是谁在统治”的问题,提出实施统治的并不是人民,而是由选举产生的政治精英。[2]在精英主义者看来,政治精英对政治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精英主义宣扬人类不平等的合理性,认为人类社会始终是不平等的,蔑视大众,把历史看作是少数寡头统治的历史,否定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我们所讲的精英意识绝不是西方的精英主义。我们不主张忽视人民大众的作用,也不认为精英应该比普通大众享有更多的权利与机会,因为这无疑是权贵意识而不是精英意识,也是与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所相悖的。精英意识与社会主义民主平等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具有精英意识的人与人民大众并不冲突,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精英意识强调发挥社会精英在社会中的创造力与引领作用。此外,精英意识并非社会精英所独有,即使个人的社会表现未达到精英的要求,其对自身潜在可能性的自信也能使人形成精英意识。
(三)大学生社会精英意识的外延
精英意识所认为的优于他人的内心感受表现在拥有精英意识的人会认为自己应该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这也就突出了精英意识的核心就是强调个人的社会主体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
首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意识。社会精英意识首先表现为社会历史主体意识,具有社会精英意识的个人或群体,无不把自己看成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有一种充当时代主角的主体意识。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精英意识的主体意识更多表现在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创新性与创造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人才,应当在社会中发挥更多的引领作用。
其次是强烈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社会精英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其对社会、民族、国家的现实处境和前途命运有着强烈的关注。在国家与民族的危难之际和发展阶段,具有精英意识的青年大学生均会以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会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他们可以为了集体利益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
最后是责任和担当意识。具有精英意识的人认为自己对社会、民族、国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肩负着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和振兴民族国家的使命。他们会主动做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事,并将其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大学生的精英意识来说,责任与担当意识意味着大学生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担当起社会义务。
二、培育大學生的社会精英意识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个人的身份定位与认同越来越成为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知识经济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都以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创新为基础。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相对其他群体具有更多的知识,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与国家的重责,应当树立精英意识,以期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令许多大学生对未来产生了迷茫,失去了修身治国的勇气与热情。而在这个信息化、娱乐化的时代,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一些虚拟的享乐中,多少大学生在校谈情说爱,把学习和理想抱负抛在脑后。只有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精英意识,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自我反省中不断超越自己;才能使大学生坚定远大的理想抱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也只有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精英意识,才能使大学生做到拒绝平庸,渴望把所有的知识和才能用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上,将自己视为社会的主人翁,追求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由此看来,只有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精英意识,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源化、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知识驱动经济,知识创造财富,拥有高深知识、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的知识精英对社会的发展将越来越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3]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而面对当今社会对于知识人才迫切需求的现实状况,毫无疑问大学生应该要成为各行各业的知识精英,为社会发展发挥作用。同时,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期盼,也使得大学生必须要培养精英意识。国家与社会为大学生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给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大学生应该肩负责任感地进入社会。面对着时代的呼唤与社会的期盼,大学生群体不能逃避、退缩,必须树立起精英意识,承担起社会赋予的任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发挥大学生群体具有的高深知识的需要
社会精英作为优秀人才,在智力、性格、能力等方面相比其他社会群体具有优势,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特别是高深知识的获取和占有越多,越有可能成为社会精英。相比于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在高深知识上的占有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大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已经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并且大学生的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个性特征趋于稳定。同时,大学生往往做事情具有高涨的热情与动力,精力充沛、敢于拼搏、敢于创新,加之他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使得大学生在科研学术领域与社会各行业具有自身的优势,具有成为知识精英与社会精英的条件与潜质。
(四)化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学生精英意识危机的需要
在高等院校扩招以前,大学生群体还属于少数群体,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很高,社会评价也很高,是社会所公认的出类拔萃者和佼佼者。但是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快速增长,并且由于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也随之降低;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拜金主义盛行,社会对于知识精英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而是将关注点转向占有更多财富者。这些原因都使得大学生自身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正在下滑,“使得今天的大学生很难产生以往青年考取大学之后的那种胜利者的感觉,淡化了他们作为大学生的自豪感,对大学生的精英意识是一个莫大的冲击”[4]。可以说,目前除了国内的少数顶尖高校的大学生还普遍具有精英意识之外,其余高校具有精英意识的大学生已经属于少数。正是在大学生缺乏精英意识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就变得十分的必要与迫切。
三、培育大学生的社会精英意识的现实路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放弃了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的孜孜以求,也不再把文本当作济世救民、普度众生的神赐的法宝,不再用艺术来显示知识分子的精神优越和智力地位。当大学生不再拥有“精神优越”,若想重新塑造其精英意识,就必须首先从内心深处的意识层面开始脱变。然后,社会和高校必须在引导大学生价值观转变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缜密又切实可行的方案,敦促大学生接受并且遵循。
(一)重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当今新旧价值观相互碰撞的时代,精英意識的培养需要进步的价值观作为基础,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培养大学生精英意识的首要前提。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起做精英的志向。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树立起做精英的坚定志向是大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是敢于拼搏的源泉。大学生必须及早地树立起“舍我其谁”的进取志向,培养自己的精英意识。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体现了儒者器识与宏愿,也可以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志向。
其次,高校要营造精英建设的氛围。在大学生精英意识的衰弱和贪图享乐思想增强的情况下,培养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寻求精神困境的突破,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整个社会中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应以德育教育为关键,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教师文化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三者有机结合,重视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健康的网络建设和党团组织的引导,”[5]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最后,社会应当加强主流价值观引导。引导大学生践行主流价值观,重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系统是培养大学生精英意识的必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个人层面的追求,应当成为大学生价值追求的精神之纲。社会应当积极倡导主流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遏制商业媚俗和消极观念的传播,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用主流文化武装鼓舞大学生,向大学生传播健康向上的思想,弘扬奉献主义、集体主义。
(二)再造大学生的主体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个性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有良好的性格对大学生来说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大学生自信、进取的主体性格是精英意识养成的重要条件。
首先,人的自我认识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精英意识的养成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坚定的自信心。日本著名作家岛田男说:“如果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就不能等待别人来发现、来了解,应该积极地表现自己,采取主动,让人们很快知道你是具有某种能力的人。”大学生应该坚定自己的志向一定会实现的自信,努力向着精英的目标前进,摒弃自卑心,不断激励自己、注重表现自我,勇敢面对苦难和挫折。
其次,大学生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取心的强烈程度。培养大学生的进取心是大学生进步的重要条件,更是这个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源泉。海伦·凯勒曾说过:“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当大学生有了积极的进取精神,也就有了努力上进,力争把事情做好的动力,才有机会成为我们心目中的精英,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今的大学校园相对封闭,大学生养成了“宅”的习惯,他们往往富于幻想却乏于行动,在一些时候难以把握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而大学生精英意识养成的必要途径是培养多动手、多尝试的能力和敢于实践的性格。因此,要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深入了解国情、体察民情,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合理定位,克服盲目优越感,从而引导大学生把感性的价值取向上升到道德范畴的理性价值取向,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对社会的贡献统一起来。[6]
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是提升动手能力的关键。要成为当今时代的精英人士,不但要拥有过硬专业的知识,同时也要拥有优秀的实践能力。走出校园,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应踏出校园,养成长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观察和积累的习惯,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此外大学生还要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重新定位自己,克服盲目的优越感,增强自身的社会历史主体意识。
大学的作用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开拓创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引导并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多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给大学生,使得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培养自己的实践技能。引导他们进入社会,了解国情,深入体察民生现状,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以期为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践行“为人民服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汪丁丁.什么是“精英意识”[J].经理世界,2007,(24.)
[2]王彩波,国晓光.西方精英民主理论评析—关于民 主主体、实现方式及其困境[J].教学与研究,2013, (12).
[3]沈堰奇.从应然精英走向实然精英:论大学生身份 定位[J].教育探索,2011,(9).
[4]徐贵权.当代大学生精英意识式微透视[J].中国青年 研究,2004,(7).
[5]刘涛.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探讨[J].教育探索, 2009,(3).
[6]陈彦珍.论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精英意识的培养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褚永慧]